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http://m.39.net/news/a_8048343.html

朔州市气象台年7月25日08时发布雨情:受副高西伸和西风槽共同影响,7月24日夜间到今晨,朔州市出现大范围降水,大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右玉县和平鲁区,截至25日08时朔州市各区县降水量(单位:毫米):朔城区15.3,平鲁区26.1,山阴县18.6,右玉县65.0,怀仁县15.8,应县10.9。全市乡镇区域站中:右玉县的牛心堡乡达79.1(最大),平鲁区阻虎乡74.4,右玉县元堡子60.7、威远镇55.6,平鲁区西水界乡55.6,右玉县新城镇54;全市有18个乡镇区域站降水量达25-50毫米;有37个乡镇区域站降水量达10-25毫米。预计今天白天我市以多云天气为主,东部地区有分布不均的阵雨或雷阵雨天气。

预计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多云间晴,西北风2-3级,15到30度;明天夜间到后天晴间多云,有分布不均的雷阵雨,西北风2-3级,16到31度。朔州市气象台7月25日16时20分发布

朔州地区未来一周天气展望

(7月25日~7月31日)

未来一周受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进退影响,多阵性降水,后期副高控制,温度较高。

27-28日,受副高东退影响,全市多云间阴天,有分布不均的阵雨或雷阵雨,并可能伴有雷暴、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29-30日,受副高西伸北抬影响,全市多云,有分散性降水。

后期,我市受副高控制,气温升高。模式预报不确定性强,有待后期持续   “天气气候预测不确定性的最基本原因是系统的混沌行为。混沌意味着,差异极小的两个初始场可以发展成大相径庭的状态。天气预测中初始状态来自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家斌持相同意见。

暴雨天气数值预报产品,图片来自中国天气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认为,探讨预报准确率可以围绕数值预报展开。因为天气预报的核心工具就是数值天气预报。如今的天气预报技术已由单一的天气图经验预报转变为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多种观测资料综合应用的现代技术。

  数值天气预报是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初值条件,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再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进行求解,进而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我们对大气运动中的规律尚未全然知晓,设计的任何方程只能求近似值。初始的观测数据除了不完全准确外,还有不完整的问题,例如青藏高原的观测资料很少。”

图片来自网络

  即便是经过预报员订正,天气预报仍然不够完美:首先,天气预报的“原材料”不完美,即观测系统的不完整;其次,制作预报结论的“加工厂”不完美,因为数值预报中对难以认知、无法描述的天气变化存在空白;至于预报员的人工分析,也是不完美的。这些“无数扇动的蝴蝶翅膀”,使得天气预报开始是失之毫厘,后面就是差之千里了。当内在和外在的随机性同时影响着预报的精度时,当然预报的难度就增大了很多。

逐小时降水产品,图片来自中央气象台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但凡预测的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客观规律。大气神秘难测,人们对其运动机理的认识有限;数值预报还很年轻;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预报员水平有差异……这些都会造成天气预报不准确。对未来的天气气候预测体系,叶笃正认为,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天气和气候系统本身的研究,使得预测所赖以进行的理论基础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气象台和用户进行协作,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天气气候变化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用户做出不同的预测报告。

本文节选自:《中国气象报》年7月20日三版

作者:段昊书赵晓妮徐文彬

天气预报难在哪儿

“说好的暴雨怎么下到隔壁县了”“为什么鸡蛋大的冰雹都无法预报”……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气象预报的质疑。追求更高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既是公众的需求,也是气象工作者永恒的目标。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究竟难在哪儿?

对大气自身活动的随机性难以准确把握

  大气科学界普遍认同,内在随机性使得人们对于未来大气运动的描述不可能做到精雕细刻。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气象预测的结果,往往是一系列预测结果的“集合”。无论是经验预报还是数值预报,千百年来,人类预报天气、预测气候,本质上就是在寻找这一“集合”中发生概率最大的值,即“最佳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存在风险,“发生概率最大”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而人们对大气运动“小概率事件”的不同理解,可能导致预报结论出现较明显的差异。“大气运动中包含着各种尺度的运动,各种运动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应当说,人们对大气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也是永无止境的。”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感慨道。

图片来自中国天气网

  “举例来说,大气环流变化往往影响雨带位置。但当环流系统可预报性较低或不同系统间存在相互作用时,微小的差异就会使雨带位置预报的准确率受到影响。”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代刊说。

复杂地形地貌导致天气演变过程的不确定性

  除去大气运动自身的随机性,地形地貌等干扰因素也导致了天气现象演变过程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气象卫星云图,图片来自中国天气网

  譬如,我国横断山脉的东西部气候差异就非常典型。西部受西南季风影响多产生地形雨,山脉西侧缅甸密支那平原上年降雨量毫米左右,但山脉东侧金沙江河谷中的奔子栏年降雨量却仅有毫米,相当于沙漠地区的降雨量。

图片来自网络

年,北京“7·21”特大暴雨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何此次暴雨如此凶猛?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乔林说,除了北方南下冷空气和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北一带剧烈交汇,特殊地形对这次天气过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部和北部环山的地形,使被堵截的气流更加“勤奋”地做抬升运动。在这种情形下,一遇到冷空气活动,对流云团就即刻得到强烈发展,让人猝不及防。

图片来自网络

预报各环节不确定性及能力局限影响准确率

  此外,受现有科学认识水平、预报技术及监测手段等制约,在对某些天气现象或某类气象要素的预报方面,能力尚难以满足准确预报的需求。

  如降水预报,特别是尺度较为精细的降水落区预报,一直是预报技术的薄弱环节。即使预报员准确捕捉到一轮降水过程,但某些地区还是可能会出现漏报或空报的情况。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大气系统里的降水是不均匀的,好比是一盆往外泼的水,通常都是不均匀地落在地面上,会有被淋湿的地方,也会有没被淋到的地方,实际的落区会与预计的落区有所差异。这就是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中局地可能会出现漏报与空报的原因。

降水区域分布示意图,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其会受到客观以及主观因素影响。每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每一次预报结果不可能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需要艰苦而持续的努力。”国家气象中心主任毕宝贵说。

本文节选自:《中国气象报》年7月20日三版

作者:段昊书赵晓妮徐文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