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孤山庙:位于阳高县罗文皂镇孤山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旧建筑东西长约28.9米,南北宽约17.9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中轴线现存山门(年新建)、过殿、三官四值殿、四明大厅(新建),五龙圣母殿(年新建),两侧起东、西配殿。过殿建于十五级石砌阶踏上,面宽五间(包括过厅),进深四椽,五檩前廊硬山顶灰布筒板瓦层面,过厅前设板门,后为砖砌拱券圆门,鼓形石柱础。跨东、西耳殿各三间。三官四值殿前设月台,建于七级石砌阶踏上,面宽三间(包括门道),进深三椽,四檩前廊卷棚顶灰布筒板瓦层面,前檐额枋彩绘,鼓形柱础石。跨东西耳殿各一间,单坡顶。阶踏下东西两侧各起配殿二间,进深四椽,五檩硬山顶灰布筒板瓦层面。大门位于山门两侧,朝南开,大门对面为戏台,大门和戏台均为年新建。是研究当地清代建筑的实物资料。 二、释迦寺:位于阳高县友宰镇秋林村南部寺院街2号,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南北长约28.3米,东西宽约23.7米,院落占地面积约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天王殿、释迦殿,东西耳殿,两侧为东西配殿。释加殿建于低矮的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歇山顶。内存壁画,较好。鼓形柱础石。中辟板门,明间为格扇窗。殿两侧有东西耳殿置后于正殿约2米起建,各面宽三间,进深三四椽,五檩前廊悬山顶,内存壁画。过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歇山顶,又称天王殿。脊下有砖雕花卉,精致完好。西配殿面宽三间,进深二椽,单坡顶。东配殿在原址上新建。大门位于院东南角,朝南。 三、玉龙洞:位于大同市南郊区口泉乡白洞村东南,是一组建筑的总称,包括建筑、石窟寺二部分。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据碑文记载,石窟始凿于明代,清代曾多次重修,年在石窟前新建水泥建筑。玉龙洞坐北朝南,现存5窟,从西向东依次编为D1——D5。洞窟形制均为敞口龛,窟内无造像。D1位于西端,前立面用片石垒砌,内有台阶通向D2与D3窟,D2窟内残存石碑1通,青石,圆首方体,额题“重修碑记”,内容记录了乾隆年间修玉龙洞的历史。D4、D5位于东端。建筑以大佛殿为主殿,为年新建。山下残存石碑2通,分别为大清光绪三十二年()碑、中华民国四年()碑,内容均记录了为修饰玉龙洞众善捐资的情况。 四、左家屯龙王庙:位于天镇县贾家屯乡左家屯村内,创建于明代,清光绪十六年()重修,20世纪50年代曾作为学校,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东西28米,南北31.2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正殿、乐楼,两侧为耳殿、厢房等建筑。正殿建在高约0.8米的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式构架,歇山顶。格扇门窗。檐下以木雕行龙雀替和象头装饰。殿内绘龙王布雨壁画42平方米。东、西耳殿面宽两间,进深三椽,卷棚顶。东、西厢房面宽四间,进深四椽,单坡硬山顶。乐楼建在高约0.65米的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卷棚顶,前檐出歇山抱厦,三面看台,内壁绘有壁画。正殿殿内供台前、台基西侧及西厢房窗下各有碑1通,碑文已漫漶不清。正殿台基东侧有碑座一个。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油房窑龙王庙:位于天镇县米薪关镇油房窑村内,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东西宽20.2米,南北长43.85米,分布面积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现存乐楼、正殿。正殿两侧有东、西耳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廊式构架,硬山顶,盘头雕刻精美,殿内壁画存约10平方米,内容为龙王布雨图。乐楼面宽三间,进深五椽,鼓镜式柱顶石,卷棚顶。该庙是一处反映地方民间宗教信仰的实物资料,于年7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马庄龙王庙:位于大同市新荣区花园屯乡马庄村村南部,坐北朝南,原为龙王庙正殿、戏台组合院落形式,现戏台已毁,仅存龙王庙正殿、朵殿及西墙两残破院门。庙院落东西约27米,南北约37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龙王庙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架前檐廊,单檐硬山顶。该殿梁架硕大,用鼓形瓜柱,两梁间又置横梁,上置纵向短梁支撑横檩,梁架极为稳定。柱头科与平身科上置荷叶墩。殿内砖砌横向供台,东、西、北壁各有壁画,画面漫漶不清。壁画面积约28平方米。正殿两侧各一朵殿,面宽一间,进深四椽,硬山顶。院落西墙,残存砖砌门楼一座,砖砌劵门一劵。龙王庙正殿对面戏台早年坍塌,现尚可看出基台台形。马庄龙王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大同市革命委员会年2月24日公布。 七、金云洞道观:位于灵丘县红石塄乡沙湖门村白沙口村东约米处,创建年代不详,据《重修白□山金云洞碑记》载,明嘉靖八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代风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平方米。道观建在高约3米的砖砌台基上,台基中部有拱门与上层楼阁相通,分上下两层,每层间都有砖雕斗栱和叠涩屋檐,各开一圆拱小门。楼阁的右侧有山洞2孔,左侧有明嘉靖八年《重修白□山金云洞碑记》1通。 八、肥村关帝庙:位于大同市南郊区西韩岭乡肥村内,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戏台于年进行过维修。东西25米,南北45.5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正殿、戏台,正殿两侧建有垛殿。正殿建在长约24.5米,宽约16.2米,高约1.5米的月台上,已毁,结构形制不详。东垛殿面宽两间半,进深五椽,卷棚顶。西垛殿面宽两间,进深五椽,卷棚顶。戏台建在高约0.65的砖砌台基上,坐南朝北,面宽三间,进深六椽,硬山顶,前接歇山卷棚抱厦,三面看台,前、后台之间以隔扇门相隔。月台前有旗杆石1对。年2月24日被大同市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古店龙王庙:位于大同市南郊区古店镇古店村内,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年改做学校,后废弃。东西长17.15米,南北宽9.1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坐北朝南。现仅存部分正殿,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式构架,硬山顶。墀头饰砖雕,额枋与檐檩间饰荷叶墩。年2月24日被大同市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寺儿村龙王庙:位于大同市南郊区水泊寺乡寺儿村内,创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十七年()重建,道光、光绪、宣统年间曾进行过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5年对寺庙进行了彻底维修。龙王庙东西长88米,南北宽54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坐东朝西。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山门、戏台、龙王庙正殿,两侧建有钟、鼓楼和廊房。龙王庙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二椽,硬山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深四椽,梁架均施彩绘。殿内东、南、北壁绘有壁画,内容为龙王施雨图等。戏台坐西朝东,与龙王庙正殿相对,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梁架结构、屋顶与龙王庙正殿完全相同,院内有嘉庆、道光、宣统年间的重修和功德碑6通。年2月24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城新文庙:位于广灵县壶泉镇城新村(原城内村),东西长35米,南北宽65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据清代乾隆《广灵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建,弘治八年()重修,嘉靖、万历年间屡有修缮,清代康熙五年()重修。中轴线上建有戟门、大成殿、崇圣祠等,大成殿于年3月9日烧毁,庙内现存戟门和崇圣祠。戟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后檐下饰斗拱三踩。崇圣祠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双坡硬山顶。年5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城新城隍庙:位于广灵县壶泉镇城新村延陵路西侧,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现存大殿、西垛殿、西配殿和寝宫。东西长29.8米,南北宽51米,占地面积米。据清代乾隆《广灵县志》记载,明正德九年()重修,清代康熙年间(~)重建。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七椽,勾连搭式建筑,前檐柱头为三踩单昂异形拱。西垛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勾连搭式建筑,山墙外侧砖雕花卉图案。西配殿面宽三间,进深二椽,单坡硬山顶,墀头砖雕动物和花草图案。寝宫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双坡硬山顶,正脊立面砖雕花卉图案。大殿前有大清乾隆二十一年()重修碑1通。年5月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十三、千福山娘娘庙:位于广灵县壶泉镇西关村西北千福山顶,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长24米,南北宽28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原有东西配殿、钟鼓楼、山门已塌毁,仅存正殿。正殿基础石砌,面宽七间,砖券结构,拱券顶,建筑立面砖雕仿木构垂花柱。屋顶于5年更换瓦垄。 十四、宝峰寺:位于广灵县宜兴乡直峪村南、太行山麓南梁的松林中,坐西朝东,三进院落,现仅存建筑基础。遗址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分布面积约5平方米。据清代《建禅师墓塔碑记》记载:“清雍正五年()始建,其后续建”。院内存有乾隆和咸丰年间的告示碑、布施碑刻13通。其中9通残缺。 十五、直峪关王庙:位于广灵县宜兴乡直峪村中心,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台基石砌,高1米,东西长9.9米,南北宽37.6米,占地面积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大殿和戏台。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式,双坡硬山顶,正脊和两侧墀头砖雕花卉和动物图案。大殿内墙原有壁画,文革期间用黄泥抹盖,塑像被砸。戏台坐南朝北,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式,单檐卷棚顶。 十六、林关南庄玉皇庙:位于广灵县南村镇林关南庄村南,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长14米,南北宽23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创建年代不祥,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廊式,双坡硬山顶。明间俗称玉皇殿,背后接出一间俗称雷祖庙,坐南朝北,内墙绘有壁画18平方米。东次间为财神,内墙壁画招财进宝、天宫赐福。西次间水神,内墙绘壁画21平方米。院内有“大清光绪十八年()重修碑”1通,厚0.9米,宽0.58米,高2.1米。 十七、周图寺遗址:位于广灵县南村镇周图寺村东,寺庙已毁,遗址内现存有正殿和过殿基础,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60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据当地村民传说为辽金时期所建,地表暴露的遗物有柱础、建筑构件、碑首和碑座,时代均为清代时期。遗址东南部有大清道光年间重修周图寺布施碑1通,已被村民砌墙。 十八、王庄堡堡址:位于浑源县王庄堡镇王庄堡村中,旧称王庄堡驿站,据《三云筹俎考》记载“王家庄堡,嘉靖十九年()土筑,万历三十三年()砖包。”现存堡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分布面积约16.4万平方米。东、南墙保存基本完整,西墙存约米,北墙存约50米。墙基宽4~7米,顶宽0.5~4米,高约1~8米。墙体夯筑,夯层厚约20厘米。东墙存有包砖,砖长42厘米、宽20厘米、厚8厘米。设有南、北堡门各1座,现仅存南门。南门位于南墙东侧,砖劵拱顶,门洞宽4米,进深15米,高4米,石址包砖,门洞内嵌明万历三十三年()碑记1通。原南北门外各设瓮城1座,现只存南门外瓮城东墙8米。东墙正中现存马面1座,宽约17米,突出墙体11米,高约8米。堡内现为居民区。王庄堡堡址是明外长城的纵深配置,为研究明代长城提供了实物资料。 十九、田应璜旧居:位于浑源县永安镇永安社区栗家巷6号,坐北朝南,东西长52.78米,南北宽54米,占地面积平方米。据《浑源县志》记载,该旧居为清末举人田应璜购置后居住。田应璜(-),字子琮,浑源县海村人,清末举人,先任山西大学历史教授,后任湖北来凤、恩施县知县。民国以后任施鹤司令部参谋长、山西省都督府高等顾问,国会议员、参议院副院长。民国四年()任山西大学校长。现存旧居为二进院带东西跨院布局,中轴线建有大门、过厅、正房,东西两侧建厢房。大门位于倒座房东侧第二间,进深四椽,两面坡硬山顶。倒座房面宽八间,进深四椽,单檐卷棚顶。过厅面宽七间,东西两侧为过道,进深五椽前出廊,单檐硬山顶。东西厢房均为面宽四间,进深三椽,单檐卷棚顶。正房面宽七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东西厢房均为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卷棚顶。 二十、千佛寺:位于大同市矿区口泉街道口泉街社区大西街北约米处,始建年代不详,该地原有寺院称为“念佛堂”,民国八年()千佛寺由口泉河南岸迁入念佛堂内,故将“念佛堂”改称为“千佛寺”。大部分建筑毁于年,1年在旧址上扩建。现存北侧3孔窑房为清代遗存,门楼及另外2孔窑房为民国八年()修建。寺院原有布局不详,东西长36.32米,南北宽30.6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门楼位于寺院南侧中部,仿木构砖雕,坐北朝南,硬山顶后接窑房。前立面檐下置垂花柱及帷幕,其下开券门,边饰忍冬纹。北侧窑房3孔,顶部出水口雕为龙形。寺院中的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均为新建。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