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为粉丝省钱为商家引流

不知不觉已经年,恍惚间才发现,

曾经年轻的70、80后,如今已为人父母,

儿时记忆中的许多东西如今也早已不复存在,

唯一留下的只有那些永不退色的记忆!

下面这些属于我们的童年记忆,

收好它,留个念想,

好多人小时候都是这样过来的,

以后真的见不到了!

那时候没有高楼大厦,

村子里住的都是泥草房,

那时候特别喜欢下雨,

但是又怕房子漏了水,

就特别纠结,

现在一到雨天还会想起小时候

趴在小窗户前面看雨的情形,

滴答、滴答、

感觉就像昨天一样!

别看这小房子东倒西歪的,

一般盖个三间大草房都是条件好的。

从小在农村长大,进城后经常领着客人到一些“农家乐”、“农家院”、“农家铁锅炖”等一些乡村风味的饭店或者小吃部去品尝农家风味的饭菜。所以,令我经常怀念起农村那土墙、火炕、火盆,小园子、随礼、粘豆包、杀年猪……

农村的火炕,是极富聪明才智的创造。因为种植小麦多,家家都有烧这些秸秆的大锅灶,秸秆就是生火做饭的烧柴。虽然这些秸秆燃烧的时间比较短,但那时农村也没有人买煤。

到了冬天屋子里冷主要靠火炕取暖。它遵循烟向高处走的规律,“七行锅台八行炕”,锅台进烟孔比炕洞子底面低一层坯高度。经房上烟筒出口,风力一抽,不但炕洞内烟在流动中热量传给了炕面坯,还抽得锅下火着的很旺。做饭时,锅热了,炕也就热了,屋子温度自然就上来了。

夏天积攒的牛粪,冬天生个牛粪炉子,可以用它暖暖手脚,可以用铁缸子温开水,还可“烫酒”、给孩子们烧土豆、鸡蛋等等。家里人干完活围着火盆坐在炕上拉拉家常,其乐融融。有外人来串门,短坐,坐到炕沿边上;长坐,主人会说:“脱了鞋,上炕里,暖和暖和!”坐炕,也就养成了盘腿坐着的习惯。吃饭时,一家人围着炕桌,更是让人留恋家的温暖。

从我记事起,农村最热闹的就是谁家娶媳妇。办喜事提前好长时间就开始做准备,日子确定后,商量请客的事。然后,家庭成员和处得好的亲友具体分工。赶上马车去县城买菜的;张罗杀猪炖肉的;骑上自行车亲戚家通知坐席的;有的开始借桌子,借餐具;有的找人口多的家要布票(布票是每人一丈九尺三,毛粮是40斤,五斤山药抵一斤毛粮,);确定选择支事主管,到办正事的前一天,左邻右舍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约而同地前来帮忙。

喜事吃糕是肯定的,蒸糕,炸糕,是办喜事前不可少的一项准备。把谷子、石头碾子去壳(后期有了碾米机),水侵淘好后,控干碾成面。根据黄米的粘度,和好的面上屉蒸熟再包上豆馅那个香!

桌子就是坐四个人的炕桌,专人提前赶着马车挨家去借,两个并在一起坐八个人,左邻右舍家都放桌子,人多的时候几乎放了半条街的农家。那个时候,农村虽然很穷,但乡村文明,坐席时相互谦让,年轻人让年老的先坐,健康的人让残疾人先坐,男同志让妇女带小孩的先坐。鞭炮响后,酒席就算正式开始了,主事的高喉咙大嗓门吆喝,请远客先入席!席上人人脸露喜气,谈笑风生,欢笑声、猜拳声、喜庆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酒席没有开席时间和散席时间,来客了坐下就吃,来多少人就招待多少人,菜不够了再做。坐席时间也不分先后,今天没招待完明天继续招待,总之要把客人招待好。接亲或者送亲一律是大马车。印象中那个时候的婚礼很简单。大体是就是宣布结婚;放鞭炮;三鞠躬;交换礼物;

除了招待好亲朋外,重要的是招待好新娘的娘家人。娶媳妇那天礼节较多,一切都要礼貌为先,说话办事得温文尔雅,诙谐幽默。特别是主家对送亲的人要特别慎重,了解送亲和新娘的辈分关系,再找一个辈分相同,做事稳重,办事能力强,在这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坐陪。娘家人把新娘送来,言下之意就是把女子亲手交给你们家了,你们得善待。所以送亲人来后,要行礼节,要把握好分寸,不能随意,更不能惹送亲人生气。

现在回到家乡都变样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里都盖起了砖瓦房,

有人还盖起了层的小楼,

那的装修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想找当年的老房子都找不到了。

小时候每到做饭时,

在灶坑旁边烧火,听着劈柴声、炒菜声,

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最喜欢给妈妈打下手,

坐在灶坑前给妈妈添柴烧火,

然后时不时吞着口水,伺机还偷吃几嘴。

似乎在现在的生活中渐行渐远,

只是那入口醇香的味道,

久久难以让人忘怀......

现在吃啥都不香,没有当年的味道了!

烟熏火燎的锅台,

系着围裙的妈妈,

大铁锅煮饭,

才是家最温暖的味道。

对了说起烧火我想起一事儿,

我最喜欢烧树枝子,

因为烧完了火是这样的!

杀年猪是我最盼望的一件大事。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一来解决一年的油水(七十年代早期我们那里每人每年生产队给3斤豆油),二来忙乎一年了,自己家改善一下生活,也请老亲少友、生产队头头们吃一顿。

农村的大多数人家都在院门之侧垒砌猪圈养猪,小猪就自己留着过年吃了,大一点的杀完再卖一些换钱。养猪饲料以土豆、萝卜为主,淘米水搭配些糠麸,杀猪前一两个月喂点豆饼或者黄豆。

自己家想杀猪必须先完成国家的一户一头猪的派购任务。所以一般的家都养猪,谁家猪圈里养着超过两口大肥猪被视为家道殷实的标志之一,“肥猪满圈”也是普通农家的美好愿望。 猪头猪手留着到过二月二的时候用火燎完烀上。

儿时盼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好的、放鞭炮,还有压岁线。年三十午夜的“接神”是最热闹的场景了,在院子里燃起一堆篝火,放上鞭炮,在篝火旁点燃祭祀用的黄纸,同时燃放烟花,迎接财神到自己家。然后回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期间晚辈给长辈磕头,说一些祝福的话,孩子们就可以收到大人的压岁钱。同村的晚辈们也开始各家拜年,或者初一早上开始都会互相拜年。

回想起来,儿时过春节真让人留恋!

然现在生活今非昔比了,但是很难找到那个时候的乐趣,即使在那些农家特色饭店吃的比那个年代要好、要全多少倍的农家菜饭,无论如何也吃不出来那个时候的滋味。

烧土豆,

虽然上面满满一层灰也抵挡不住它的诱人飘香,

顾不了那么多,直接掰开就吃,

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想想都流口水还有烤玉米,

跟咱在街头巷尾用大炉子烤出来那玩意

可真不一个味儿啊!

以前种地都老费劲了,

用牛耕地,还得用手把着犁杖,

现在想想真的好辛苦!

到了夏天,

家里的小菜园就会变成一个大大的菜市场,

茄子、豆角、香菜、韭菜、芹菜、柿子、

辣椒、玉米、山药蛋、

小白菜、大萝卜、大葱……

随时摘随时吃,

还带着露水,

老新鲜了。

有时候着急吃,

我就把绿的摘下来用被子捂上,

捂几天比在架子上熟得快,

这可是我的秘密!

那时,

我跟小伙伴们都是找个大草甸子(就是草坪)

跳皮筋,藏猫猫,摸瞎、

打沙包,踢毽!

还有瓜子,掰下来划拉划拉就能吃,

带水分,一磕就磕的满嘴却黑。

我那时候还有一个爱好,

就是捡鸡蛋,

一到中午听到鸡一叫,

我就去它的窝里看一眼下蛋了没!

日落了,村里炊烟袅袅,

平静、简单、淡然,

这种淳朴回归自然的生活,

你还记得吗?

来源:张家口生活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正在浏览此文章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白癜风治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