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俗话说:无年俗不大年,放鞭炮、烧旺火、穿新衣也总是要搭配红红火火的老西儿传统,才算是一解那难解的过年情结。

百节年为首,中华民族的众多节庆中,要数春节是最为盛大隆重了。在城市里过年的人们,对春节的印象大抵不过是放鞭炮、吃团圆饭、看焰火、贴春联、赏花灯、猜灯谜之类的,那浓浓的年味只留存在童年的记忆之中。然而,放眼山西各地,却仍然延续着红火热烈、韵味无穷的年俗。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中原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碰撞交融在一起,孕育了山西特色鲜明的春节习俗。从晋南至晋北那浓浓的年味、原汁原味的乡俗,品味那挥之不去的过年情结。

运城芮城的“背冰亮膘”

山西最南端,濒临黄河的芮城一带,流传着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民间社火活动——“背冰亮膘”。他既是一种民间社火活动,同时也是一项祭祀活动。这种活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每逢新春佳节,这里的青壮年汉子们身着短裤,头裹红巾,手敲锣鼓,肩背冰块,效仿着古代作战的队形变换进行表演,手提锣鼓,边走边打。凛冽的寒风中,汉子们胸部、胳臂、腿上的肌肉裸露在外,丰满的肌肉,健壮的体魄让人感觉到无穷的力量。融化了的冰水顺着他们的躯体直往下滴,可汉子们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健与美的风景。故当地人又称“炼铁骨”。

临汾襄汾天塔狮舞

被称为“天塔狮舞”的表演,每逢新春佳节,在临汾襄汾县陶寺村就可以看到。这项始于隋唐时期的狮舞,以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点,被誉为“华夏一绝”。

表演时,只见塔台高高耸立,表演者动作大起大落,空中造型优美,特技中渗透文化,堪称一绝,令人惊叹不已。其实表演过程内含科学的力学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护措施,看上去险实则无险。最值得称奇的是,狮子的眼、舌、尾活动自如,且能做出口吐条幅之类的表演,观者无不拍案叫绝,显示出这项表演动人的魅力。

晋城皇城相府推出山西首家3D灯光秀

今年春节,阳城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新春庙会暨首届国际灯笼节拉开帷幕,在十万盏造型各异、不同时代的花灯映衬下,将这座明清古堡—皇城相府更加美轮美奂。首届国际灯笼节汇聚了上至秦汉魏晋,下至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各式灯笼,绝对称得上彩灯高悬,喜庆团圆,国泰民安,共享太平。此外,今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七,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还将举办以“相府中国年,旺福旺运道”为主题的新春大庙会。据介绍,今年的庙会定位“相爷邀您回家过年”还原传统,游客参与其中,再现陈家过年习俗。

长治武乡顶灯

画着狰狞的脸谱头顶花灯——别惊讶,这种奇特的社火形式每年正月都会在山西长治武乡境内上演。而这项活动的名字正好取自表演地点,故称为“武乡顶灯”,如今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中。

至于这项活动的起源,要追溯到五胡乱华时期。根据武乡县志记载,当时的统治者经常在夜晚偷袭后来的后赵皇帝——石勒所在的部落,将抓到的人当做奴隶。为了反抗统治者的压迫,石勒让大家把头剃光,在脸上和后脑勺勾画上狰狞的脸谱,头上顶一盏油灯,抓人的官兵们看到后以为见到了鬼怪,惊恐万分,奔逃避让。这一特色的民俗,也逐渐流传并被保留了下来。

武乡顶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独有的化妆形式——表演者无论正对或背对观众时,都会露出一幅或威武、或狰狞、或诙谐的面孔。随着节奏的变化,顶灯表演队形主要“大穿堂”、“九曲星”、“蛇蜕皮”等,如游龙戏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缭乱,表演步法以传统秧歌舞十字步为主,讲究快跟快上、快进快退,被当地人称为“不拉场”。

晋中祁县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太谷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属于晋中盆地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太原清徐背棍

清徐县徐沟镇的背棍是一项综合性的民间艺术。经过历朝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博采众长:具有欧美芭蕾舞“托举”、东北秧歌“群舞”、民间高跷“凌空”的特点,形成了一门集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缤纷于一体的独特艺术。被誉为“无言戏剧”、“空中舞蹈”、“流动杂技”。这也是徐沟背棍能比其它地方的背棍更胜一筹的地方。徐沟的背棍现已遍及全县,走出山西,蜚声中外。

忻州繁峙秧歌戏

繁峙秧歌戏是流行于山西晋北繁峙(繁峙县因寺庙多而得名,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忻州市)、应县、代县、原平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繁峙秧歌是由汉族民歌和歌舞发展来的,初期的繁峙秧歌大多活动于节日、庙会和农闲之时,在广场上演出。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艺术的影响,繁峙秧歌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繁峙秧歌戏是由汉族舞蹈演变成为戏曲的,至今仍存留有演变过程的痕迹。尤其它的唱腔融汇了多种类型戏曲唱腔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朔州燃起旺火祈祷幸福

朔州地区生旺火的传统由来已久,由于朔州历来都是重要的煤炭产区,煤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以燃起旺火来比喻生活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每当旺火燃起,大人小孩都会围绕火堆嬉戏玩闹,祈祷生活幸福。

阳泉盂县点燃年草迎神

大年初一的清晨,阳泉盂县家家户户都要迎神。早上五点,天还没有亮,人们点燃提前一天准备在院子里的年草,其实就是一些庄稼的秸秆,期望驱除往日的烦恼与不幸,祈祷来年五谷丰登。这堆年草大约能烧半个钟头左右,在这半个钟头里,全家老小都得起来,穿好新衣戴好新帽,大声向自家的长辈们道“过年好”。然后,家里成年的男人们开始燃放爆竹。天亮后,一家人相伴出去给本家族的人拜年,走在街上,无论碰到谁,都问“过年好”。

吕梁方山敬拜水神祈丰收

临县、方山一带的年俗从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九就开始了,这一天县城要举行传统的古庙会。一到清早8点,家家户户都会把自家用心制作的花馍送到庙会上摆供。庙会会吸引很多采购年货的人前来观看,看谁家的花馍好,谁家的手艺精。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放花炮、接神、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大年初一上午,当地的农村人家都要去水井旁拜水神,全村人要会在水井前献上一份用白面制作的贡品。而孩子们则身挂花包,脖子上拴着红枣、蒜头、黄豆相间的“项链”,寓意为吉祥,希望常年丰收。

大同广灵全村出动迎喜神

广灵人过年,有留接年饭、喝糖水、点旺火、供家神、迎喜神等独特的习俗。每年喜神降临的时间由一些懂得易经、八卦的老先生推算,大约在每年初一到初五的某一天。这一天上午,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要穿戴一新,牵上骡、马、牛、羊等走出家门迎喜神。传统的迎接方法不但要焚香、磕头、烧纸钱,而且要放鞭炮,默默祈祷,这样喜神才会跟着回家。沿袭了多年的风俗,除了有“迎接喜神进家门,保佑全家福财旺”的寓意之外,这一天还是全村人的一个大集会之日。

(来源:汾水涛声)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癫风专业医院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