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我有幸去了一次四川都江堰。 进入都江堰景区,在石板铺就的道路两旁,摆放着用木条做的花池,花池里五颜六色的各种花正怒放着,微风扫过,这些花便颔首低眉,好似娇羞的少女跟我们轻声细语打着招呼。花池外边的地上,各建有一个小沟渠,沟渠里的水也一展歌喉,唱着动人的歌“哗啦啦”的流淌着。道路两边的树木更是郁郁葱葱,那树叶绿油油的,就好似用颜料染出来一般。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这儿生长这好多金丝楠,这些金丝楠树干通直,大多数高达30多米,抬眼望去,树冠直插云霄,金丝楠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木材,主要生长在四川。 都江堰山青水秀自不必说,我们生活在北方,不缺山但缺水,我们这儿山上的植被跟都江堰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都江堰的山基本看不到山体,远远望去就如同一个隆起的绿色海洋。 道路两旁的花 金丝楠 进入景区后,导游先给我们介绍了都江堰景区的基本情况。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游接着介绍,都江堰的神奇在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进入景区,我们来到了都江堰第一大主体工程——鱼嘴。站在江堤往下看,江心的确有一个形状似“鱼嘴”的混凝土建筑物,我们仔细看了好长时间也没看出个子丑寅卯来。导游指着鱼嘴及附近的一些小堤介绍说,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竹笼装卵石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鱼嘴 听着导游的讲解,我被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所折服,这种神奇的分水设计,放到科技发达的现在,也是一项顶尖的科技发明。 而都江堰第二大主体工程“飞沙堰”更为神奇。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都江堰第三大主体工程宝瓶口的神奇在于“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宝瓶口,又叫离堆 而都江堰的神奇还远不止这些。为了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使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从石人足和肩两个高度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在都江堰,李冰又作石犀五枚,其中的两个石犀留在内江中。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为都江堰“深淘滩”的控制高程。通过“深淘滩”,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可见当时人们对流量和过水断面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这种数量关系,正是现代流量公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都江堰还有一个神奇的建筑,那便是“安澜桥”。古代都江堰上的安澜索桥也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安澜索桥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米,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踏上安澜桥,每向前迈一步,桥就会左右摇晃,胆小的我也不敢走桥的中间,只好用手紧紧抓住侧面的钢索慢慢前行。在古代,没有钢筋水泥,但聪明的劳动人民就懂得就地取材,用石头和竹子建桥,真不愧是伟大地发明。我不知这座桥为何又叫“夫妻桥”,我猜想,踏上这座桥,别说走,就是站在桥上,也会心惊肉跳,因为桥左右晃动自不必说,而桥下就是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从桥上通过的人,必须向夫妻一样,相互帮衬,相互搀扶才能平稳到达对岸,这或许就是这座桥又叫“夫妻桥”的缘故吧。 安澜桥,又叫夫妻桥 余秋雨先生在其所著的《文化苦旅》中有一篇《都江堰》,此文篇首即言:“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赵朴初先生曾赋诗赞颂道:“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 都江堰其貌不扬,丝毫没有长江三峡的磅礴气势,却润物细无声,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她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以无坝引水为特征,迄今仍在恩泽川蜀大地一项伟大杰作。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就是余秋雨先生参观完青城山、都江堰后,对神奇都江堰的认可和盛赞。 年12月25日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