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今天小乐子要给大家介绍的学校是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简称浦东二中心。

浦东有明珠福外这样的鸡血公办学校,所以二中心在浦东不算太出挑,但其成绩不算差。年毕业生中,上外中学2人,浦东外国语15人,上海中学东校3人,上实5人,华二7人,张江集团12人,新竹园45人,建平远翔13人,交大附中12人,建平西校25人……

浦东二中学偏快乐教育,所以鸡血的话,主要靠家长。下面是关于学校的详细介绍。

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创始于年,原名“杨家渡小学”,创办人裴大中先生,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是首任校董。而后,学校几易其名:“震修小学”“上海市立大光小学”“上海市黄浦区第二中心小学”……

年,随着浦东新区的成立,学校更名为“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年7月为配合市政动迁,学校搬入现址。年5月,学校在张江地区开办分校。

办学理念

学校是师生生动和谐发展的幸福家园

特色

活动丰富、特色班

所获荣誉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学校、新区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学校、校本研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以及市愉快教育研究基地、区语文教学研究实验基地、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德育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同时也获得上海市雏鹰大队、新区文明单位、新区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新区优秀家长学校、区特色团支部、区三八红旗集体、局一级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办学规模

学校目前两个校区57个班,在校学生人。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在编教师人。教师平均年龄33岁,其中,45岁以上教师9人,占7%,31—45岁教师74人,占58%,20—30岁教师38人,占29%。35岁以下教师50人,占39%,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高。

教师任职资格达标率%,学历达标率%,其中本科学历人,占86%。学校有中学高级教师5名,小学高级教师66名。现有区学科带头人4人,区骨干教师11人,区后备骨干教师9人。

校长

陈洁

课程设置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

▲学科主题活动

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二十多门拓展型选修课程,并积极开发英语口语、器乐、合唱、形体、排球、心理健康等学校课程。

上图为每个年级的活动课程总量。浦东二中心的活动确实很多,每个星期,每个月,每学期都有非常丰富而且具体的活动安排。

补充一句,浦东二中心的上课时间为早上8:15—下午15:15。

招生规模

巨野校区6个班

张江校区4个班

第二中心小学招收有特长的小学生,今年招了排球特长生12名,足球特长生6名,来自不同的幼儿园。

对口区域校服餐食学校地址

浦东新区巨野路号(近张杨路)

浦东新区益江路号

关于浦东二中心,大家都套路了些什么呢?

快乐教育

二中心快乐教育,偏文体艺术吧,听朋友家娃说,确实蛮开心的!

快乐教育为主旨的学校,就别指望应试成绩了

我怎么感觉二中心老师抓得挺紧的,语文、数学都挺紧,活动之余学习也要跟上,我们都忙死了

二中心学校活动很多的啊

二中心年择校成绩比不上海桐的,海桐作业多家长抓的也紧的,语文各种默写。

二中心也是各种默写,课程不会落下~各种活动很多,体育、艺术、实践等,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个人觉得可能在超前学上面不如海桐,也许这样应试上会逊色些,但也不差啊,甚至在整体能力发展上会更强

家长评价

看长远点吧,我觉得二中心的孩子,初中表现不差的。不过估计小学没被鸡血过,初中可以激发一下。我儿现在两个好伙伴都是二中心出来的,性格好,兴趣多,学习轻松也不差。

我觉得真的看家长抓不抓了。我遇到二中心几个,有的还是可以的,二年级,水平尚可,但是也有3年级水平很不好的,也在外面学新概念,都学了快课了,但是水平很不行。

二中心现在和海桐差不多了,包括考上的学校层次,不过海桐广告做得好,到处都是软文。

二中心进张江的好像今年有12个,不过华育和兰生好像很少

我跑到二中心门口问情况,已经要求户口满两年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严格执行了,我心里有点抖霍,特别是龙年

二中心没那么热门

六师附小、二中心都是百年老校,品牌、口碑及教育资源优势也不是盖的,有些学校近几年靠学校家长的鸡血貌似突围了

……

关于浦东二中心小学的更多讨论,请在上哪学   知

上哪学已经上线新功能,可以查询入学相关信息及近期热议话题,在上哪学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最好
QQ聊天机器人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