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白麻 作者/杨树林(山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里每年都要种植多亩白麻。立夏是播种白麻的黄金时节。白麻生长力强,十几天后,站在地头上望去,一垄垄葱茏的小麻苗儿,将空旷的田野点缀得满眼都是绿色。 盛夏,白麻进入快速生长的季节。远眺,一畦畦白麻几乎密不透风,像一块空灵而又硕大的绿色翡翠,真是一幅绝佳的风景画。 处暑,拔麻季节来临。每到这时,麻地里就会像赶集一样,各家的男男女女、大人小孩都全家出动,开始拔麻“大会战”。 拔麻是力气活,都是大男劳力的营生。一般的青壮年劳力,一次用手揽住十几根麻便可轻松地拔起来,十几个人飞快地拔十几下,一大片麻便一排排地摆放在地面上。 接下来的第二道工序是用“麻剑”砍麻叶。砍麻叶都是一些老年人,他们随手从地面上攥起一把带叶的麻,用“麻剑”唰唰地砍三两下,麻叶便纷纷落下来。去掉叶子的麻重新放在地上。 第三道工序是剁麻根。剁麻根的活儿轻,一般都由妇女和孩子们完成。剁麻根时,将木墩儿放在麻下面,排整齐,用斧子一根一根的将根儿剁掉。剁完麻根,把麻均匀地捆起来。 最后一道工序是沤麻。那时候,每个生产队都要在地头上修一两个麻潢,将捆好的麻一层一层地码进麻潢里,然后压上石头,再灌满水,就等着沤麻了。 沤麻是个技术活,必须看好火候。出潢早了,麻太生,麻皮就很难剥下来;出潢迟了,麻虽然好剥,但麻皮却变黑了,出售时等级就上不去了。因此,看潢的人都是由细心而又有专长的人来把关。 经过五六天的时间,把沤好的麻从潢里抱出来,撒在麻地里晒干,绿麻就变成白麻了。分好的白麻由各家背回到家里,接下来就该剥白麻了。 剥白麻时,我们全家人都参与,而且还要进行剥麻比赛。为了保持剥出的麻皮畅顺,剥麻时都必须保证不让麻稍着地。大人们身材高,站在地面上就可剥,而我们这些孩子身材矮,要想不让麻稍着地,就必须站在高凳上剥。 如果遇上沤到最佳火候的白麻,每根剥起来就非常快。剥上两三个小时,一捆麻就剥完了。然后我们各自把手中的麻捆起来,放在秤盘里一称,谁的麻分量重,谁就是优胜者。当然,有时候为了让剥麻的气氛更热闹,我们还经常把一个巷子里的邻居们都喊出来,一字儿排开在大街上剥。 十几家的大人小孩们一起上阵,折麻秆的声音,大人们的说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有时爱唱的老人们再唱一段晋剧梆子腔,更给满巷子带来了欢快的气氛。 经过一个秋天的忙活,几百斤白麻剥完了。当我们把按集体分配给的白麻交到生产队里时,剩下的白麻就归自己了。 接着,父亲把十几斤白麻卖掉,除了用钱买回日常生活所需外,还会买一斤羊肉来庆祝一下收获节。就这样,当我们吃完黄糕泡羊肉时,我们家一年一度的剥麻生活也就结束了。 →END← 杨树林山西大同广灵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会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出版的著作有故园三部曲《故园之恋》、报告文学集《奋进的乐章》、旅游文学集《塞上江南水神堂》、散文集《村野童趣》等,曾在《诗刊》《中国青年报》《山西法制报》《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大同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首)。 投稿说明 ●文章体裁:不限。 ●投稿邮箱: qq.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太原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