时间:2021/6/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科公益抗白 http://m.39.net/pf/a_4947162.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方夜雨方待夜半听君语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古诗十九首

中国古代有很多名楼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

因有名人诗文加持而家喻户晓

但这四大名楼原物早已不存

如今看到的都是仿古钢筋水泥建筑

和古建根本不着边

唯一古的只剩名字

但在山西运城西北的万荣县内

有一座原汁原味、富丽精巧的

纯木结构楼阁

“以高则数十仞,以围则九官八卦”

“北带汾流,南襟孤峰,

西跨龙门,东瞻后稷”

“上接云衢,下临无地,层檐叠角,

如革而如飞,画栋雕梁,晖月而映星”

这就是人称“中华第一木楼”的飞云楼

与晋北的应县木塔并称为

三晋大地上的“南楼北塔”

(注:形容文字出自明万历四十五年()及清乾隆十一年()重修飞云楼碑记。)

万荣县是万泉与荣河两县的合称

县治设于解店镇

汾水自太原南泻

自万荣注入黄河

地形多平原或黄土丘陵地带

无奇峰峻岭拔起

在这片平原之中

巍峨壮观的飞云楼无疑最引人注目

它雄踞于县治群屋之上

当地俗语云

“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这是人们对这座古代楼阁的真切描述

先从东岳庙的兴建谈起

巍峨独拔的飞云楼名声在外

但细究起来

这座精美木构

只是万荣县解店镇东岳庙的

一座附属楼阁

其实,这座东岳庙的历史

远比飞云楼更为久远

只是一直被雄立于中轴线最前端的飞云楼

抢去了风头

光彩有些黯淡

所谓东岳,即泰山之别称

对五岳的祭祀

殷周以来便有之

“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

功成封禅,以告天地”

东岳作为五岳之首

是历代君王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

东岳泰山神所受的礼遇尊崇

自然也最盛

各朝各代皆有加封

随着东岳信仰的普及和扩大

为泰山神建立行宫或行祠成为一时风气

东岳庙、岱庙、岱宗庙

天齐庙、泰山庙等

名称不同都是一类庙宇

其分布之广泛、数量之众多

仅次于关帝庙

而山西则是我国目前

现存东岳庙最多的省份

从城市到乡镇,遍布各个村落

现存东岳庙及遗址处

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5处

乾隆二十八年()万泉县图,红色处为三座东岳庙

在旧万泉县,也曾有三座东岳庙

据清乾隆二十三年()

《万泉县志》载

“东岳庙三:一在城北百步许;一在解店镇;一在张瓮村。规模弘广,土木壮丽,相传以邑治北下兴建三庙以应孤山之势,理或然也。”

县志最后一句讲的是

三座东岳庙的兴建来自于一个传说

相传,唐高祖武德二年

大唐初建,群雄未平

王行本据蒲州反叛

吕崇茂雄踞夏县

李世民带兵平叛

履冰渡河,直逼龙门关

途经汾阴(即今万荣县)

在孤峰北坡建秦王寨

在城北高埠、张瓮东峨嵋岭上

和解店平原三处屯兵

成犄角之势

平叛以后,为叙功绩

就在三个驻地修建东岳庙以告祭天地

元大德七年()重修岱岳庙碑

明嘉靖四十一年

进士、延绥巡抚、兵部左侍郎

万泉人氏贾仁元

在《重修岱宗祠碑记》中也写道

“士人相传文皇帝为秦王时,

取薛万彻驻兵于此,

既命守臣大加修葺焉,

据邑志,邑城实彻所据之地。

此祠去邑城不远,

其规模庄伟,恐非民间所能为。”

民国二十六年()张瓮庙旧影

虽然这些终究只是传说

但史志所言

也能说明三座东岳庙历史之悠久

可惜的是城北东岳庙不知毁于何时

张瓮东岳庙则前有通天楼后有孝子楼

规模宏大

但也毁于抗日战争

只有一张旧照依稀可见当时风采

万荣东岳庙现存建筑格局

解店镇这座东岳庙肇兴于唐

其后历代皆有重修

元至元年间(-)

各地祭祀泰山

兴建东岳庙之风又盛

该庙也随之重修

元大德七年()

竣工后撰《重修岱岳庙碑》

其中有“岱宗重建一新围

后宫前殿争光辉”之语

此次修葺似为重建

其后明正德万历

清乾隆咸丰年间几次葺补扩建

民国和建国后亦有整修

始成现状

自南到北

中轴线上依次为

山门、飞云楼、午门、献殿

享亭、东岳殿和阎王殿

飞云楼: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东岳庙山门临街

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

大门两侧悬挂楹联

门楣上有三块人物板画

原山门在文革期间失火焚毁

现在是年重建的山门

跨过山门

飞云楼扑面压来

虽然已在照片中看过多回

但亲眼目睹这座楼阁

依旧震慑于它的绝代风华

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绝美的木构古建自带一种韵律和节奏

飞云楼更是如此

层层叠叠的飞檐

带起向上升腾的高昂

巧夺天工的斗拱

却是辗转低回的缠绵

未经粉刷,全是木材本色

飞云楼的造型和结构

在山西乃至全国木构楼阁式建筑中

极具特色

楼身方形,三层四檐

十字歇山顶,总高23.2米

二、三两层下部设平座两围

平座外沿设置短促的屋檐沟滴

致楼身外观呈现出六檐出厦

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飞云楼底层南北穿通

楼身下设矮台基

底层平面为正方形

每面五开间

两侧面依柱砌墙

南北向穿通

二层每面出抱厦三间

山花向外

形如十字歇山顶的一半靠在楼上

三层四面各突出垂莲柱式抱厦一间

开间较大

也是十字歇山顶

山花向外

各层之间以丁字脊缀连

形成了12个三角形屋顶

无论从哪个方向看

无论看哪一层

都能看出歇山顶建筑的壮观挺拔

▲飞云楼西立面

三层上部覆盖重檐琉璃瓦顶

十字歇山顶四向出际

沟滴脊兽皆为黄绿色琉璃制品

四只鸱吻矗立脊端

正脊十字交叉

脊剎宝瓶立于当心

山花透空

翼角翘起

造型壮丽而精致

各层檐下额枋斗拱、翘檐翼角

是飞云楼结构中最复杂精巧

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全楼各层檐下

斗拱多达组

且每层斗栱踩数与昂翘形式都不相同

各组与立柱、额枋、梁架合理对应

疏密有致

多而不繁

形态变化多端

若云朵,似花蕾

给楼体增加动感的同时

又增添了美感

▲飞云楼底层外檐当心间柱头科和平身科▲飞云楼底层内檐柱头科和角科

出昂、耍头也精雕细刻

角科由昂有象鼻子和龙头

昂嘴有琴面式和如意头两种

耍头有蚂蚱头、龙头、浮云、卷云

应有尽有

极富装饰情趣

▲飞云楼底层外檐角科

翘角飞檐是古建筑外观最为醒目的特点

飞云楼的翘角多达三十二个

但无繁复杂乱之感

把一座高大的楼阁式建筑

装饰得绚丽多姿

整饬劲健

每个飞檐都在斗拱的簇拥中

翘得极富韵致

每个翘角顶端

都站着一位顶盔戴甲的武士

或凌空欲飞

或放眼远眺

个个神态生动,威武雄壮

清风徐来

悬挂在檐角的风铎叮铃作响

清脆悦耳

再看翼角武士

就有了一种古典之美

飞云楼内部构架

严谨而富于变化

虽为三层楼阁

但不是每层柱网叠架其上

而是用四根永定柱(俗称通天柱)

自底层直达三层梁下

构成三层一体的整体构架

楼内木柱林立

中间四根直径粗大的通天柱

高15米多

由两段柱身拼接而成

各层有额枋、间枋

地板枋、穿插枋、平板枋等

多层枋材相互贯联

内外拉结

形成一个正方形的井筒式木架

各层外檐和抱厦上的梁枋

与井筒构架相联

既保证了主体构造柱的完整

也提高了楼之稳定性和耐久性

结合各层纷繁复杂的斗拱

形成了玲珑剔透的楼身外观

▲飞云楼整体大木作图、立面图和断面图

(出自《山西万荣县飞云楼大木作营造研究》,作者张力中)

至于飞云楼的建筑年代

有研究认为

从飞云楼在庙内的位置来看

前据山门十余米

后临午门不过数米

地位局促

不像是寺庙原有布局中的建筑

而为后代插建

综合碑刻记载

应建于明正德年间(-)

而且由于飞云楼独特的井筒式整体构架

牵一发而动全身

虽在建成历经多次修缮

但总体结构基本没有变动

▲飞云楼和后面的午门距离极短

万泉县文管委曾对飞云楼进行维修

铸造铜顶

重整彩瓦、修建楼梯

现在楼上悬的匾即是当时记录

“伟大祖国古建”六字

饱含着人们

对这座巍峨名楼、中华瑰宝的热爱

元代风格的东岳庙主体建筑

飞云楼之后

其实才是东岳庙的主体建筑

虽在这座无双楼阁的阴影下

庙中殿宇光彩有些黯淡

但细细欣赏

仍然颇多精彩之处

飞云楼之后为午门

东岳庙里有午门似乎是此处独有

但其实就是承担一个过殿的功能

午门属元建明修建筑

南北直通,面阔七间

至为宽广通透

进深六椽

单檐歇山顶

斗拱工整

外檐一周柱头和补间皆为五铺作双下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午门内部

中间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这是典型的分心槽作法

内部中柱之上斗拱密布

挤挤挨挨

但与檐下斗拱又不同

柱头和补间均为双杪五铺作

明间补间置三斗

中心一斗出斜拱

上为蚂蚱头

▲午门内部斗拱和梁架

午门之后为献殿

也是元建重修

面阔七间,单檐悬山顶

内部梁架也是六椽屋分心用三柱

前檐四铺作单昂斗拱

无补间斗拱

献殿最特别的是

其前后檐及中柱上均施檐额

典型的元代风格

每组檐额下均有四段绰幕枋支撑

当心间两立柱略向两侧位移

但也使得两柱心未在梁栿中心线上

以达到宽阔门面的作用

献殿内部梁架

分心的六椽栿上

直接使用蜀柱承平梁

而在蜀柱中部接插剳牵

另一头承接下平槫

平梁之上

合踏、蜀柱、顺脊串、栌斗

丁华抹阖拱、叉手托脊槫

献殿之后是香亭

香亭元代重建

明正德年间重修

平面呈方形

十字歇山顶

琉璃脊兽齐备

三面勾栏

望柱上雕石狮,神态各异

四根石雕盘龙柱

龙柱上刻有龙纹

香亭之后为正殿

元代重建,明清重修

牌匾上书“岱岳殿”

为清康熙御笔

东岳泰山神获帝王称号

所以正殿又称天齐大帝殿或东岳大帝殿

关于东岳大帝到底为谁

历代神仙记录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太昊说、盘古化身说、盘古后裔说

上清真人说、山图公子说

天帝之孙说等多种

不过民间最流行的似乎是黄飞虎说

所据自然是《封神演义》小说家言

岱岳殿面阔五间

进深八椽

重檐歇山顶

副阶周匝

砖砌台基

石条压沿

前檐六根石雕盘龙柱

后檐及东西两侧檐下均为木柱

殿顶琉璃脊兽

正殿石柱与香亭石柱及石壁

均为明正德年间的遗物

从献殿看香亭和正殿的琉璃顶

两处屋顶前后错落

琉璃用色一致

脊兽、脊刹、鸱吻又各不相同

精美异常

正殿后是一块台基

不知原来是何建筑

如今只有石马一匹独处

再往后是阎王殿

东岳庙配阎王殿是因为

道教中东岳大帝同时又掌管冥界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称

“岱泰山乃天帝之孙,

群灵之府,

主世界人官职生死贵贱等事”

此处阎王殿面阔五间

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

为明万历年间重建

当心间两侧石柱刻有文字记载

阎王殿后还有一处“地狱”

现代建筑

有兴趣的可以下去看看

一定会给你惊喜(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综观万荣东岳庙

开门见山是

秀立挺拔、玲珑剔透的飞云楼

其后主体建筑元代意味十足

明清又加精心整饬修饰

成为一组布局合理

保存相对完整的建筑群

洵为道家祠庙建筑中的精品

参考资料:

山西几处精巧的古代楼阁,柴泽俊

相关推荐

~神奇遗介扫这里~

全民做保护,遗介在行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