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在高速普及。根据Internetworldstats数据,截至年12月,全球网民规模达到50.9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64.7%。在我国,同期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引发了一个令人沉思的问题,即互联网对原来工业化时代以来所形成的城乡差距,是否有缓解作用? 互联网是消除城乡差距的正向力量 互联网自出现以来,其能否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曾引起许多的争议。 最开始的观点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自由流动,网络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任何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信息,因此,网络的出现将形成一个新的人类空间,这个空间更为平等,更为民主,能够更好地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但是,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看,在初期,大量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集聚于原来的城市地区,甚至是大城市区域,大量的农村地区等缺乏网络基础设施,难以上网,而互联网上网设备价值不菲,流量昂贵,农村网络普及非常缓慢。面对这种现实,很多研究者及实务工作者提出,互联网的出现,不但没有缩小原有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而且产生了新的“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这个鸿沟不但是经济上的差距,更是社会差距。研究者进一步指出,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科技,在人口或经济集聚水平高的地区更有可能扩散,导致在信息时代,理应获益更多的偏远地区非但没有更多地使用互联网,反而催生新形式的城乡差距。这一现象被称为区域数字鸿沟(Localdigitaldivide)。 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研究者发现,电子商务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能促进农村地区(包括位于农村的集镇)经济发展。DavidL.Barkleyetc.()指出,互联网有利于减小农村地区的区位劣势,使其更方便地接近研究、服务与市场。PrasenjitNath()指出,在印度,57%的电子商务售卖来源于小城镇,其余部分来源于8个都市区。他据此提出,电子商务最重要的一个好处是其具有帮助发展中农村社区“蛙跳”进入新知识范式的潜力。针对一些特定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电子商务增加了小微企业(MicroandSmallEnterprises,MSE)的竞争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极大地降低了上网的门槛,使网络在全球快速普及。据GSMA提供的数据,在主要欠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流量套餐(MB到2GB)价格在消费者收入中的占比,从年的2%—3%下降到了目前的0.5%至1.0%。从硬件看,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的价格已低于美元,这使很多人能够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上网。因此,很多研究者指出,移动互联网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窗口。 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就是不同区域的人群利用网络来做什么的问题。有研究者指出,在很多农村地区、落后地区,年轻人上网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娱乐,而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地区,这些人上网主要是为了获得资讯,提升自我。如此一来,虽然在所有的地区都面临着同样的网络接入环境,但是大家对互联网的价值认同、利用方向等存在着差异,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鸿沟,被称之为“第二次数字鸿沟”(第二次数字鸿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