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喜欢拍摄民俗题材的摄影人来说,每年的春节期间都是不可多得的拍摄时机,全国各地的传统民俗活动都会在这个时候集中上演。在欣赏或参与这些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民俗活动的同时,想必一张张“大片”也会随着你的频繁按动快门而出现在观众面前。 其实,“行摄”不仅仅是定格路途中的优美风景,像过春节及平时的民俗和“非遗”内容都有着重要意义,也是能出佳作的拍摄题材。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摄影人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并借以走向世界?唯有深扎地方,以影像为载体,记录、传承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民俗、“非遗”、老手艺等内容,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而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本篇选自中国摄影报年第5期7版“去哪拍” 浦江:板凳龙舞祈吉祥龙舞夜明王文杰摄 浦江县地处浙江省金华市,位于浙江中部,金华市北部,周边古村落很多。春节期间在白马镇嵩溪村,影友们可以拍到浦江久负盛名的“板凳龙”。 浦江“板凳龙”也叫长灯,于年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江“板凳龙”始于唐,盛于明、清,历史久远。板凳龙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龙身由板凳连接而成,一节称作一旗,在板凳之间用一根木棍连接,每根木棍由一个人拿着,龙身一般按户或按丁(家中男子)由各家制作,而龙头、龙尾则由村里负责制作。表演阵式有盘龙、剪刀箍、游古厅堂和甩尾巴等形式,并有大锣、火铳、旗伞和什锦班等配合表演,表演过程热闹非凡,精彩纷呈。晚上出灯时,里面点上蜡烛。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替代龙体),由于每只花灯都按个人的喜好所画,所以花灯的图案各不相同,甚至许多条龙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图案。 浦江“板凳龙”王文杰摄 根据浦江的风俗习惯,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是舞龙的好时候,其中正月十四是高潮。前些年我们去拍摄,就选择在了正月十四这一天。在浦江县城早早吃了点东西,就马上赶到了位于浦江县东北部的嵩溪村,这里是拍摄板凳龙的理想之地。嵩溪村建村已有多年历史,村中有鸡冠望潮、燕诒春诵、屏山拱翠、溪桥月色、东壁石斧、西岭秋阴、石潭龙映、样畈禾浪、嵩麓灶烟、庵岩晴雪等十景之美。嵩溪村内到处是岁月镌刻留下的遗迹,宋明清的建筑,民国的墙画,文革的语录。多年的村落历史文化缥缈在徐氏宗祠、邵氏宗祠的香火中。 拍摄板凳龙需要提前了解到各村的舞龙时间及地点,浦江县郑宅镇、黄宅镇等地都有舞板凳龙活动,合理安排时间可以事半功倍。要提早前往拍摄点,选择好机位,要高机位拍摄的可以跟舞龙地点边上的农户商量去住房楼上往下拍。板凳龙夜景拍摄建议带上高感相机及三脚架,根据自己要求可以适量减曝或运用多重曝光及慢门进行创意摄影。舞龙人在休息时,摄影人要是想穿过板凳龙,切不可从龙身上跨过(被认为污秽与不吉),应从龙身下钻过。 由于时代的变迁,还有影视文化的飞速发展,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多元繁荣,都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迎灯热情,导致浦江板凳龙表演阵式、制灯艺术面临失传的危机,作为摄影人,用影像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刻不容缓。?王文杰 蔚县:北方民俗绽光彩社火拜年郑永康摄 蔚县,古称蔚州,又名萝川,是古燕云十六州之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南端,与阳原、涿鹿、涞源及山西的广灵等7个县相邻,距北京正西公里。“到蔚县过大年,赏北方民俗风情”,春节期间的古蔚州绽放着浓浓的民俗人文光彩,成为广大摄影人百去不厌的拍摄目的地。 社火拜年。据资料记载,蔚县社火,历史久远,种类繁多,流传广泛,在全县22个乡镇中无处不有。现传承于民间的社火有打树花、拜灯山、灯会、摆灯展、焰火、背阁、扛阁、旱船、跑驴、秧歌等达22种之多。每年正月里,集中在县城、暖泉镇、宋家庄镇、南留庄镇、代王城镇、西合营镇、白乐镇等地,各种社火民俗活动,轮番登场,热闹非凡。 每年新春佳节,县城和平路、文化广场是民俗社火的大展台。蔚州城里,大小街巷,张灯结彩,处处锣鼓喧天,来自各乡镇、各团体的社火队端出各自的拿手戏,来到广场、来到街头向辛苦一年的全县人民拜年。尤其正月十三至十六,县城文化广场东西南北及中心地带,观众围绕各种社火队,自然形成一个个圆形表演场地,各种社火表演此起彼伏,会让你目不暇接。 村堡之间用社火拜年的做法,在蔚县习俗已久,每到新春期间,在许多乡镇、古堡里,村民穿着节日的盛装,吹吹打打,走街串巷,向本堡村民贺喜拜年,好不热闹。 暖泉镇打树花郑永康摄 暖泉镇“打树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是暖泉镇古老的节日社火之一,至今已有余年历史。表演时艺人们先将生铁用炼铁炉化成铁水,用浸湿的木勺将铁水奋力泼洒在堡墙上,高达多摄氏度的铁汁炸裂后爆发出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故称之“树花”。年节时成了“到蔚县过大年”的重头戏,也成了蔚县日常旅游项目的常态化内容。 打树花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焰火,此项民俗活动全国仅此一家。它是一种勇敢者的游戏,也是暖泉人的绝技。表演者不但要求身强力壮,还要掌握高超的技术。这种纯人工创造的火花图案变化多端,不断引来喝彩惊叹,这种此起彼伏的红火气氛高潮是其他任何社火活动无法替代的。拍摄关键是要抓住第一勺的挥洒时机,巧用慢门表现树花美丽的线条形态。 拜灯山郑永康摄 上苏庄拜灯山。上苏庄堡建村年来,每年春节都要举办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拜灯山活动。 现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拜灯山供奉火神,摆香案供“三义”。整个活动分扎排灯、树灯杆、备灯碗、摆灯点灯、打扮灯官、拜灯山6个主要环节,而“拜灯山”是活动的点睛之笔,也是压轴环节。白天,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如扎排灯、搓灯捻、灯碗布字、摆图案等。夜幕降临,灯山的艺人们走到灯山楼前,传承人在供台前上香、跪拜三叩首,施大礼,敬拜火神。尔后,鸣炮发令,传承人一声吆喝:“拜灯喽”。随后,鞭炮齐鸣,烟花四射,灯官领头叩首拜祭灯楼。“五谷丰登”等每年不同的吉祥语展露于众,寓意来年吉祥,整个祭拜活动进入高潮。祭拜灯楼后,接着是下一个阶段的盛大民间文艺节目演出。?郑永康 池州:傩戏表演传古韵池州傩表演何建民摄 安徽池州傩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它丰富的内涵,汇聚和积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的文化信息特征,有着极高的人文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的研究价值,被专家学者誉为“戏曲活化石”,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以其色彩浓重的面具、特征鲜明的人物、独特的表演形式,也为摄影爱好者拍摄传统戏剧提供了绝佳的视角。 池州傩戏属于民间傩(即孔子所称的“乡人傩”),现主要集中在池州市贵池区梅街、棠溪、墩上、里山等乡镇的姚、刘、章、柯等大姓家族内。池州傩没有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只在宗族内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沿袭。池州傩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傩舞、傩戏的面具多用黄杨木或大叶柳木风干后雕刻、油漆彩绘而成,给人以古朴厚重之感,非常适宜取景拍摄。 池州傩戏主要有傩仪、傩舞、傩戏三大部分。傩仪是多种民间信仰以不同形式的表达;一年一度的傩事活动,须严格依照祖制执行,从正月初七迎神下架开始,到正月十五的送神结束,其间还有九社朝土主的青山庙会及送瘟神仪式的放河灯等傩事活动;傩舞是源于巫舞与傩祭结合的一种仪式性舞蹈,其特点是情节简单,内涵丰富,舞姿原始古朴,稚拙粗犷。表演时间和地点则根据不同的傩舞所表达的寓意,或在祠堂、或在社坛、或在社树下进行。傩舞演出剧目有《舞伞》《魁星点斗》《童子拜观音》等;傩戏称正戏或本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各宗族正月十五演出最为隆重,所有剧目悉数演完,取团圆完满之意。 傩戏巡演洪邦本摄 傩舞、傩戏在搬演时,无丝弦乐器伴奏,仅以锣鼓助节和人声帮腔,唱腔和锣鼓同步进行,称作靠腔锣鼓。傩舞的伴奏,在采用锣鼓配合时,个别宗族偶以唢呐渲染气氛。这种原始的演出形式,带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动。 傩戏演出以青山庙会为最盛,每年正月十五,当地刘、姚、汪、戴等宗族九个傩戏社,举行盛大的朝庙仪式,俗称“九社朝土主”。盛大的青山庙会傩事活动,是拍摄傩戏的最佳时机,在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里,除了可以感受到一份原始的淳朴,更可以拍摄出精彩的民俗照片。青山庙位于池州市贵池区刘街社区,在梅街镇东边,九华山脚下,是典型山区农村,是傩戏的发源地、白洋河的源头。距沪渝高速和铜九铁路20公里、池州市区23公里,齐石公路、青十公路贯通南北和东西。 每年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五是拍摄池州傩戏的最佳时间段。其中正月初七凌晨请傩神下架,可在初六拍摄前期准备工作;正月初九可拍太和章傩戏《魁星点斗》等;正月十三可拍摄缟溪曹游傩、祭社树活动和刘街长垅桂、徐村柯的傩神祭祀活动;正月十四可拍摄茅坦山湖村老屋唐、新屋唐、杨村王傩戏《关公斩妖》、《花关索战鲍三娘》;正月十五拍摄青山庙会。?王庆东 丘北:花山节上感苗风对民歌李红林摄 “踩花山”也称花山节,是云南省丘北县苗族同胞春节期间的传统民族节日,也是我国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活动内容最丰富、影响力最大的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之一。据载,苗族是迁徙民族,为召集失散同胞,他们在开满鲜花的山冈上立一棵花杆,花杆上扎上非常鲜艳的红布,作为标志。花杆成为苗族先民亲情、友情、族情大聚会的标志。后来,苗族先民找到自己的乐土,建立美好家园以后,为了纪念迁徙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他们把农历大年初三定为“花山节”。从此,“花山节”就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花山节”每个地方举办,一般要连续举办三年,从大年初三开始,第一年3天,到初五;第二年5天,到初七;第三年7天,到初九。丘北每年春节期间少则十余个地方举办,多则二十余个地方举办,在国家4A级风景区普者黑也设专场。 芦笙舞李红林摄 “花山节”最为神秘的是花杆,它是“花山节”的标志与灵魂。立花杆包括立杆、祭杆、闹杆、收杆等4个步骤,每个步骤都要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上苍保佑,祝愿“花山节”圆满成功,也祝福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苗族同胞安居乐业。花杆分为“公花杆”和“母花杆”,立“公花杆”的场地主要进行爬花杆、芦笙舞、踢脚架、打千秋、斗牛等文体活动;立“母花杆”的场地则是唱民歌、对民歌、探作(谈情说爱)的地方。“花山节”就是以这两棵花杆为中心,举办一系列文体娱乐活动。 “花山节”因在春节兴办,丘北农村各地,只要哪个村举办“花山节”,不但周边山头的苗族同胞前来参加,就连附近村寨的其他民族兄弟姐妹也来凑热闹。在丘北当地还把“花山节”称为“花山街”,大意就是踩花山就像农村集镇赶街一样,到“花山节”上游玩的人,不但可以观赏到精彩的活动,而且还可以领略浓浓的农村文化气息。踩花山这天,眯哆(苗语,小伙子)、眯彩(苗语,小姑娘)着盛装,唱着山歌从苗山各个角落汇聚到花山上来。整个花山,人山人海,充满着欢乐的气氛。最为奇特的是花山场上眯哆看上眯彩是可以直接去拖的,所以在花山场上男女青年之间拉拉扯扯是很正常的事。当然,眯彩看不上眯哆,那是拖不走的。 丘北苗族主要有三个支系:自称“蒙史”,他称“青苗”;自称“蒙爪”,他称“花苗”;自称“蒙斗”,他称“白苗”。各个支系之间,除了服饰上的差异外,语言是基本相通的,不存在交流障碍。尤其是“花山节”,它是苗族各支系的共同节日。对于摄影师来说,花山节除丰富神秘的活动外,多彩的民族服饰也会让你眼花缭乱。?李红林 都昌:村里村外拍“非遗”打岔伞杨帆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传承,它不仅是民间的瑰宝,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地处鄱阳湖水域的江西都昌以其独特的水文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如大港镇的“打岔伞”、“花轿迎亲”,南峰镇的“豆参”,阳峰乡的“打糖”、“年面”,土塘镇的“豆粑”,徐埠镇的“弹棉花”、“打铁”传统手工艺等,这些民俗题材大多在春节期间或春节前后可以集中拍摄。 民间传统舞蹈“打岔伞”,流传于都昌县大港镇一带,初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隋末秦王李世民率部与隋军在河南商丘作战,一次战斗失利,遭隋军围追,李世民急中生智,令兵将们化装成花鼓娘和花鼓郎,自己扮成丑头,撕破盖伞,抓把泥巴往脸上一抹,手摇大蒲扇和兵将们又唱又跳与隋军周旋。当隋军盘问,答非所问,故意打岔,混淆视听,终于骗过了隋军,脱离了险境。李世民当了唐朝皇帝之后,百姓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民间艺人便编成传统舞蹈“打岔伞”。后来,一些从商丘搬迁来都昌大港镇的村民将这传统舞蹈带到大港各村,每年上元灯节闹花灯跳《打岔伞》,以求逢凶化吉,永保平安,一直流传至今。 阳峰花灯杨帆摄 “花轿迎亲”流传于大港镇的繁荣小埠村、大田村、岗上村、漂水村居多。据繁荣小埠村民间老艺人介绍,“花轿迎亲”原流传于湖南益阳一带,最早记载见司马迁的《史记》,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花轿。把轿子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花轿迎亲渐渐流传到都昌大港镇,成为当地村民娶亲嫁女一项民俗活动。都昌年轻人大多在外地打工,一般到过春节时才回家,所以在春节期间都昌迎亲嫁女的特别多,“花轿迎亲”民俗活动也就在春节期间多见。 “南峰豆参”是都昌地方传统特产,制作精良,口味独特,是都昌逢年过节接待客人的必备菜肴。“南峰豆参”起源于北宋天禧年间,有近千年的制作历史,是宋、元、明、清的朝廷贡品。当时,都昌芗溪黄陂村民往返于徽饶古道做瓷器生意,将豆制食品煎炸、烘干,充作干粮,当地人叫“豆葱”。制作“南峰豆参”须选用优质大豆、精炼植物油、特制配料,经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南峰豆参”的主要产地是都昌县南峰白水村、芗溪黄陂村等地,自古至今,一直以家庭作坊形式生产。一般在春节前后,村民在家里制作豆参,摄影爱好者可以在春节前后在南峰镇的白水湖村和芗溪乡的黄坡村拍摄。 土塘镇的豆粑也是一种传统手工制作的都昌地方特产,在都昌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豆粑。最有特色的是土塘镇和大港镇的豆粑,每年入冬后,都昌农村晚稻收割结束,家家户户便会陆续做豆粑。大港镇靠近大山,山里村民会从山里树上采摘一些苦珠,和大米、荞麦一起磨成米浆,然后在大锅里煎,做成豆粑。豆粑是都昌农村春节接待客人的点心,客人到都昌农村去拜年,主人首先会煮上一碗味道鲜美的豆粑给你吃,客气的还会在碗里放两个熟鸡蛋。要拍都昌豆粑,要在春节前一个月左右来都昌,有很多乡镇农村都会做,除了土塘镇、大港镇,还有蔡岭、鸣山、三汊港、徐埠、春桥等乡镇都可以拍。 春节期间,都昌的非遗、民俗特别多,还有阳峰乡的花灯、万户乡的农家喜宴、狮山乡的骑马结婚等都非常有特色。你如果春节期间来都昌拍民俗非遗,一定可以满载而归。?杨帆 宿州:古城新春年味足村头唱大戏侯磊摄 宿州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有距今0年历史的小山口遗址、古台寺遗址。周朝时期始建蕲邑,隋唐年间,因通济渠(汴水)开通,置宿州,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宿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每逢春节期间这里的民俗和文化活动更是充满城市乡村与大街小巷。 宿州皮影戏刘东摄 在春节期间能看场皮影戏不仅是孩子的乐趣,也是许多成人特别是老年人的一种浓厚的怀旧情结。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如今宿州还有不少皮影戏班,他们制作的皮影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唱腔融入了地方戏曲,演唱声情并茂,极具艺术感染力,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宿州埇桥马戏侯磊摄 埇桥马戏是宿州人的骄傲。埇桥马戏虽然是宿州的一大特色,但即使是宿州老百姓,平时也是很难看到,因为这众多的马戏团,平时分散在全国、世界各地演出,只有在春节时,部分马戏团才回乡“汇报演出”。而只有到了春节期间,宿州人才有福气一饱眼福,观看到埇桥马戏的精彩艺术魅力。马戏艺术的前身是始于明末清初的民间杂技,到清朝末年已具有相当规模。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在埇桥区的篙沟、桃沟、柳沟一带,杂技名人们率先将马、猴子、狗等动物表演引入演出,很受观众喜爱,后又开始尝试用杂技表演的形式来驯化动物,并很快收到成效。至上世纪30年代末,诸如马上飞人、狗熊倒立行走、羊蹬钢丝、猴子拉车、老虎钻火圈、小狗识数等演出节目已经成熟,埇桥区真正意义上的马戏艺术由此逐步形成。年9月27日,中国杂技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命名授牌仪式,宿州市埇桥区被正式授予“中国马戏之乡”称号。 宿州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物品要算虎头鞋。虎头鞋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一种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因此虎头鞋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春来人更美,春节期间宿州的大街小巷你随便看看,还会发现这里的剪纸、扎灯、扎龙、制作虎头鞋、吹糖人、捏面人、柳编等各种各样的民俗工艺琳琅满目,更有当地泗州戏、马戏、皮影戏、跳秧歌、社火、庙会等系列民俗活动,把古城宿州的春节渲染得更加艳丽、更加璀璨。?庆洲 点击详阅:闹新春!细数那些有趣的宿州民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投稿专区 《中国摄影报》订阅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