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以及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奠定了剪纸行业至尊的地位,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堪称剪纸艺苑一奇葩。年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特色 广灵剪纸文化底蕴深厚,属于剪纸中的“染色刻纸”类,图案处理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刻制精巧、造型写实、色彩艳丽。一张剪纸的成型要经过设计图样、拨样、熏样或晒样、刻制、剪裁、染色等工序。刻制时第一步为起画稿。在白纸上起稿时要将画面中线条之间不连接的地方(如人物的眼、口鼻、眉之间以及人物与景物之间)合理地连接上,接着用墨笔描图,先看预想的剪刻效果如何。这样,经过一番认真修整,剪刻出来的作品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如果剪刻技术熟练,也可以不描墨图而直接在画稿上(但要把铅笔单线勾成双线)进行剪刻。第二步是把纸张裁好,放在画稿的下面,然后用订书钉或纸捻针线把它固定在一起,放在刻制桌的蜡板上面。刻制时要从画稿的中央部分往外刻,先刻细部,后刻其他地方,如刻人物时先从五官和衣纹刻起,逐渐往外进行,最后剪刻外缘。剪刻完后取下所钉的固定钉子或线,用小镊子慢慢地把作品一张一张地揭开。线条清晰明快、舒展、光滑,绝不允许留下一丝一毫的毛刺、豁口。因其刀法细腻,深浅色相间,冷暖色调对比,艺术风格鲜明,想象力生动,表现力强,生动传神,用料与染色考究,包装制作精细,在世界剪纸艺术长廊中独树一帜。 广灵剪纸在中国剪纸流派中属华北流派,且是华北流派的点睛之作。虽是剪纸,但广灵剪纸的制作工具是刀而不是剪,用剪刀一次只能剪一层、几层,最多十几层,而广灵剪纸刀刻一次就有十几层、几十层,多则可达近80余层,制作效率极高。除此之外,广灵剪纸用色自如,要什么色就可以调什么色、染什么色。颜色可调出五、六十种,而点染一幅作品用色最多可达30余种,因此彩色剪纸可以达到绘画与剪纸的双重效果。染色时,可以做深色在浅色之上或不同色块之间互不干扰的处理,在酒剂作用下能达到自然的烟染效果。而阴刻的线,在染色中自然成为中断色彩的洇化界限,且酒剂的鲜艳水彩可以充分地向下渗透,能达到染上面一张而得到下面数张的染色目的。 历史传承 广灵剪纸源远流长,寻根发脉可上溯到周成王剪桐封虞,周成王把桐叶剪成“圭”形赠与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即是最早出现在三晋大地上的剪纸品,已有多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广灵剪纸的雏形,可追溯到初唐,“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正是诗人李商隐对当时广灵剪纸的真实写照,它的形成大约在明代,独特风格的成熟期则在清道光年间,流传下来并成为山西剪纸的缩影。 广灵剪纸俗称窗花,是由传统刺绣工艺演变而来的,在广灵乡间几乎每个百姓都会剪窗花。历年来,我县百姓每逢中秋节、春节刷房糊新窗纸时,为增添一些喜庆色彩,许多人家都要剪制窗花来装饰窗户,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年以前,广灵剪纸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面临失传的危险。只有张多堂和高清红两家作坊式的剪纸企业艰难地维系着广灵剪纸的生存和传承。 年,广灵县委、县政府将剪纸产业纳入该县文化建设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之中,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了对剪纸艺术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力度,使广灵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瑰宝重见天日。随后,建成了中国唯一的剪纸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和中国首家剪纸艺术博物馆。青红剪纸公司、蕙花艺术发展公司等剪纸艺术公司相继成立、壮大,广灵剪纸从产品研发、生产、人才培养、观摩、销售,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这为广灵剪纸走出山西、走向世界搭建起一个平台。 年6月,“广灵剪纸”成为注册商标;年第三届中国·大同·广灵国际剪纸艺术展的成功举办,更使得广灵剪纸蜚声海内外,广灵剪纸的品牌效应凸显,广灵县被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国际剪纸艺术之乡”称号;年,广灵剪纸这一中国艺术瑰宝亮相于上海世博会。 通过展示、展演、展销,全世界人民都领略到了广灵剪纸的艺术魅力。广灵县蕙花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精心设计制作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肖像剪纸,受到了奥巴马的高度认可。广灵剪纸珍藏卷《山西八大文化品牌》荣获第五届国际剪纸艺术节最高奖项——特别奖。 广灵剪纸立足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品种、样式、规格由原来的几十种扩大到上千种,内容也由张贴装饰品发展为时尚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剪纸画轴等具有观赏、收藏、实用价值的艺术珍品和国家级馈赠礼品,远销日本、新加坡、意大利、英国、德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