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7/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提示:点上方大同城事↑免费订阅

---用心看大同---

女医-明妃传

大同

  

《女医·明妃传》是根据历史人物事件改编的古装传奇励志剧。该剧由李国立执导,刘诗诗、霍建华、黄轩、李呈媛、袁文康、金晨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明代著名女医谭允贤凭借对医学的痴迷和热爱,克服重重困难,开创并建立女医制度,最终成为一代女国医的经历。

电视剧拍的如何,大伙儿有没有追剧,就不是小编所关心的问题了。小编也必须承认,作为一只敬业的公号狗,自己根本没有时间看电视剧啊啊啊~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片子里面有一点关于大同的情节和一场轰轰烈烈的土木堡之战,说出来也许会有点意思,仅供睡前一读吧,有点长~~~

PS:前几期推送,城粉们的留言很让小编无地自容啊,给小编指出了很多问题,也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在此一并感谢。小编一定继续努力~~

先来看看剧中有关大同的一些截图,来爱同吧“云中漫动”

看完这些截图之后,小编只能默默嘀咕一句,导演也不说来大同城墙取个景,这个影视基地的城门楼可真够low的~~

土木堡呢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怀来县城的东10公里,为一船形城堡,堡城南北长约五百米,东西长有米左右,城墙高6、7米左右。堡墙现存的只有南墙和西墙。原为土筑砖包,现只剩土墙。

在明代,榆林堡、土木堡和鸡鸣堡是京北三大堡。年,明英宗亲征蒙古瓦剌部,不料被瓦剌军队围困于土木堡,明军大败,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有关背景介绍完了,,以下就是比较沉重的历史话题了——土木堡之战是王振导致惨败?

↑年的土木堡之战进军、回师及瓦剌伐明路线图北京保卫战

  说起土木堡之战失败的原因,有这样一种说法:王振想借机使英宗幸其家,以便炫耀乡里,舍紫荆关向蔚县出发。途中王振又恐大军毁他的庄稼,行40里又折东改道宣化,从而延误了时间。这个说法到底能不能站住脚呢?

  土木堡之战,要先从明军荒唐的战前准备开始说起。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明英宗率领着不到十六万的明军正式踏上了亲征的道路。此前从明英宗宣布亲征到上路,明军“奇迹般”地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动员、粮草、军械一系列准备工作。此后明军行军途中也毫无纪律,甚至在大军行进两天以后,明英宗不得不诏谕随行文武官员,晓以行军纪律。

  不久后,明军在如此仓促的情况下到达了大同。结果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秘密地告诉王振,如果明军继续出师,将正中也先的诡计。这一记载说明明英宗本来的亲征计划是以大同为中途站,继续北上寻求与也先在明帝国边境之外进行主力决战。亲征军在进驻大同以后,便派遣前军从大同出击主动攻击,瓦剌军队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明英宗的这个计划。但是郭敬的密报可不是虚张声势的恐吓,因为在明英宗进军的过程中,之前势如破竹般横扫明国边城和守军的瓦剌军队,竟然全部退出到了塞外。同时,也先及阿剌知院所部的游骑也开始在宣大一路袭扰。在这种态势下,再结合郭敬的密报,只能说明在明英宗的亲征军进军的时候,也先就已经在塞外做好了相应准备,只待亲征军的深入。最终明军自大同回师,大军东返。

  但是在此时,明军的指挥层又因为回师路线问题发生了分歧。当时镇守大同的都督佥事郭登向大学士曹鼐建议,亲征军宜自紫荆关返回京师,曹鼐向皇帝汇报以后,明英宗并没有采纳,而是最终决定往东行进,自居庸关入关,这一决定也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战惨剧的发生。由大同入紫荆关,则必经过王振的家乡蔚州。《明实录》称,明军最终不由紫荆关返回的原因是王振害怕大军踩踏了家乡的稼禾。但是这种说法其实略为牵强,在清修的《明史》中,也认为此记载并不符合史实,于是不采纳。《明史》进而认为,是明英宗自己不采纳自紫荆关返回的建议,执意要走居庸关。无独有偶,在《宣府镇志》中也记载是郭登奏请以后,王振也邀请明英宗回师,并丝毫没提及怕毁损家乡庄稼的事情。那么整件事情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了。在郭登奏请亲征军自紫荆关回师以后,王振也请求明英宗自紫荆关回师,但是明英宗并未听取,执意从居庸关回师。《明实录》为了避尊者讳,就将不从紫荆关回师的责任,推给了王振。

  另一方面,自蔚州入紫荆关回师,其实也是一个十分冒险的计划。虽然土木堡之战以后,论者多将明军战败的原因归罪到明军自居庸关回师的这一错误决定上。因为根据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大同地区的地图来看,当时大同至蔚州城途中有聚落城、许家庄堡、广灵城、顺圣川东城、灵丘城、浑源城等多个城堡可以作为庇护。

  但是实际上,明朝九边地区的城堡,有七成以上都是在正统年以后才逐渐筑成的。在明朝的天顺年间以前,这些城堡大都是不存在的。在正统十四年以前,从大同至蔚州城途中,其实就只有浑源城和广灵城两座城池。如前所说,明初的九边地区就犹如一个四处漏水的大筛子,是非常空旷的。且大同镇多为平原,一旦准备不足且正在行军的明军与瓦剌十几万骑兵在几乎毫无军事设施的平原上遭遇,其后果无疑会是毁灭性的。

  那么留在大同又是否可行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为在明英宗东行回师后不久,大同就遭到了也先的毁灭性打击,大同城几乎被攻破。可见当时大同攻防战是十分激烈的。从十四年六月也先率大军进犯大同镇,到八月明英宗回师的两个月中,也先都不曾冒险进攻坚固的大同镇。为何也先在明英宗亲征军驻跸大同后不久,刚刚回师就直扑大同镇城,几乎把大同城打残?这就透露了一个非常恐怖的信息:也先已经完全摸透了大同镇、甚至整个北方边镇防御体系的不足,即一旦将镇城斩首,明军将毫无还手之力。在明初那种无边墙、少墩台、少城堡的情况下,一旦镇城被打残,整个防御体系就会陷入瘫痪状态。之后,也先便可以安心地寻求最佳时机和明军进行战略决战。可见,打残大同城即也先战略的第一步,即让大同镇城不能对周边地区进行有效的支援。

  也先打残大同镇城以后,也确实四处搜寻明军的动向,以求决战。此时如果驻留大同城,亲征军确实能够加强大同的防务。但大同周围的地形地貌又不适合与瓦剌铁骑进行野战,大同总督宋瑛之前的惨败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明军指挥层恰是因为发现也先的意图,所以最终才选择了放弃紫荆路线改走宣府路线的决定。

  当时也先探马四出,拼命探寻这支亲征军的路线。瓦剌军一旦掌握消息,便会立刻聚兵一处进行攻击。因此亲征军刚离开大同不久,大同便被打残,仅能勉强自守,根本无法做到任何支援。这就是也先的第一招杀手锏。也就是说,不管亲征军选择哪条回师路线,大同是肯定要被攻打的。这从另一个侧面也验证了大同至蔚州再到紫荆关路线的不可行。

  在大同镇城和瓦剌军打得难舍难分的同时,亲征军的回师过程却似乎一路顺风,一路上并无瓦剌军队的截击。当亲征军到达雷家站(今新保安镇)后的八月十三日,丧钟终于开始敲响。吴克忠与朱勇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两番惨败并全军覆没。

  在之前的七月十五日,宣府总兵官都督杨洪曾奏称,有蒙古军队围攻马营已三日,并将河水断绝,营中无水。

  在这份奏章中,其实隐藏着一个可怕的消息,那就是此时宣府上北路的独石城已经沦陷成为“虏巢”了。然而七月独石的失陷、马营的被围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在独石城失守后,马营城守备惧不敢战,弃城遁逃。云州守备率军支援,结果战败,云州亦陷。独石、马营、云州,这三个宣府镇上北路最强军堡接连沦陷,造成了整个宣府镇上北路的恐慌,再加上消息不通,烽火不闻,以至于最后怀来、永宁等地的守军纷纷弃城逃窜。可以说,此三城的沦陷,直接导致了整个宣府上北路的崩溃。而此后宣府镇上北路和东路崩溃的消息,由于沿路缺乏烟墩和城堡,明军回师途中居然毫不知情!

  当将近二十万明军和大量随属于八月十二日来到雷家站时,已经完全进入了瓦剌的包围圈。那么最后发生在土木堡的那番大战,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八月十三日成国公朱勇等人战败以后,明军移动至土木堡,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修筑起了能满足十几万人作战的堑壕和工事,和瓦剌军进行对峙,以至于也先军队无法接近。明军由于筑起壕堑,蒙古人无法接近,明蒙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将近三日。到了八月十五日,瓦剌突然派出使者,到达明军阵营,持书议和。明英宗命令曹鼐同意其议和,复派遣二人送还瓦剌使臣。也先根本就没有打算和明军议和,从一开始就准备完全吃掉这支明军。也先佯装议和,派遣使者到明军阵营示好,导致了明军指挥官做出了错误的决断:他们最终相信也先的诚意,开始走出工事,进入行军状态。

  但是没想到,明军刚刚越过壕堑,也先大军突然回转,“四面击之”,把正在越过壕堑、营伍不整的明军打了一个措不及防。十三万步兵和大量随行非战斗人员离开工事掩护、不成队列,在平原上遭遇十三万骑兵突袭,其结果可想而知。当时蒙古军大呼:“解甲投刃者不杀!”,也先的这一举动成为压垮饥渴交加的明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失去了防御工事的明军放弃了最后的抵抗,土木堡之战,明军就此战败,明英宗被俘。

  

注:内容节选自《明帝国边防史:从土木堡之变到大凌河血战》

往期精彩内容

1.说道

大同是哪个省的?已传疯!

2.说道

从“太西”到“大西”为何只差这一点?

3.公示

大同市中心城区中小学校用地布局

4.随笔

北方的春天

5.故事

那些惊艳了我青春记忆的平凡人

纪录

见证

品味

长按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