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为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隋代开皇年间,为防止突厥进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为“天下大同”,取其和谐之意。唐末,随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历朝历代都对其十分重视,大同乃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辖四区七县。 大 同 1 大同市城区 年5月2日,大同和平解放,改县为市,城区为市的一部分,称城内。 2 矿区 年3月大同市设立口泉矿区办事处。年4月改名为口泉矿区人民政府。年口泉矿区改称为口泉区。年5月,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域划出,成立郊区,口泉区转以城镇工作为中心。年10月,由口泉区划出,成立大同市矿区。 3 南郊区 年3月大同市设立口泉矿区办事处。年4月改名为口泉矿区人民政府。年口泉矿区改称为口泉区。年5月,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域划出,成立郊区,年10月撤销郊区,正式成立南郊区。 4 大同县 县名由来之意同“大同市”。大同县远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集居,系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据记载,夏朝属冀州,商朝属危方、下方,西周属鬼方,春秋属楼烦、代。大同县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年代建成,属赵国的代地。 年属山西省雁北地区。年恢复大同县建制,归雁北专署。年7月1日,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归属大同市。年6月,成立于年的大同县湖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大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蔚州疃、樊庄两村随之划割。大同县行政中心自古以来一直在市区,年迁到西坪镇。 5 新荣区 大同市新荣区是山西省建制历史较短的县(区)之一,始建于年11月16日。建国初期,新荣区区地域分属大同市和左云县,归察哈尔省。年8月察哈尔省撤销,大同市、左云县改归山西省。本区仍分属大同市、左云县。属大同市所辖部分后归大仁县管辖。年,除郭家窑、东胜庄、破鲁之外,其余区域划归大同市郊区。年,本区属古城区,年复归大同县所辖。 6 阳高县 汉置高柳县,后为恒州高柳郡,领高柳、安阳二县。明洪武二十六年(年)置阳和卫;三十一年(年)在今址筑城,因城在洋河之畔而谐名阳和城;宣德元年(年)移高山卫同治,又置阳和通判。清顺治三年(年),阳和、高山合为阳高卫;雍正三年(年)改卫为县,为阳高县名之始。 7 天镇县 天镇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端,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东临河北省怀安县,南毗河北省阳原县,西接阳高县,北楔内蒙古兴和县,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天镇县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年),其中耕地面积72万亩;辖5镇6乡、个行政村,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被国家列入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 8 浑源县 浑源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东接广灵,西毗应县,东南部以恒山与灵丘、繁峙县分界,北面由六棱山与大同、阳高2县相连,总面积为平方公里,辖6镇12乡个行政村,总人口人(年)。浑源始置于西汉,定名于唐,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故名浑源县。境内有恒山,悬空寺等景点。 9 灵丘县 灵丘位于晋东北边缘,大同市东南端。东、南与河北涞源、蔚县、阜平接壤,西、北与本省繁峙、浑源、广灵毗邻,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辖3镇9乡个行政村,总人口24万。灵丘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暂凉爽,冬季漫长少雪。 10 左云县 明洪武二十六年(年)置镇朔卫。永乐七年(年)改名左卫。正统十四年(年)把长城外的云川卫并入,称左云川卫。清雍正三年(年)撤卫设县,称左云县。 11 广灵县 战国时为平舒邑,属赵国。秦属代郡。西汉始置平舒县,隶属幽州代郡。辽统和十三年(年)置广灵县,因县西15公里处有广灵泉而得名。 (记者高欣) 大同传媒全媒体 本期编辑:安蓉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