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一 恒山山脉和五台山山脉的交界处,有一条清澈的河流叫唐河,唐河的西岸有一座山叫悬钟山,它形似一口巨大的铁钟挂在唐河边上,在这万物欣欣向荣的茫茫群山中,时时发出令人觉醒的钟声,故又名觉山。 觉山之中有一座寺院叫觉山寺,三棵迎客松高高地立在觉山寺庙前的广场上,象征着佛家三宝佛、法、僧。那座心建的佛塔在庙墙里半隐半显,东北向笔架山、东南向官山、西北向悬钟山,把觉山寺拱卫其中,让每个登临觉山寺的香客,在巍峨庄严的礼遇中感受佛陀的慈悲和智慧。 细雨湿流光。幽静的路上,细雨对着永不停歇的时光热烈地倾诉,也只有在细雨的滋润下,它才会梳洗一番身上滚滚的红尘。红尘渐落,把熙攘丢弃在烟雨蒙蒙的路上,熙攘的路的尽头,一座佛塔镇住所有欲海心魔。 信念是生命中最柔软的等待,没有了她,五浊恶世的生活将失去价值,失去对最终解脱的追求。一开始只是在等待一场雨,一场与心灵契合的雨,最终,等待因为机缘等待成雨中的塔,等待这座千年间历尽红尘烟雨的佛塔------觉山寺实心密檐塔。 二 公元年,辽大安五年仲夏,天气热得一如既往,细雨不断地滴在高僧打坐的禅堂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刚从禅定中出来的高僧,在这大珠小珠落玉碟中顿有所悟,一座佛塔的初形在心中巍然屹立。 一次偶然的机缘里遇到这座佛塔,那也是一个炎热的午后,在我的家乡全国卫生县城繁峙县的图书馆里徜徉到一本书,是一位摄影好爱好者走山西的旅程。轻轻一翻,这座气势庄严的佛塔翻出眼前,再一看,地址灵丘县觉山寺,心进入这座佛塔里再也无法出来。 是的,砖塔,辽代,与此塔遥相呼应的应县木塔,那是木质结构,这是砖石结构。多么神奇,它们立在红尘里都经历千年,是因为对佛陀的信仰?还是因为对红尘的滚烫?也许两者皆而有之。 说它们遗世独存,却都在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流传在当地人心中代代供奉朝拜;说它们盛名显赫,却又躲藏在深山的清幽里打坐,躲藏在世俗的喧哗背后禅定,躲藏在烟雨迷蒙里升起一块“雾碑”,让众生感受佛祖的智慧。觉山寺每逢雨天大雾迷漫之时,站在佛塔下眺望,寺院背后的悬钟山腰就会出现一块黑色的方碑,有的信徒甚至看到上面有金色的经文闪现,感应佛祖智慧。 它最大的一次劫难是在明朝天启六年闰六月的那场大地震,其时县城城墙及官衙民舍尽数塌毁,人死无算。觉山寺殿堂楼阁全数倒塌,唯独这座在高僧禅定中显现的佛塔完好无损地矗立残垣废墟中,仿佛高僧在冥冥之中用右手轻轻地把它托起来,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为何单单这座最容易倾塌的佛塔没有倾塌。老僧道机熟,默语心皆寂。在这浮图之上,佛陀的智慧在高处彰明,与这听法的人心心相印。 三 觉山寺佛塔为方形底座八角十三层砖石结构实心密檐佛塔,这种形式的佛塔是中国佛塔文化的转折点,往后的佛塔逐渐转变成可以登高远眺的内部中空设有楼梯的佛塔。觉山寺实心密檐塔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保存完整的辽代佛塔,其地位不言而喻,辽大安六年重修后再不用大规模的修缮,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高43.54米,底座为双层基座,第一层呈四边形,边长19.6米,上置八角须弥座,中为平座勾栏,上为莲台,莲台之上塔身简素,逐层收分,最上部设有铁刹。四方形的底座代表着断证之成就,八边则代表着八相成道,十三代表着我们这个婆娑世界所在的层位,又代表着佛教在我们这个婆娑世界的宗派,更代表着修行中的层层精进。 拜佛塔的果报还得从佛陀传道时说起,当时有位不出家的佛教徒来拜见佛陀,向佛陀请教:“您经常到各国传教,我不能常见到您,请您送我点纪念之物吧!”佛陀就把自己的指甲送给他,于是这位佛教徒就建塔供养着,日日瞻仰膜拜,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出的具有纪念意义的佛塔。还有一种传说是佛陀被弟子从毗舍问道怎样才能表示对您的忠心和虔诚,佛陀没有回答,而是把身上的方袍平铺在地上,又把化缘钵倒扣于袍上,再把锡杖立于覆钵之上,这就是佛塔的雏型。 传说佛塔第一层的塔室内中心柱南有卧佛一尊,柱北有千手观音像,四壁留有大约63平方米的佛教壁画,多为冥王和菩萨法像,均为辽代原作。我向师父打听,他们说:“现在进不去,无法看到。”我虽无法观瞻塔内的壁画,内心反而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当时被称为蛮族的辽人在幽暗的佛塔内,是如何在蚕豆般大小的烛火中理解这个红尘世界的?他们心怀虔敬和悲悯,对生和死都有着比那个时代所谓“汉人”的宋人,更为透彻的领悟,昏暗的、跳跃的烛火里,菩萨和冥王代表着生与死的轮转,艰难困苦的环境里,生命的意义在于,拔诸爱欲,解脱忧苦,当勤精进,生安乐国。 立在塔前是不会记得这么多的,也无法一一辨认,满眼都是它巨大身躯威严地压下来。仰天望去,铁刹隐藏在塔身里,只有塔檐的轮廓在正午骄阳下投射出和缓的卷杀,心存敬畏又安宁祥和,真是奇特的感受。 须弥座束腰上的砖雕残缺得厉害,力士断头,飞天没臂,天龙去爪,神狮掉牙,佛像缺身,如果仅仅是这些会为之痛惜万分。然而,绝不仅仅于此,意念从这些残缺的雕塑向坐栏延伸,那巨大的完整的宝像庄严的三层莲瓣,拂去心眼的邪见。禅心高似雪山峰,法眼静如云海月。 是的是的,这些都活过来:那断头的力士,从残缺的躯体中散发出不怒自威的气势,仿若上古战神刑天;那衣裙漫舞的飞天,她们体态丰匀、面目恬美,轻移莲步便觉清风徐来;那驾云腾挪的天龙迎面而来,欲载人乘风破浪;雄武的神狮祥和宁静,让心想亲近之却又不敢向前迈步;神狮旁的佛像伸出右手轻轻一挥,喜悦刹时周身遍布。 我忽而觉得是手持法器守护佛塔的力士;忽而觉得是衣裙漫舞的飞天;忽而觉得是翱翔三界的天龙;忽而觉得是声震天穹的神狮;忽而觉得是一粒微小的沙尘……耳边响起友人杨春的问询声,他在向师父打听那十三层佛塔上密密排列的风铃。师父说:“你得等到雨雪来临之时,那个时候才叫壮观呢!”杨春一脸的向往溢于言表。指着他的心唱偈:“二师兄且莫烦恼,铃声已在师兄的心中响起,何必在乎这表象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四 从一个时间的节点跳跃到另一个时间的节点,无声无息地任意穿梭,就像穿着用洁白羊毛织成的鞋子,倏然而轻快,全然不顾于那沉重的往事,这便是喜欢历史的妙处。但是在这些节点与节点之间总会有那么一些事物,承载着历史的不可承受之轻,觉山寺就是这事物之一,拥有一千五百年深沉厚重历史的觉山寺却又是那样的轻盈空灵。 宏大昌盛的寺院,那是世俗里的禅。要的就是信众云集、香火旺盛、皇家敕建,觉山寺便是如此。清《灵丘县志.艺文志》载,北魏太和七年,孝文帝巡行至灵丘邑之东南二十里的觉山,忽闻太后升天,哭于山陵,绝膳三日不辍声,为报母恩,于此建寺,赐额曰“觉山寺”。感于母亲的离世,悲伤不已的孝文帝又正途经觉山,双重感应之下,在此处建寺报恩于母。敕令六宫侍女长年住寺吃斋,繁盛的场面因皇家的注目而日趋隆盛,其最多时候可召纳方外禅五百余众。 觉山寺文物管理局的张勇说:“看看这庙门古朴的砖雕,再看看那雕刻的二龙戏珠和丹凤朝阳,这才是真正的皇家寺院,其它的寺院是没有的。”除了孝文帝,辽、元的皇帝都对觉山寺大加赐额、赐号,觉山寺盛极一时。 世路如今以惯的觉山寺,精巧清幽于红尘之外,修着自己内心世界里的禅:闻听林鸟助长吟,细剪山云缝旧纳。龙诚和尚原是灵丘县的一个农夫,少年时偶遇一位白眉白须的老丈,此老便是传说中的海音法师,经他点化之后,龙诚和尚经文、武功无一不通,终成一代宗师。 娑婆世间的一切相遇都是缘定的,正如今天朝拜觉山寺,没想到是观音菩萨的成道日,寺僧穿着袈裟诵读经文,信徒和居士们随读。香烟幂处,幽静的禅院里唯有诵经声和钟磬音,即刻被一种美妙的舒畅的情绪包裹,双手不自觉地合掌放在胸前口诵佛号,一切都是那样自然毫不做作,没有一个局外人的扭捏,整个世界都装在小小的禅院里。 万法皆空归性海,一尘不染证禅心。 和尚们诵经的时候,一只黑狗静静地爬在和尚脚下,头向着殿中的菩萨紧贴地上,眼中满是恭敬。它在听,它在听,它在听,它听懂了经文的意义,和友人四目相对,震惊无比,狗尚如此,何况人乎!每一次机缘都是一种因果,而因果背后,存在着一种抽象的哲理。从宏大昌盛到精巧清幽,从皇家帝王到山野村夫,从庙堂敕建到民间化缘。 觉山寺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被一把火从辉煌烧成废墟,起因仅仅是压抑的欲望四方横溢,在这灰烬之上,觉山寺重新涅槃,就如它寺门顶上雕刻的丹凤。友诚和尚便是这只丹凤,他站在化为灰烬的觉山寺仅存的佛塔下,双眼坚定、虔诚祈祷:视之不见求则应,听则无声感则灵。 龙诚和尚看到师父海音法师站在废墟中手指心口向他微笑默语,龙诚和尚心下明悟,发愿重建觉山寺。为募化布施,在冰天雪地的归绥赤脚摇铃感化施主,寺院开光时,为向众人证得更多诚心,用明火点燃手指。 五 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连日的绵绵细雨不仅洗去仲夏的酷热,更是让觉山寺如沐天露:五浊众生令离垢,同证如来净法身。今天正是观音大士成道日,这一切都是机缘,迟了或早了,都将失去了悟。进入寺院,便会从群山巍峨的壮阔进入精巧清幽的雅致,山光悦鸟性,一切都是那么明净,袅袅香烟缭绕清脆鸟鸣,心呀,空空如也,可以放得下整个世间。 钟楼、鼓楼、梆楼、点楼、天王殿、金刚殿、罗汉殿、韦驮殿、弥勒殿、贵真殿、大雄宝殿,像一束光在每一个殿堂里悠然穿行,明与暗的光影里,遇到一群拓碑的人,他们是省文物馆的同志,来觉山寺考证。嘭嘭嘭的扑印声里,恍若一千五百年前雕刻碑文师傅们的身影。在这里,时间和空间不存在界限,就如窗棂外那株草,荣枯在每一次机缘里。 觉山寺有两个奇特的景观。第一是独一无二的贵真殿,“贵”佛是觉山寺独有的佛,形象是一白眉白须的老翁,面目清癯,安宁慈祥。据说“贵”佛的原型是祖籍浙江的觉山寺第一代开山大和尚,孝文帝建寺时为何要供奉起来,这是一个秘密,觉山寺的碑、史、文志都没有记述。 北魏时期的佛教要比现今更加世俗化,在信仰方面却又比现今虔诚,查阅资料时看到一篇文章中借用到马克思的一句话:“要知道,宗教,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是的,这也许正是佛祖传道的精要所在。 第二处在佛塔东侧有一水井,与寺同庚,令人叫绝的是塔、井、峰在同一高度上,同为一十三丈,这便是“塔井山齐(奇)”的第二大景观。相传龙诚和尚顿悟后日夜编辑经文,一日在水井旁洗砚台时不小心把砚台掉入井中,井中即可墨浪翻滚。但见高僧口诵咒语,井水渐渐恢复平静,水复清冽。徒弟捞出砚台,砚台里面的井水洒在地上墨黑如夜,众人大奇之下,试着盛井水入口,除香甜甘醇外更是增添一股淡淡的墨香味,从此,求水者络绎不绝。 《右绕佛塔功德经》云:“一切诸天龙,夜叉鬼神等,皆亲近供养,斯由右绕塔。”即将归程,右绕三匝,为拜谒觉山寺做一个圆满的功德。踏出寺院大门,丝丝轻风拂面,杨师兄赶忙对我说:“听、听、听,风铃响了”原来他还执着于那天籁。很多时候置身其中却浑然不觉,仿佛没有得到任何启示,可当离去只一阵轻风就可刹那明悟,耳中并没有响起天籁,它是唯独属于杨师兄的。 天籁同禅机悉活,松风与鹤梦俱清。 山西杜小龙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