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理科)及答案解析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文科)及答案解析 年高考江苏卷高分作文选读 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及答案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江苏省启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启东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镇江市七校-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江阴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镇江市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无锡市普通高中年秋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考试卷语文 江苏省盐城中学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 -年海安市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南通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中-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一中、射阳中学等五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盟(洪泽中学、金湖中学等)-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江苏省江阴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好生活表达了人存在的目的性与社会性,是哲学与伦理学的重要命题。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具有世界性,是各民族国家普遍的向往、共通的命题;另一方面具有民族性,契合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和在此当中形成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一方面具有超越性,指向了人的丰富和全面;另一方面具有现实性,要立足于当下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基础,以现时的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依托。 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路中。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之中。 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源。《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并逐渐赋予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体现了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改革开放40年,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早非难题,“美好生活的向往”便应运而生。 (摘编自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好生活是哲学与伦理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各民族国家共通的命题,这使它既有超越性,又有民族性和现实性。 B.对于何谓美好生活,中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虽有不同的表达侧重,但美好生活与理性的一致性则是其共同的话语。 C.中国文化所侧重的美好生活的整体性,有人在自然中的整体性和人在社会中的整体性两层含义。 D.当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将千百年来文化表达的内容丰富化和现代化,对美好生活进行了新时代的定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这一核心概念,由古希腊哲学而中国哲学,为现时的政治主张构建深广的思想背景。 B.文章在论述中国幸福观时,从“德福一致”的传统文化观点出发,借助道德的利他性特征,阐明了幸福的社会整体性特征。 C.文章善用概念说理,如从“美好生活”作概念派生,用“幸福”对“美好生活”作概念替换。 D.文章对比论证突出,特别是将中国表达和世界表达对比,在论述中国表达时又着意于历史和当下的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只能立足当下,另一方面又必然指向长远。 B.作者认为,美好生活作为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既要求真求知,也应尽善尽美。 C.基于幸福的完备性特征,中国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必然包括生态文明建设。 D.新时代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不代表“物质文化需要”已成为历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提着食盒送餐上门,到电话点菜,再到网络或手机APP叫餐,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外卖正以横扫世界的态势,改变着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 中国已成为全球餐饮外卖量最大的国家。外卖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给环境也增加了负担——每天,送餐员将成千上万份外卖送上人们的餐桌,其中有大量塑料制成的外卖餐盒。在环保组织看来,这些一次性餐具,不仅浪费,而且带来了环保风险。塑料垃圾污染,是令世界各国头疼的问题。那么在国外餐厅外卖的食物一般采用什么样的包装?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呢? 澳大利亚餐厅外卖食物一般使用纸袋或纸盒,为了迎合亚洲人的饮食习惯,使用餐盒的也不在少数。如购买日本寿司时,他们会用不含双酚A的塑料餐盒。不仅如此,所有超市里的外卖塑料餐盒上都标有不含有双酚A标识。 英国的外卖非常普遍,一次性打包盒、塑料袋已经成为城市的头号垃圾。英国使用的一次性餐具大多可以降解回收,或者是纸质,以及能够用微波炉加热的材料,不过英国政府对此并没有强制规定。 在欧洲的其他国家,对于一次性餐具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法国近期通过一项新的法律,要求碟、碗、杯、叉等一次性餐具必须基于生物原料进行制作,而非使用基于石油制品的原料。这一禁令将于年生效。 日本的外卖餐具很多并不是一次性的,像盖饭、乌冬面等一般是用瓷碗或者漆碗送来,客人用餐完毕后会把碗冲洗干净放在门外,餐厅派人取回餐具。日本有严格的垃圾处理规定,外卖使用的一次性餐具在个人使用后要按照该地区的垃圾处理方法来分类丢弃,然后由地方政府负责回收这些分类好的垃圾。 (摘编自年6月20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年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继到店堂食、回家吃饭后,网络外卖已成为不少城市居民的第三种常规就餐方式,但重油、重盐的外卖难免给身体增加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称,英国人的肥胖形势之严峻好比一颗“公共健康的定时炸弹”,这引起了很多健康专家的担忧。据英国医学杂志调查,在过去的十年中,英国人外出就餐的比率增加了29%,与此同时,外卖店的数量急剧增加,特别钟情于外卖的英国人每年消费金额高达亿英镑。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导致超重和肥胖水平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外卖店的员工或邻居肥胖的几率是常人的两倍。 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流行病学专家托马斯博士认为,外出就餐往往不如家庭烹饪健康,在城镇尤其是工作场所采取措施限制外卖店,可以对人们的饮食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成人在外用餐或叫外卖很可能导致比在家吃饭多摄入35%的邻苯二甲酸盐,干扰内分泌,对青少年影响更大。不过,研究人员也表示,人们不必彻底拒绝外卖,而是要认识到在家吃饭可以减少摄入邻苯二甲酸盐,尽可能吃自己烹调的食物。 忙碌的现代生活,叫外卖在所难免,如何才能吃得更健康?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择正餐时,尽量选低油低脂低盐的餐品,在非正餐选择上要多选新鲜的水果或蔬菜制品,而不要经常喝含糖饮料。 (《新华文摘》年第17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全球餐饮外卖量最大的国家,但塑料垃圾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B.从年到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但增速持续放缓。 C.外卖市场增速放缓,表明投资者已从最初的狂热渐渐趋于冷静理智甚至退出。 D.研究表明,英国人的肥胖形势非常严峻,这应与他们钟情于外卖有直接关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科技助力下,外卖发展更为迅猛,他不仅为人们带来便利,还改变着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 B.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家都对外卖食物包装提出了严格要求,有效控制了塑料垃圾污染。 C.在外用餐或叫外卖会导致比在家里吃饭摄入更多的邻苯二甲酸盐,所以人们应尽可能在家吃饭。 D.重油、重盐的外卖,会给身体增加负担,所以在城镇尤其是工作场所,限制外卖店是必然趋势。 6.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准备投资餐饮外卖行业,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给他提出几点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连枷① 天很冷,心也很冷。炉子早灭了,屋里一股浓浓的膻腥气。学校原在村庙里,后来庙塌了,村里没钱盖新房子,就把羊圈用的通房隔出两间来做教室。青石涧小学成了羊圈小学。 尽管已看见可怜的结局,王光荣还是拍拍手,笑着说:“同学们,下午劳动课还打豆子,都有谁把连枷带来了?” 没人应声。 他把眼睛转到刘开放身上。刘开放低下头,搓着两只乌黑的手,说:“王老师,我爸叫我甭来学校劳动,我爸说,功课都考不及格,再来就拧断我胳膊……” 王光荣很寒心。他心想:我真是名誉扫地呀。可他脸上却放出爽朗的笑容:“哈哈,行呀!那就算了吧。我还说给同学们上最后一课,那就不用啦。反正联校校长来考过试了,反正咱们一到四年级没一个及格的,反正咱们青石涧羊圈小学过了今天就正式解散了,我这个民办教师就下岗啦,最后一课不上就不上吧!我往后再想种黑豆,回家种去啦。同学们,放学吧!” 这么说着,他一阵一阵地心酸,就使劲拍手,使劲喊:“行啦行啦,放学吧!放学吧!” 一至四年级一共十五个学生,大家纷纷背上书包站起来。然后,纷纷仰起脸规规矩矩地喊:“老——师——再——见!” 王光荣说了两声再见,忽然觉得眼泪要下来了,赶紧转身擦黑板,其实黑板上面一个字也没有。 等他转身时,空荡荡的教室只剩一个人。 他问:“馍妮儿,你为啥还不走?没见同学们都放学了?” 馍妮儿从座位底下抽出一把连枷来,说:“老师,我带连枷了,我想和你打豆子,上最后一课。” 他眼泪一下子哗哗地流出来。 看见老师哭,馍妮儿也哭,说:“老师,你别哭,他们都走了,他们都没良心!我不走,我跟你打豆子……” 王光荣很不好意思地抹干眼泪,说:“馍妮儿,不是同学们没良心,是老师没良心,尽叫你们打豆子,没教好你们,一个及格的也没有……” 这么说着,他眼泪又下来了。 师生二人在教室里哭了一阵,鼻子里都是呛人的膻腥味儿。馍妮儿固执地拿起连枷,说:“老师,打豆子吧。” 于是,二人来到羊圈前空场上。馍妮儿把场上新鲜的羊粪蛋扫干净,王光荣从教室后面把晒干的黑豆秧抱出摊在平地上。然后,两人就挥起连枷。噼噼啪啪地敲打,紧闭的豆荚爆裂开来,豆子像黑珠子一样蹦来蹦去。 他边打边问:“馍妮儿,你知道老师为啥种黑豆吗?” 馍妮儿挥着连枷不抬头:“知道。城里人现在要吃绿色食品,黑豆营养高,能卖高价,卖了高价老师就能多挣钱。” 他木然地笑笑。这个问题他给学生讲过无数次了。乱流河乡联合学校每月只给自己八十块工资,另外六十块村里补。村里穷,常年拖欠那应补的六十块。乡政府给了政策:工资不够,老师可以开荒种地自给自足。一番斟酌之后,他决定开荒种黑豆。事实证明,这决定是英明的,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准确预判了价格前景。第一年,他的黑豆就卖了好价钱。第二年他决定增加投资,扩大种植规模。扩大之后产生两个结果,一是给学生和自己增加了劳动课时,二是学生成绩普遍下降,乃至联校统考他的学生没一个及格。最终导致学校被解散,自己被解雇。 翻来覆去敲打一阵之后,他们把打过的豆秧抖一抖抱到一边,再把落在地上的豆子和豆荚扫成一堆,把豆荚和豆梗簸干净。很快装满半袋子,看着收获的果实,他来了兴致,替学生抹抹额上的汗珠,说:“馍妮儿,我教你背首写连枷的古诗吧。” “老师,干活儿的家具也能写诗?” “能写。馍妮儿,你听,‘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歌里笑声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老师,这都说的是啥呀?” “新做成的场院像镜面一样平,家家都趁下霜的晴天打稻子,一边劳动一边又笑又唱,远远的天边响起打雷声,大家就用连枷赶紧打,直到天亮。可惜,题目我忘了,作者好像是宋朝一个姓范的人……”说到这儿,他愧疚地笑起来,“咳,馍妮儿,老师到底是个半吊子,到底是个民办教师,啥都记不住。” 馍妮儿笑笑,说:“老师,他胡说。” “谁胡说?” “就是你说的这个姓范的。”馍妮儿又笑笑说:“老师,我跟我爸打过一宿连枷,胳膊都肿了,把人累死!我就没唱歌儿!” 王光荣笑着收起连枷,说:“馍妮儿,咱们今天就下课吧,我可不想把你的胳膊累肿喽!” 老师笑,学生也笑,刚才的不愉快似乎忘得干干净净。 吕梁山干冷的暮色又透彻,又凝重,清晰地勾勒出西山高耸的山顶。 (有删改) (注)①连枷:一种农具,用来拍打谷物。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简要叙写天气、人物心情、教室环境,突出青石涧小学的破落,渲染了黯淡、阴郁的氛围,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B.小说反复使用“反正”“使劲”等词语,写出王光荣面临学校解散和自己被解雇的际遇时心寒、不舍、无奈、痛苦等复杂微妙的感情。 C.馍妮儿对老师教背的古诗直言不讳的质疑,显示了现实的苦涩与诗人笔下的美丽的巨大反差,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结尾一段写吕梁山的暮色、山顶,暗示主人公在陷入艰难的境地之后,又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希望,给文章增添了一些暖色。 8.小说中的王光荣是一个复杂的乡村民办教师形象。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征。 9.小说以“连枷”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龟山先生行状 吕本中 先生讳时,字中立,姓杨氏,世居南剑将乐县北之龟山。其先本蜀人,唐初徙居江州湖口,次居河南开封府顾释县。先生八九岁能诗赋,人咸异之。弱冠时游于邵武学,有声,确然以道学自任。年二十三,膺太学荐,遂登徐铎榜进士第,授汀州司户参军。 哲宗即位,时天下翕然,共趋王氏之学。先生独斥其不知道,妄以私智曲说眩瞀学者耳目。元祐间,任虔州司法。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屈。后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不忘,俱为祠以祀焉。 先生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时丞相蔡京客张觷,言于京曰:“今天下多故,事至此必败,宜急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问其人,以先生对。京因荐之。寻,上疏请复祖宗旧法,除熙宁以来新政;又乞燕、云之师守内地,以省转输之劳。徽宗首肯之,即除迩英殿说书。 高宗即位,初以先生为工部侍郎。陛对,言:“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上然之,除兼侍讲。未几,以老疾求去。乃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先生在东郡,所交皆天下士。后奉祠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先生为“程氏正宗”。 先生天资仁厚,宽大能容物。幼丧母,哀毁如成人。事继母尤谨。本中尝闻于前辈长者,以为明道先生温然纯粹,终身无疾言遽色,先生实似之。自二程推明圣学,学者日广。然传之久,往往失旨趣,支离泛滥。先生推己遇物为之折衷轻重先后如鉴之照形度之量物无毫发差者自崇宁、大观以后,先生名望益重。陈公瓘、邹公浩皆以师礼事先生,而胡公安国诸人实传其学,圣人之道为不坠也。然先生歉然,未尝自满。世之学者有志于善,睹先生所以事师交朋友,可以为法矣。 (选自《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全集》,有删改) 10.下列对于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推己遇物/为之折衷轻重/先后如鉴之/照形度之量/物无毫发差者/ B.先生推己/遇物为之折衷/轻重先后/如鉴之照形/度之量物/无毫发差者/ C.先生推己遇物/为之折衷轻重/先后如鉴之照形/度之量物/无毫发差者/ D.先生推己遇物/为之折衷/轻重先后/如鉴之照形/度之量物/无毫发差者/ 11.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此时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 B.进士:即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者。明清科举考试省级以上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相应考试的第一名分别被称为“会元”、“解元”、“状元”。 C.致仕: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辞官不做了,把官职交还给皇帝,称“致仕”,也可以将“致仕”理解为官员退休。古人还常用乞骸骨、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辞职归家。 D.二程:指程颢和程颐,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们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多故,事至此必败,宜急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 (2)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所,多指隐居之所。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是在景色明丽的傍晚,也给全诗奠定了一种明朗的感情基调。 B.“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实际上是说京城科举考试每年都会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C.颈联前半句实写送别时的天气环境,大雪弥漫蓝关,寒气逼人,后半句虚写朋友途经湘浦,耳听雁声,意味深长。 D.“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劝友人远涉江河,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诗人对友人的丰厚情谊由此展现。 1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体现作者不愿违背心愿趋炎附势的品性。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移栽易活的特点揭示了一个极其平常,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___________。 (4)《山居秋暝》中由写景转为写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礼运(节选)》描述的“大同”的理想境界中,孔子用__________一句强调社会上的特殊人群也应得到照顾。 16.青年承担着国家富强、社会兴盛的重任,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五、名著阅读 1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篇》) 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篇》) ③子曰:“事父母几(委婉)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忧愁)而不怨。” (《里仁篇》) 请概括以上三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孝道”中应持的正确态度。 六、其他 18.《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所说直接揭示小说主旨的一句话是什么?请结合情节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七、选择题 19.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太史公自序》) B.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夏本纪》) C.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圭归,以俟尔命。(《鲁周公世家》) D.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高祖本纪》) 20.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②人皆得以隶使之③驼业种树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⑤侣鱼虾而友麋鹿⑥如会同,端章甫⑦汗牛充栋⑧衣锦还乡⑨土崩瓦解 A.①⑥/②⑨/③⑤/④⑦⑧B.①⑥⑧/②⑨/③⑤/④⑦ C.①④/②⑧⑨/③⑤/⑥⑦D.①⑥⑧/②⑨/③④/⑤⑦ 八、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①。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喜欢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到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②;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肆无忌惮吟味隽永自诩 B.肆无忌惮吟诵含混默许 C.踌躇满志吟味隽永自诩 D.踌躇满志吟诵含混默许 22.请在文中标序号处各补写一个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贯通,句式协调一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材料作文 23.根据以下材料,自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议论文。 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在世界大赛中夺冠,三十多年来,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鼓舞激励了几代人。郎平在一次采访中说:“不要因为胜利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项“表明投资者已从最初的狂热渐渐趋于冷静理智甚至退出”无中生有,材料二的图表只是反映了客观情况,不能推导出这个结论。 5.A(B项,“有效控制了”说法绝对,材料一只是列举了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家对外卖餐具提出了要求,并未说“有效控制了塑料垃圾污染”。C项,“会导致”说法绝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成人在外用餐或叫外卖很可能导致比在家吃饭多摄入35%的邻苯二甲酸盐”可知,是“可能”,而非“一定”。D项,“限制外卖店是必然趋势”理解错误,且不可能,毕竟外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据“忙碌的现代生活,叫外卖在所难免,如何才能吃得更健康?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择正餐时,尽量选低油低脂低盐的餐品,在非正餐选择上要多选新鲜的水果或蔬菜制品,而不要经常喝含糖饮料”,可知,这才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 6.现在的外卖行业,门槛过低,体量巨大,竞争激烈,新入场的企业如果没有独到之处,就很难与老牌企业抗衡。从材料所涉及的方面看,至少应从以下方面有所突破:①点餐、送餐手段的创新。现代科技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要跟上这一潮流,并努力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引领新的潮流。②餐具创新。一次性餐具要绿色环保、可微波加热、无毒副作用、适合国人的餐饮习惯;开发富有创意的、可回收重复使用的餐具。③餐品创新。口味与卫生健康并重,引导人们健康饮食,创制低脂、低盐套餐,减肥套餐,营养均衡套餐等。 7.D项,“暗示主人公在陷入艰难的境地之后,又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希望,给文章增添了一些暖色”错误,小说的结尾部分确实增添了一些暖色:王光荣看着自己收获的果实,来了兴致,教馍妮儿背一首古诗,最终学生笑了,老师也笑了,他们把刚才的不愉快忘得干干净净。但最后一段写吕梁山“干冷的暮色”“透彻”“凝重”,投射出冷峻、沉重的色调,客观冷静,与全文氛围相合。 8.①坚忍平和:待遇微薄,仍坚守岗位;面临解雇的遭遇,以平和的心态接受。②善良朴实:学生成绩不好,内心充满自责,不推卸自己的责任。③屈从生活,有私心:让学生劳动打豆,贴补自己工资不足,耽误了学生学业。 9.①标明叙事线索:连枷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媒介物,王光荣让学生在上课期间帮他用连枷打豆子,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学校解散,自己被解雇。②揭示人物处境与情感:王光荣让学生带连枷来校劳动帮他干私活,表明他生存的困境以及未能尽职的懊悔之情。③暗示主题内涵:连枷象征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揭示了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乡村教育陷入困境的严峻现实。 10.D 11.B 12.(1)如今天下多变故,事情到这样的地步必然失败,应当立即援引德高望重的人,把他们安排在皇帝身边,或许还来得及。 (2)君子能够研究完善他们的学说,制定法度来规范国家,建立道统来治理臣民,却不能被世人容忍。 10.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本句句意:先生用自己的思考去推究程氏学说,调和各种说法,分清它们的轻重关系和先后次序,如同用镜子照物体的形状,用量器计量物件,没有丝毫的差错。 “推己”动词,“遇物”名词,作“推己”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为之折衷”译为“调和各种说法”,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故选D。 11.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古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相应考试的第一名分别被称为‘会元’、‘解元’、‘状元’”表述错误。相应考试的第一名分别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 故选B。 12.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重点字词:(1)“故”,变故;“引”,援引;“置”,安排;“庶几”,或许。(2)“道”,学说;“纲”,制定;“纪”,规范;“统”,建立道统;“理”,治理;“为”,被;“容”,容忍。 参考译文: 先生名时,字中立,姓杨,世代居住在南剑州将乐县北的龟山。他的祖先本是蜀人,唐朝初年迁居江州湖口,又迁居河南开封府顾释县。先生八九岁能吟诗作赋,人们都认为他特别。成年时他到邵武游学,很有声望,坚定地以传播道学为己任。二十三岁时,先生接受太学的举荐,于是考中了徐铎榜的进士,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 哲宗即位,当时天下安定,人们都追随王安石的经学。只有先生斥责他们并不明白王氏之学,胡乱地以个人偏见、邪辟的言论迷乱求学者的耳目。元祐年间,他担任虔州司法。有疑虑的案件,众人不能决断的,先生都能立即决断。他与郡中诸将议事,坚守正义不屈从。先后做了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的知县,都施行仁政。百姓思念他不忘他的恩德,三县都建立祠堂来祭祀他。 先生安心在州县任职,不曾追求有名望,但声誉名望日益高涨,四方人士不远千里前来跟从先生学习,号为龟山先生。当时丞相蔡京的门客张觷,对蔡京说:“如今天下多变故,事情到这样的地步必然失败,应当立即援引德高望重的人,把他们安排在皇帝身边,或许还来得及。”蔡京问具体人选,张觷举荐了先生。蔡京于是推荐了先生。不久,先生上疏请求恢复祖宗原有的法规,革除熙宁以来的新政;并请求派守燕、云的军队转守内地,以便节省转运输送的费用。徽宗点头同意,随即授予他迩英殿说书。 高宗即位,起初让先生任工部侍郎。她在殿堂上回答皇帝的“圣明贤德的君主,没有不重视典学的。”皇上赞同他的话,授予他兼侍讲的职务。不久,他以年老有病为由请求离职。于是凭借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提举杭州洞霄宫。先生在东郡时,结交的都是天下名士。后来只领俸禄,而无职事,告老还乡,徜徉于林泉之间,把著书讲学当作自己的事务,东南学者尊崇先生为“程氏正宗”。 先生天生仁慈宽厚,胸怀宽大能容纳他人。他幼年丧母,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如同成人。侍奉继母特别恭敬。我曾经从前辈长者处听得,说明道先生性情温和,精纯完美,一辈子从不粗暴急躁,龟山先生实在很像他。自从程颢和程颐推广他们的学问以来,学者日益增多。然而传得久了,逐渐失去要旨,支离破碎,到处扩散。先生用自己的思考去推究程氏学说,调和各种说法,分清它们的轻重关系和先后次序,如同用镜子照物体的形状,用量器计量物件,没有丝毫的差错。自崇宁、大观以后,先生的名誉和声望日益加大。陈瓘、邹浩都以老师之礼尊奉先生,而胡安国等人实际传承了先生的学问,程氏理学才不至于毁坏。但先生显得很惭愧,不曾自满。世上求学的人想成为美善的君子,可看先生怎样侍奉老师结交朋友,可以以他为榜样了。 13.C项,“颈联前半句实写送别时的天气环境,大雪弥漫蓝关,寒气逼人”错误,颈联“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写作者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所以诗歌颈联上下句都是虚写,是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的景象。 14.①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深情。②劝勉友人不必因考场失意而消沉,鼓励其保持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③对友人此行前路艰辛的担心和挂念。 1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重点字词:摧、事、已、致、浣、渔、矜、寡。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重点字词:弘、毅、任、重。 17.对待父母要始终和颜悦色;“孝”要由心生,要有恭敬的态度;对父母之过,劝谏要委婉。 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 对待父母要始终和颜悦色,孔子强调行孝应当在表情上做到和颜悦色。这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色难”,其意思是指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难。凡事都可以勉强,唯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为人的神情是由心理决定的。只有对自己父母有着深切笃定的孝心,才会由衷地表现出愉悦和婉的神色。所以说,若能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着和悦的神色,就能算作真孝顺了。 “孝”要由心生,要有恭敬的态度,现代人对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老有所养”,并且认为做到这一点就是尽孝了。但在孔子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只有养,而没有孝敬的心,就与养些犬马没有区别。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 对父母之过,劝谏要委婉,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加以劝阻,是陷父母于不义之中,自己也是不义。劝阻而不恭敬委婉,是不孝。劝阻不听而大吼大叫冒犯父母,甚至心生怨恨,那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因此,要情理兼顾,做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逍。 参考译文: (1)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2)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3)孔子说:“侍奉父母时,(发现父母有过错,)要委婉地加以劝说。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接受,仍要恭恭敬敬地不触犯父母,内心忧愁但不去抱怨父母。” 18.“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小说中老渔夫圣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不能被打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19.D 本题考查识记通假字的能力。 A项,拂,同“弼”,辅助; B项,锡,同“赐”; C项,归,同“馈”,奉送。 故选D。 20.B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罾,名词作动词,捕;⑥章甫,戴礼帽;⑧衣,穿;②隶,像奴仆一样;⑨土,瓦,名词作状语,像土一样,像瓦一样;④王,名词作使动,使……称王;⑦汗,名词作使动,使……出汗;③业,名词意动,以……为职业;⑤侣,友,名词意动,以……为侣,以……为友。 总结:名作动:①⑥⑧/名词作状语:②⑨/名词作使动:④⑦/名词作意动:③⑤ 故选B。 21.C 22.秋虫的合奏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 21.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肆无忌惮:恣意妄行,毫无顾忌。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心满意足。 本语境强调这样地无可批评、心满意足。故用“踌躇满志”更合适; 吟味:吟咏欣赏。 吟诵:吟咏诵读。 本语境强调不独是旁人最喜欢吟咏欣赏的。故用“吟味”更合适;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含混:模糊;不明确。 本语境强调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意味深长。故用“隽永”更合适; 自诩:自夸,书面用语。 默许:暗中记住。 本语境强调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夸为生活不空虚了。故用“自诩”更合适; 故选C。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