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于五台山地区重创日军 年5月9日(农历年3月20日),八路军于五台山地区重创日军。 八路军旅长王震(右1)在上下细腰涧审问日俘 年5月9日,日军第一0九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三旅团各一部共约余人,分别由山西五台、大营等地出动,分多路对五台山东北地区进行“扫荡”,企图合击晋察冀军区机关和五台山地区的八路军主力。 晋察冀军区以一部兵力负责钳制由五台山向东进犯的日军,集中八路军第师第旅主力迅速机动到下关至神堂堡地区隐蔽待机,伺机歼敌一部。12日,由大营出动的日军约余人南犯扑空后,由原路北撤,被八路军包围在口泉、长坪间地区,经激战,敌一部被歼,余部利用夜暗突围,企图经神堂堡附近的上下细腰涧撤回大营。14日晨,当日军逃至上下细腰涧地区时,遭八路军第师第旅第七一七、七一八团的南北夹击。战至15日拂晓,进犯日军大部被歼。此次战斗,共歼灭敌军余人,俘敌11人,粉碎了日军的合围企图。 这组图片由著名战地摄影师沙飞-年拍摄于五台山。图为抗日战争时期,五台山成立了僧众抗日自卫队和尚连。(图片摄影:沙飞) 2/9五台山僧众抗日自卫队“和尚连”: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五台山寺庙成立了由青年僧人组成的抗日自卫队。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特定环境,积极以各种形式参加抗日,想方设法营救被日军关押的八路军和群众,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拿起枪,勇敢地与日军搏杀,当地群众称五台山的和尚为“革命和尚”。以后,晋察冀军区专门把这些和尚僧侣组织起来,建立了一支连队,人称“和尚连”。(图片摄影:沙飞) 3/9五台山僧众抗日自卫队“和尚连”。一群僧人站在寺院前,手拿木棍,排列着整齐队伍。腰杆挺得直直的,目视前方。(图片摄影:沙飞) 4/9五台山“僧人自卫队”分队长慈荫法师。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军向五台山区进犯,慈荫法师带领余名僧人自卫队员,配合八路军和农民自卫队多人,埋伏在五台山区的金岗岭、蛇沟一带。敌人进入伏击圈,八路军和自卫队员们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打得多日军丢盔卸甲,无处躲藏。慈荫法师当时任南山寺住持,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他又回到庙里,重新穿上袈裟,弘扬佛法,直到年圆寂。(图片摄影:沙飞) 5/9五台僧人自卫队分队长成宣和尚。随着战事的蔓延,五台山寺庙里30多位僧人干脆脱下了僧衣,穿上了军装,参加了八路军。到抗战结束,先后有多名和尚、喇嘛毅然脱下袈裟,穿上军装,扛起枪杆,参加了八路军,他们被编入晋察冀二分区四团,从此走上了抗日前线,人称“僧人连”“和尚连”。(图片摄影:沙飞) 6/9五台山和尚连的僧人战士持刀站岗。(图片摄影:沙飞) 7/9五台山僧众抗日自卫队和尚连。(图片摄影:沙飞) 8/9五台山禧炳和尚向政府献枪枝弹药。(图片摄影:沙飞) 9/9和尚连的僧人战士盘查过往行人。(图片摄影:沙飞)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距省会太原市公里。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国及旅游胜地,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为“清凉山”,被列为中国十大避暑胜地名山之首。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位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早在唐代时就成为中国佛教“首府”。 ▲五台山是我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 ▲当时,五台山有青庙48座、黄庙21座,汉、满、蒙、藏族僧人0余人。他们在晋察冀省委、边区政府领导下,根据“牺盟会”的指示,在五台山僧会的支持下,于年4月16日成立了“五台山佛教救国会”,将五台山青、黄两庙18—35岁的四、五百名青年僧人组织起来,参加了“牺盟会”举办的“抗日救亡集训班”。三分之一多的青年僧人经过集训,树立了爱国爱教思想,积极参加了自卫队、武工队、区分队等抗日武装。 ▲抗日战争爆发后,阎锡山派人接走章嘉活佛,留在镇海寺的有胆木奇、加忌、嘉诺嘉错等四、五个喇嘛,还有卫队长李朝臣手下的二十多个卫兵。除这二十多个卫兵每人一支枪,其余的枪支弹药全部埋葬。 ▲年9月下旬聂荣臻随朱总司令、任弼时等来到五台山,在台怀亲自向出家僧人讲解《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得到了广大僧人的积极响应。僧人们纷纷表示:“我们出了家,并没有出国,保卫圣地、保卫国家,是义不容辞的义务!”聂荣臻司令员还亲自到普财洞会见了主持五台山黄庙事务的扎萨克大喇嘛罗桑巴桑,进行了亲切交谈、共议抗日大计。罗桑巴桑提出了保护佛教文物古迹的许多建议。得到了聂司令员和边区政府及五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嘉奖。 ▲在日军侵占五台山期间,日军菊池嘴上挂着“保护佛教”口头禅,实则大肆窃掠五台山佛教文物,如显通寺、菩萨顶的御赐法器、金刚窟的佛牙舍利,镇海寺的辛嘉活佛的法器,碧山寺的《华严经字塔》和《四大金字塔》等等。 ▲在日军抢夺五台山文物中,五台山僧众奋起反抗,日军就将塔院寺宽文和尚押在千方堂东北侧用刺刀活活捅死。 ▲年在抗日救亡思想感召下,李隆海参加了五台山地区的抗日武装自卫队,开始只有10个人,后来发展到了30个人。第二年与苑村地区义勇军的两个排合并成一个连,连长马天祥、指导员张清惠、中队长李隆海。当时枪械不足,为了迅速扩大自卫队力量,决定动员镇海寺、永乐院的喇嘛们支助的枪支弹药。原来“永乐院”住着一个辛嘉活佛,19世纪章嘉呼图克图为国民政府委员、蒙旗宣化使,在北京设有公署、南京有办事处、五台山有行署。蒋介石还给章嘉活佛一个团自卫队,分布在南京、北京、内蒙和五台山等地。五台山镇海寺南侧永乐院系章嘉活佛呼图克图所建,设有处长、副官、秘书、卫队长等办事人员,并在山西省政府内设有办公处。永乐院章嘉活佛的卫队,名为两个步兵连、一个骑兵连,由蒋介石供给枪支弹药和军饷,实际只有卫兵二、三十人。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总部在五台山南苑村指挥组织部署的。 ▲当“平型关大捷”后聂荣臻司令员率领师转向五台山时,五台山僧会会长然秀和五台县六分区区长李彦,听说聂司令员率领的师要驻扎在五台山时特地组织起寺庙乐队在寺院门口列队奏乐,欢迎部队入驻寺庙,12位乐僧身穿青色袈裟,分裂两行,手执笙、磬、钹、云板、镲、锣、大号,奏出了优雅婉转的庙堂音乐,热烈欢迎八路军。聂荣臻看后高兴的说:“真没想到,在这样偏僻的山乡,还有如此悦耳的音乐。”然秀会长笑着说:“五台山佛教音乐源远流长,吹奏佛乐,以表示我们五台山僧人对八路军的欢迎,这是佛教迎宾最高礼节。阿弥陀佛。” ▲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一座座青、黄寺庙,成为了我抗日军民开拓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最早最好的依托堡垒。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写道:“晋察冀军区成立以后,部队仍住在五台山寺庙里,那些寺庙很大,一座寺庙住几百人不成问题。” ▲在晋察冀边区政府的成立大会上,僧人代表光荣地出席了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台麓寺的二喇嘛依什捧磋为边区政府参议员,金阁寺方丈李相斌为五台县参议员。 ▲抗战初期就有和尚与喇嘛然易、赵廉、悟金、掌静、恰寿、海如、赵玉泉、马福元、全西、白贵西、湛如、昌静、常增、白天才等40多名青年僧人,离开寺院、参加革命,站在抗日前线、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据初步调查,在我党革命队伍中的原五台山僧人有地(师)级以上干部20多人。 ▲在抗日战争初期,台麓寺一次就认购了大洋、显通寺完成了大洋的公绩任务;镇海寺蒙古族喇嘛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启发下,于年把蒋介石给辛嘉活佛卫队的各种枪支弹药,主动献给了政府,完整的装备了八路军的一个团;五台山僧会会长然秀、显通寺和尚禧桓、然瑞、成宜等,在年把候照星部队遗留在无量殿内的枪支弹药全部献给抗日政府;台麓寺的喇嘛依什捧磋赞成抗日、拥护共产党的“二五”减租政策,带头执行合理负担,从该寺所属佃户中每年减少租粮15万斤,尊胜寺知客金礼保护了边区和县革命干部郑希、郑印皇、刘沛、金明、白云飞、安贵槐、王洪税、武云杰、范庆、胡清华、陈宏山、李茂才、张志功、刘隆义等30余人;显通寺和尚照权,经常深入日军占据的塔院寺、罗?寺等据点搜集情报,给八路军传递了信息,被八路军誉为“快腿和尚”;殊像寺活泼伶俐的小和尚圣忠,经常到日军驻地五台山皇城侦查敌情,并把情报藏在鞋底又送给我方干部。年8月18日,时任总书记江泽民至五台山见到圣忠老和尚时,称誉其为“革命和尚”。 ▲在抗日战争初期,五台山僧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成立救亡组织、参加武装战斗、保护抗日干部、购买救国公绩,并为抗日武装提供食宿、传递情报,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成为宗教界抗战的旗帜。 ▲年晋察冀边区政府派人到镇海寺宣传国共合作、抗日救国政策,这对团结镇海寺永乐院喇嘛和卫队人员起了很好的作用。马天祥、张清惠、李隆海以参观为名进了镇海寺,经过摸底发现,卫队士兵没有军饷、生活困难、军心不振,都想回家。卫队长李朝臣有所觉醒,愿意站到抗日方面出手借给十支枪、三十套军衣,并告诉章嘉活佛临走前埋葬武器的地方估计稳布喇嘛(稳布星职称是分管接待施主的喇嘛)知道。之后做通了稳布喇嘛、长胡喇嘛的思想工作,稳布喇嘛抗日爱国热情也很高,陈喇嘛、长胡喇嘛等主动提出:你们抗日、自卫保国,也就保卫了五台山佛教圣地。永乐院藏的枪支弹药,应该武装自卫队,打击日本侵略军。随即蒙族喇嘛们指点自卫队员们从两处密室洞里取出步枪支、马枪30支、冲锋枪8挺、手提式4支、迫击炮1门、轻机枪1挺、二把盒子支,还有其他各种手枪60多支。 ▲显通寺和尚向抗日政府献出手榴弹余枚、子弹00多发,残缺不全的各种枪支多支。 ▲年秋夜的一天,日军要杀我十二名地方干部和五十名送公粮农民,然秀会长同各寺庙的含空、寂富、成范等带领全山僧众近千人,跪在刑场求情,终于全部得救。 ▲五台山僧众的抗日救国开创了宗教界抗战的先河。 来源:晋绥网作者:郝文俊 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五台山魏然屹立在华北地区,它雄踞雁代,连绵太行,横跨晋冀,东瞰河北平原,西窥三晋大地。据明镇澄《五台山志》载:“五台山……在四关之中,周五百余里。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陵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中原,乃大国之屏蔽。”此处所谓的四关,即代县雁门关、五台与河北省阜平县交界的龙泉关、繁峙县东北的平型关、五台县境内的牧护关。据宋释延《广清凉传》:“按《灵记》:五台山有四埵,各去台一百二十里。”这里的四埵,即东埵天恤台,在浑源县城东南10公里,又名常山顶;北埵复宿堆,即代县城东北30公里处之夏屋山;南埵系舟山,在定襄县境内;西埵瞢山,即今宁武县城西南30公里处管涔山。另有四门之说,则流行于当地佛教界和民间。所谓四门,即南门虎牢关,即今五台县建安乡境内紫金山与文山之间的谷口;北门鸿门岩,位于北台中台之间;东门龙泉关,位于五台铜钱沟乡与河北阜平龙泉关镇交界之处;西门峨峪岭,位于五台县李家庄乡与代县峨口镇交界处。由于五台山拥有这“四关”、“四埵”、“四门”,故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中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是年3月3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学员毕业大会上对学员们的临别赠言。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8年抗日战争中,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中国革命的“山头”的五台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曾演绎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历史经典的红色壮歌,其中开创的五个第一,当时享誉并震撼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抗击日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全民的爱国热情,增加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心,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而且也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的信心,也看到了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必胜的希望。尽管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72周年,但五台山在抗日战争中开创的全国五个第一的壮丽诗篇,仍在全国人民中广泛流传,并已载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史册,其“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白求恩模范病室”等遗址和纪念馆等业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直在熏陶和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子孙们在缅怀着革命先烈的同时,继承着革命的传统,争取着更大的光荣。本文就五台山在抗日战争中开创的全国五个第一简述如下,旨在让更多的人牢记: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一、八路军在五台山地区南茹村总指挥部指挥的平型关战役,成为了八路军首战告捷和中国全民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 年7月7日,日寇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我国守军奋起抗击,从此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帷幕。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紧关头,年8月22日至25日,我中国工农红军主动请缨出战,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听取了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并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同时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师、师、师,由林彪、贺龙、刘伯承分任3个师的师长,将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编为八路军总司令部,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改编为八路军政治部,后勤系统由供给部、卫生部、兵站部组成,部长分别为赵尔陆、姜齐贤、叶季壮。由此构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部机构。 9月6日,八路军总部从陕西三原县云阳镇随师出发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9月12日,根据全国战区编制规划,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朱德、彭德怀分别任总司令、副总司令。八路军总部东征以来第一个驻地是山西省五台山地区的南茹村,在9月23日入驻到10月28日奉命向太行山转移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八路军总部完成了战略部署的重大调整,并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夜袭阳明堡战斗等。尤其是八路军师在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的指挥下,于9月24日在山西平型关设伏,25日打响的平型关战役,共击毙日军精锐第5师团(板垣师团)第21旅团0余人,击毁汽车余辆,马车余辆,缴获步枪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震惊了世界,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共领袖毛泽东在大捷次日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国民政府领袖蒋中正两次致电祝贺嘉勉,国内各党派团体纷纷致电祝贺,欧美、东南亚媒体也报道了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取得的这第一个大胜仗。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二、晋察冀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年7月7日,卢沟桥一声枪响,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翌日,中国共产党迅即发表抗日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并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了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同时,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师主力、师、师各一部先后挺进五台山地区。 同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在《关于晋察晋绥军事部署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以平绥以南、同蒲以东、正太以北、平汉以西为晋察冀军区。”10月28日,驻扎在五台山地区南茹村的八路军总部在指挥并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和夜袭阳明堡等战斗的胜利后,奉命由五台山向太行山转移,师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受命留守五台山区,创建全国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12月7日,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决定以五台山为依托,开展山地游击战。同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山石咀普济寺成立,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分别设在五台山的金岗库村和大甘河村。从此,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8年抗战中,随着游击战争的进行,晋察冀根据地不断扩大到西起同蒲路、东至渤海;北起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一线;南至正太、德石路。包括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等五省之各一部,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多万,县治个,晋察冀根据地也由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军民先后与日伪军作战了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的倡议下,“五台山佛界救国会”和“僧人自卫队”也先后改组为“五台山佛教抗日救国同盟会”和“五台山僧人抗日自卫队”,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支僧人抗击日寇的先锋队伍,为全国树立了一面鲜艳的爱国主义的光辉旗帜。 白求恩所在医院,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一个模范病室 “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这是年12月21日毛泽东得知白求恩去世的消息后,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写的。 年6月17日,白求恩带领医疗队来到地处五台山地区的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聘他为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在抗日战争时期,被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命名为“白求恩模范病室”,也是全国抗日期间敌后的第一个模范病室。 年9月他提议创建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并亲自拟定学校教育方针和详细的教学计划。同年11月白求恩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左手食指感染化脓,发展为败血症,经抢救无效于11月12日逝世。为了纪念白求恩,晋察冀军区将军区卫生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学校。 《抗敌报》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党报 年8月16日,在五台山的穷山沟和寺庙里终于印出了第一张铅印党报《抗敌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称初期的《抗敌报》为民族的号筒。 《抗敌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报社编辑出版。年在五台山地区的阜平县试办,12月11日正式创刊。年3月9日,晋察冀军区移驻五台山金岗库后,《抗敌报》社也随之搬迁海会庵。 年11月7日,《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后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五台山地区的平山县里庄创刊,开始使用毛泽东第二次为《人民日报》题写的报头。 年3月15日,人民日报迁入北京,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日报转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并沿用了年6月15日的期号。 可见《抗敌报》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党报,也是人民日报报系中创办最早的报纸和人民日报的渊源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