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www.bdf999.org/ 《广灵县志》卷之六 政令志 因时出治。任地制宜。或改弦而更张①。或循途而守辙①。原不可胶柱鼓瑟也①。广邑民俗朴古。间偶尔流露出凶顽不法分子。惟在上之人明礼义。讲律令。劝农课桑。勤宣圣谕。于同予以广推广教化。美(化)风俗。渐次涤洗涤除而已矣。志政令。 ①连用三个成语,真拽。 改弦更张:换掉旧的琴弦,再安上新的。比喻去旧更新,改变制度或作法等。 循途守辙:沿着路上翻起的泥迹和车辙,比喻遵守规矩。 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乡约 顺治九年。颁行六谕卧碑。行八旗直隶各省。举行乡约。于每月朔望日。聚集公所宣讲。 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 和睦乡里 教训子孙 各安生理 毋作非为 六谕,就是六句圣谕;圣谕,就是皇帝训诫臣民的诏令或语言。当时要求,有条件的话,要刻在卧碑上,卧碑就是躺着放的或者比较低矮的石碑。为什么要卧,我觉得是因为要跪着读,高了看不清。行推行八旗直隶各省,注意这是有次序有等级,和我们现在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不一样的。清代八旗是自己族人(满八旗),以及先臣服后来升格为同盟和姻亲的蒙古部落(蒙八旗),以及入关前就顺从了的汉人奴才(汉军八旗),这是一等臣民;然后直隶,就是围着北京的这一片儿,比其它行政省地位要高,因为散居着大量八旗民众和军队,享受很多优待政策;第三等才是各行政省。举行乡约,这里的乡约是指仪式,但乡约同时也指乡规民约,还指明清两代乡中的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白鹿原》里鹿子霖就是这个角色。于每月朔望日,聚集公所宣讲。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日,把乡民们聚集到乡公所里进行宣讲。 是不是很厉害的样子?但这不是顺治的发明,是他直接照搬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套路。所谓清承明制,此为显例。明洪武三十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传令天下:“每乡里各置木铎一,内选年老或瞽者(盲人),每月六次(这力度,跪)持铎徇于道路,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一字不差)。令五城各设公所,每月朔望举行乡约,宣讲圣谕。” 然而,朱元璋仍然不是“圣谕”的首创者,而是在吸取宋太祖“圣谕”形式的基础上,扩大了教化范围。 宋太祖圣谕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 宋太祖这四句,是针对各级官员的。不过挺通俗挺上口的,所以朱洪武才学了。 康熙九年颁 上谕十六条。通行晓谕八旗佐领。并直隶各省督抚。转行府州县乡村人等。切寔同是遵行。 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九年(),清圣祖在顺治“圣谕六言”的基础上,将其演化为“圣谕十六条”。细了很多,但说句实话,效果不一定比他爸的好,你在这里面拽什么文。 刻板印刷的《圣谕十六条》 宣讲场景。 雍正二年(),清世宗又将《圣谕十六条》释成万言,遂成《圣谕广训》,颁令全国进行宣讲,并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灭亡。 雍正《圣谕广训》刻本 雍正《圣谕广训》满汉双语刻本 《圣谕广训》有一万多字,我就不发原文了,发个链接,有兴起的朋友可以看看。 生人不能一日而无用。即不可一日而无财。然必留有余之财。而后可供不时之用。故节俭尚焉。夫财犹水也。节俭犹水之蓄也。水之流不蓄。则一泄无余。而水立涸矣。财之流不节。则用之无度。而财立匮矣。这是他在释读这一条,后边还有好长,不录了。单就字面看,说得很好,很有道理的样子,再加上官方的大力推行,这个东西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力是非常之大的。《圣谕六条》、《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先后通过木铎、乡约、族谱、家训、会社、书院、小说等多种途径,在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众多士大夫身体力行,不但为宣讲圣谕时制定了庄重繁琐的礼仪,而且还亲自对圣谕内容进行演绎和宣传(如上篇提到过的阳高县令房裔兰,就在县志中总结自己的政绩时,以“勤宣圣谕”为首功),以至出现了众多的“圣谕”演绎文本,甚至还针对不识字的群体和妇女儿童,出现了连环画版本,以及各种民间方言说唱。所以,明清两代“圣谕”在中国法制史以及儒学进化史上,影响重大。 清中晚期,外国来华传教士发现并瞄准了它,甚至认为这就是清国的国教,以致出现了至少三种译本(英、法、拉丁语),并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此外,从乾隆年间起,《圣谕广训》成为科举考试的题库之一,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策论八股同样是学子们的必修内容。“方今布在学官,着于令甲:凡童子应试、初入学者,并令默写无遗,乃为合格……。”县试、院试两级考试中,都有默写《圣谕广训》的试题(随机指定一段,一般百余字,但应试者必须全背下来才行啊,话说科举真心不容易)。 直至晚清,《圣谕广训》仍然被学堂采用为教授官话的教科书。再往后,《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的影响力也并没有完全消失,如下面: 国民党党员守则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和平为处事之本礼节为治事之本服从为负责之本勤俭为服务之本整洁为强身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学问为济事之本 有恒为成功之本 圣谕就说这些吧,最后说说木铎。 木铎是一种铜质的铃铛,一种规格较大的铃铛。它的舌头是木头制的,摇则响。所以木铎也不是很多人以为的梆子,梆子全身木制,要敲才响。 “铎”大约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以木为舌者称为木铎,以金为舌者则称金铎;木铎为文,用以宣教政令,先派人摇铃四方巡走,以引注意,众集后宣讲;金铎为武,用以指挥军队。 孔子以木铎自况,说自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此后“木铎”就成了教师的别名,木铎的木舌被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 在现代,北京师范大学及以木铎金钟为其校徽,是学校的标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和珠海分校的建筑上便可以看到木铎标志。 绝没有为北师大作广告的嫌疑,我也没有那个资格。只是单纯地喜欢这个创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而已。还有,我现在知道了,“郑振铎”是一个多么好的名字。 痴旅人的赞赏账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