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年前,一个新名词在上海诞生并迅速传播开来,它就是工人新村。 儿时第一次听到的“新村”是上海新村,楼上新邻居是从那搬来。这个淮海中路上的新村,新在它是新式里弄。而工人新村,新就新在专为工人建造,专供工人居住。 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新村”成了工人新村的专用简称。一说你住在某某新村,即刻明白你是出自哪个行业,甚至是哪家厂的。在之后的日子里,新村不只属于工人新村独用,而是广义指向上海新建的住宅区了;上海人还开玩笑地把火葬场叫作“铁板新村”。 霓虹灯外 年5月上海解放时,市区住房为.4万平方米。其中33.66%为花园洋房、高楼公寓等高档住宅,石库门和旧式里弄占52.66%。 据史料记载:上海形成居民聚落可追溯到北宋,在居住人口到一定规模的元朝至元年间设县。发展至明嘉靖年间,在上海县城、也就是今拆原城墙而建的中华路人民路圆环内,民居主要是三合院、四合院和平房,楼房极少。 近代上海首次大规模住宅建设是在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进军江南,江浙一带大批人口涌入上海租界。不久,上海爆发的小刀会又令大批本地人逃进租界。这造成租界人口猛增,住宅缺口极大;石库门应运而生。 这些砖木结构立帖式的石库门住宅为联排式,为中国传统四合院与英国联排式相结合。成片的石库门成里成弄,构成上海和中国民居的特色之一。到年前后出现新式石库门,部分建有卫生设备。 除石库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还兴建了其他样式的民居。有广式里弄住宅、拥有煤卫、甚至是热水汀取暖装置的新式里弄,还有公寓、花园里弄及更高级的别墅式独立花园住宅。 新中国成立前的上海,霓虹灯外的上海工人居住如何?有租房或栖身客栈和寄宿所、有住工厂所建工房、有住自家私房,还有住在环境恶劣、结构简单的“滚地龙”和棚户简屋中。 租房在工人中占了绝大多数。技术工人收入较多,这些蓝领家庭租了石库门前楼前客堂;收入少的普通工人住后楼后客堂或亭子间和阁楼。年对户工人家庭调查表明:年收入到元,每家平均居住1.26间;而年收入至元,每家达到平均2.28间。房租一般占工资的10%到25%。 住楼房或石库门,有的拥挤如“七十二家房客”;但比租住平房相对要好。在平房,有的屋内还搭阁楼,人直不起身。有的是无窗小黑屋,不透风不见阳光。因没钱,房内住人较多,环境嘈杂。卫生条件也差,苍蝇蚊子横飞,臭虫蟑螂横行。这些房子用马桶、烧煤球炉,用水要到弄堂里的公共水龙头。 年,花落曹杨 曹杨新村村史馆陈列着一复制品:市领导对曹杨建工人住宅文件的批复,日期是年7月28日,签名是市长陈(毅)、副市长潘(汉年)、副市长盛(丕华)。市长们只签了姓,姓后没名,都画着两个小圈圈。 此件签发前的年10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长陈毅在市二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说:“目前经济情况已开始好转,必须照顾工人的待遇和福利”。 年1月12日,市委常委会议讨论上半年工作方针;参加过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抗战时负责上海党重建的市委第二书记刘晓提出:要改善工人居住条件。 新生的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加之上海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是中国工人最多、最集中的城市。尽快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摆到了议事日程上。 年5月上海解放后,从下半年到年上半年,根据市委市府指示,市总工会和市公共房屋管理处和市劳动局等部门,对工人的居住进行了调查;提出要辟建人民村、工人村和劳动新村。 年3月,毛主席指示:“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的需要”。4月11至18日,市二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市府大礼堂举行。 陈毅在《年上海市工作任务》提出上海的市政建设方针是:“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并将此列为年中心任务的第三项。 会议一致同意,要求“有重点的修理和建设工人住宅,修建工厂区域的道路、桥梁,改善下水道,饮水供给及环境卫生,以改进工厂区及工人居住区的条件”。 潘汉年予以具体化:“为工人阶级服务,就市政建设来说,目前上海最迫切的工作,就是为工人阶级解决居住问题”。并要求市政建设委员会“规划和领导建筑工人住宅”,专门成立了市工人住宅建设委员会。 新上海第一批住宅为谁而建就此明确,这浓墨重彩的第一笔落在哪个地方呢?年,普陀区被市委市府确定为重点试验区,以解决沪西工人居住为开端。 在考察了浜北王家弄等5个地方后,中山北路北、曹杨路两侧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工人住宅建设地。一无大量动迁工作,一片农田亩。二离长寿路、西康路口一带众多纺织厂仅4公里,便于上下班。三是环境不受工厂煤灰烟尘影响。 7月10日,执委会第一次会议确定:建造户工人住宅。概算万元,用于征地、房屋和公共建筑等。 资金主要来源是市财政投资房屋、公共建筑及室外附属工程,各有关单位负责公用事业建设。28日,市府将“曹杨路工人住宅列入年度计划”报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于是,有了本节开头的那个批件。 “户”住宅工程 上海第一个工人住宅工程原定户,后成户;因经计算,建成后的单元可安排户,即为“户”住宅工程。 目标一定,迅速开动。宅基地东自曹杨路,西至杏堤路;南起杜家宅,北到俞家弄前浜。共征地亩,动迁菜农户。 年9月,上海第一个工人住宅区开工。在不到一年的年4月竣工,公共建筑等其他配套也如期完成。5月25日,经市总工会、市市政建设委员会和市公共房屋管理处等验收合格。潘汉年参加了竣工仪式。 眼前这“户”住宅区,区内有条小河穿过,中心还有大草地。主路宽21米,支路宽12米。房屋行列式的48幢楼组成3个街坊,楼房均为砖木结构的立帖式二层。总面积平方米的住宅,分个单元,可住户。 走进住宅,层高6米,房屋前后间距13米,保证了室内的光线和冬日的阳光。厨房、厕所3户合用。每层有2只抽水马桶,楼上为木质地板。 与住宅同时建设的配套建筑面积计平方米。其中,文教有小学、图书馆和大礼堂,生活服务有浴室老虎灶、菜场和消费合作社,还有诊疗所等。并预留了银行、邮局、公园、文化馆的建设基地。 因这里地处曹杨路,年8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定名“户”居住地为曹杨新村。新华社发通稿新闻:“曹杨新村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一座工人住宅新村”。它的问世成为建设工人新村的样板房。管理新村的是家属委员会,到年是居委会。 在“户”住宅工程建设期间,市政建设委员会就开始规划筹建后续工程。在到年间建二至六村,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 二层5开间,个单元可住0户。在到年建八村,到年建七村。年,原“户”(即曹杨一村)加为三层。年又建一批五层楼住宅,年建九村。 六十多年过去,占地2.14平方公里的曹杨新村已发展为大型成熟社区,住宅建筑总面积多万平方米,住户3.2万多户。 一人住新村全厂都光荣 上海暨共和国的第一个工人新村,真是有个好名字。用上海闲话讲起来,曹杨与朝阳一个音;工人的曹杨新村就是充满朝阳的新村。 年6月25日,《新民晚报》的前身《新民报》(晚刊)报道:《生产先进者首批一百十四户:今天住进曹杨新村———二三批在廿七廿八分别迁入》。市府决定成立曹杨新村房屋调配委员会,做好这万众瞩目的上海解放后第一次工人分房。 在验收通过的一个月后,曹杨新村分房工作基本完成。入住的名工人来自沪西普陀、江宁、长宁等区的52家国营厂,还有名从65家私营厂来。 天下工人是一家,6月22日《新民报》(晚刊)特发新闻:《住曹杨新村私营厂工人同样有份:诚孚铁工厂九位工人光荣当选》。 在这户中,有重大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和合理化建议、生产有显著贡献、一贯带头的先进工作者人,占24.6%;生产一贯积极且工龄较长、住房特别拥挤的老工人人,占52.9%。 村史馆的照片告诉我,入住的劳模有杨富珍、裔式娟、陆阿狗、奚凤秀、马宝娣和邵森等;其中以纺织厂劳模居多。 能搬新村是幸福的,时称“一人住新村,全厂都光荣”。犹如打鬼子打老蒋“一人参军,全村光荣”。进村是热闹的,有工厂开卡车敲锣打鼓送的,有自己踏黄鱼车拉平板车去的。 进村是隆重的,穿起新衣服,女孩头发梳得让梳子打滑,还佩戴小红花。孩子们洒下一路的光荣和自豪:“伲住曹杨新村去啦———” 《新民报》(晚刊)的记者在《上海工人新住宅曹杨新村好风光》里这样描述,“房间里,到处都粉刷的雪雪白,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墙上的装饰,多是奖状。新村里的红桥是爱情桥,站着勤生纱厂女工孔阿菊和丈夫……” 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参观后说:“其优待工人之建设,可谓现代化矣”!感叹“工人地位既已提高,此后待遇生活必较优于过去,当不在商贾职员之下。” 曹杨街道的秦蕾告诉我,“这里是上海唯一设有外办的街道。这里的村史馆参观是免费的。”就在曹杨新村落成当年,就有各国工会代表团多人纷至沓来。作为全国首批外事接待单位和上海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新村,迄今已接待来自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10万多人次。 “二万户” 新华社消息:“工人新村正在把大上海包围起来”。伴随曹杨新村“户”的落成,一个“二万户”工程就此展开。就在兴建曹杨新村的同时,市府确定在杨浦、长宁等5区再建一批工人住宅,共计0个单元,每单元住10户,称为“二万户”住宅。市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统一选址、规划、设计和施工,制定住宅标准等。8月15日,投资万元的“二万户”在杨浦、普陀、长宁和徐汇的9个基地同时开工。年9月全部落成,居住面积为55.53万平方米,10万户职工家庭迁入新居。 这些呱呱坠地的工人新村,被市政府命名为长白一村、二村,控江一村、二村,甘泉二村、三村,曹杨二村、三村、四村和五村,天山新村(一村)及日晖新村(一村)。 其中,天山新村(一村)57幢个单元,主要分配给劳模和先进生产(工作)者。从“户”和“二万户”新工房算起,国家投资万元建新村18个,建筑面积64.5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一些工厂按照“两万户”型设计标准,自行投资造工人住宅,在年到53年间,先后建成 工农新村(上海柴油机厂) 公交新村(汽车一场) 沪东新村(沪东造船厂) 闸电新村(闸北电厂) 上钢新村1~3(上钢三厂) 天山二村(上棉二十一厂等单位) 天山三村(上棉五厂等) 天原一 二村(天原化工厂和化工研究院) 大新振工房(上海第九印染厂) 华生工房(华生电扇厂)等22个工人新村。 仅在年一年里,国营和私营企业就投资建了户工人住宅。 建造工人住宅,除国家和工厂投资“两条腿”走路外;又出现“自建公助”形式,即由职工出钱、单位帮助建造标准低于“两万户”的工房。如: 云绿新村(荣丰纺织印染厂和申新六厂) 永安新村(永安一厂和永安印染厂) 友谊新村(上海矽钢片厂等) 辽源新村(上海自行车厂和工具厂等) 公助一村(上棉十二厂、十七厂和梅林罐头食品厂等)…… 年10月13日,市政建设委员会召开“工人居住问题座谈会”,研究国营企业建造工人住宅问题。第二天,接着开了“工人住宅问题座谈会”,研究在曹杨路继续建造工人住宅的规划。 12月20日,市委呈报华东局并请报中共中央《关于中共上海市委年工作大纲的决定》。其中提出“再建筑一批规模更大的工人住宅”。 26日,市政建设委员会第九次全体委员会议决定:除曹杨新村二期、控江新村一期外,再要寻找新基地,准备再建二万户工人住宅。 因为市政建设委员会对工人居住的调查不容乐观。产业工人居住区人口密度大,人均3平方,最拥挤为1人1平方。三轮车夫、清洁工和码头工人等非产业工人仍住棚户区。 虽有了“户”和“二万户”,但市区万人中的万劳动人民的居住亟待改善。 于是,市国民经济计划编制委员会年2月11日呈报的《关于上海市五年计划纲要建设数字的说明》中,“一五”期间工人住宅的投资(均为旧币):市工业局亿元、市工务局亿元、市交通运输管理局1.亿元、市水产公司亿元、市房地局4.亿元。 从年起,建成杨浦的控江、凤城和鞍山,徐汇的日晖和龙山,虹口与普陀的玉田、志丹和宜川及长宁的天山等9个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工人新村。这些建筑因一模一样,后被人称为“兵营式”建筑。 从年到年,投资住宅建设2.9亿元,在沪东、西、南、北、浦东等工业集中区和市区边缘内外两侧,建起了大连、玉田、广灵、沪 太、宜川、真如、东安、虹桥、崂山和乳山等25个住宅建设基地,同时辟有专供企事业单位自建住宅的天钥、龙山等基地。在这六年里,建工人新村个,面积万平方米。 绿叶对花的情意 红花虽好,也要有绿叶相扶。如果说工人新村是朵红花,为它配套的商业服务、教育、文体、医疗、绿化和市政等,就是绿叶。 商业在石库门或新式里弄住宅区外,沿街开了米店、煤球店、烟纸店、酱油店、剃头店,还有老虎灶和大饼摊裁缝摊;还有马路小菜场。这些商业配套为日常生活所必需。如今的工人新村,自然也少不了这些与每天“开门七件事”相关的商业配套。 “二万户”也与“户”一样。据市城建局年9月10日统计,为其配套合作社和商店6家、菜场15家、公共浴室11家、老虎灶31家;还有若干提供理发、缝纫、修补、洗衣和邮电代办等服务站。教育年8月的棠浦路50号,拥有15个班级、七年后成为区重点的上海第一所工人新村小学———曹杨新村第一小学诞生。三个月后,这里又诞生了有12个班级的上海第一所工人新村幼儿园———曹杨新村第一幼儿园;当时就为市示范幼儿园。
小学和幼儿园开在新村的独立地段,既不影响居民又使学校天地宽敞。此外,小学生从家到校,步行一般不超过10分钟,方便又安全。年8月,金沙江路号问世全国重点中学华师大二中。
细心人发现,不少工人新村距大学都不远,曹杨、天山近华师大,控江、凤城、鞍山靠复旦和同济;是良苦用心,也是寄予厚望。“二万户”也是如此。国家投资配套8所幼儿园、16所小学和12所中学。 小学规模18个班级左右,中学为24至30个班级。就说这些中学的硬件,占地60亩左右的校园宽敞,标准田径场是一圈跑道米,绿化有树花和草坪。 除政府出资配套,耀华玻璃厂、上海电机厂和上海汽轮机厂等也掏钱建幼儿园和中小学;于是,那些学校的名字就是某厂职工子弟小学或工业中学。 文体年10月,市文化局投资10亿元(旧币)建曹杨新村文化馆,建筑面积平方米。年建成开放,馆内有剧场、评弹室、阅览室、乒乓室、文艺活动室和露天球场等。 文化馆和职工家属戏剧组此外新村的文化中心,戏剧组是随着新村的成长而壮大,从戏剧组发展到业余文工团;定期演出的是每星期天的“京剧清唱晚会”。
年,曹杨新村有了篮球场。半年过后,村里有篮球队83支,球场天天赛;参加首届曹杨新村工人篮球联赛的队伍就有36支。 以球会友,仅在一年里,到曹杨打球的有支工人队、72支学生队、22支机关部队队和10支群众团体队,还有中央体院和华东体院的专业队。 医疗年4月,全市第一个工人新村卫生所———曹杨卫生所诞生;建筑面积.8平方米。之前,在棠浦路51号有个属于真如镇诊疗分站办的临时诊疗所。 年12月,医院在曹杨二村号开业,到年医院。同样,在“二万户”的17个新村,配建了7个卫生所。 绿化曹杨新村是全市第一个全面绿化的工人新村。起初在屋前屋后种树铺草,随着新村从一村扩到九村,辟了处街头绿化园地。 年5月1日,曹杨公园在村内建成,后又建兰溪青年公园和枣阳公园。全村绿地以3座园林为中心、以两侧行道树串成线,形成点、线、面融一体。
“二万户”绿化计划由市工务局制定:每4户一单元,植树株和铺草皮00平方米,共植树20万株。 市政在曹杨新村内建道路91.76公里、混凝土桥2座、木桥13座、涵洞68个、埋设各种口径污水管、雨水管.9公里,下水道唧站7座、化粪池37座、路灯盏。
给水规划指标采用0.2立方米/人、日,多层设屋顶水箱供水。下水道系统采用分流制,雨水排入天然水体;大部分污水送污水厂处理后排入天然水体。 公交设施以每2万人辟1条公交线路,每个居住区一般都设终点站,并有1至2条公交经过线路,并设停靠站。 工人新村四十二载 上海从年开建第一个工人新村,到改革开放后的年;工人新村建设在四十二年间一路风雨,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是第一阶段,也是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波住宅建设高潮。 多为二层混合结构住宅,完工快入住快;之后,层高发展到三、四层,后多为三到六层。厨卫从2至3户合用到独用。布局从行列式和混合式转向周边式和庭院式,类型从内廊式发展到外廊式、跃廊式,造型从一字型化出蝴蝶式、凹凸式和踏步式等。后期住宅配阳台钢窗,部分还铺地板;俨然是上海新式里弄的腔调。 第二阶段是年到年上半年。在年,国民经济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上海住宅建设热潮退去。直到“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的年,工人住宅建设才随国民经济逐步好转慢慢复苏。 第三阶段从年到年的“文革”十年,投资职工住宅建设仅4.55亿元,建成.88万平方米。其中年,竣工面积仅21.65万平方米。70年代后期的建房标准有所提高,譬如厨房独用,厕所2户合用。 第四阶段是到年。进入改革开放后,住宅建设投资增大,实行国家统建与企业自建相结合,投资建房多渠道多形式,住宅建设进入快车道。用于工人住宅建设的投资.02亿元,建成住宅.76万平方米,相当于前26年造房的5.1倍。 上海解放初期大规模和疾风暴雨式的工人新村建设已为历史。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亨利·列斐伏尔认为:“一场革命,如果没有产生出新的空间;那么,它就没有释放其全部的潜能。如果只是改变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而没有改变生活的话,它也是失败的。真正的社会变革,必定会在日常生活、语言和空间中体现出它所具有创造力的影响。” 工人新村不仅建设了一个居住新空间,更是党和人民政府爱人民、人民冷暖放心上的一段生动写照。 虽有建房材料、厨卫合用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包括有研究者提出居住者“在职业、文化、思想上的同质性前所未有的高”;但它毕竟是中国工人阶级自19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第一次有了自己诗意居住的地方。 原文详见劳动报品位周刊,戳下方“阅读原文”可见哦~ 劳动报原创文章,转载需获授权 劳动报新媒体编辑:马思华 看完是否勾起了大家满满的回忆呢~留言给我们吧!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