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非遗:一次设计扶贫活动记录 刘肖健 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 ======目录====== 1.概述 2.剪纸之乡 3.产品 4.产业需求 5.现状与困难 6.创新的问题 7.价值思考 8.技术介入 9.总结 ================ 1.概述.7.2-7.3这一期的工信部“设计扶贫”活动是面向山西大同下面的几个县,云州、阳高、浑源和广灵,20多个志愿者分组行动。活动通知我是偶然从工业设计协会群里看到的,因为广灵“剪纸之乡”的有些技术需求跟以前做过的项目有些类似,加上一个教育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正在进行,就报名参加了,准备实地考察一下剪纸非遗最原始的生存状态。虽然浙江也有剪纸,甚至有很现代的剪纸产品公司(我在一个博览会上看到的,软硬件技术都用上了),但最朴实的原生态剪纸我还真没接触过。 大同从未去过。我对大同的印象是古老神秘而不是煤矿,这种印象来自于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纪录片《云中古刹》(大同古称“云中”),讲的是华严寺的建筑、壁画和雕塑。那时七八岁的孩子还看不懂中国古代文化遗迹的魅力,但印象之深无法磨灭。后来在中国古建筑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拿过一个国家文物局的项目,参与过一项古建筑技术方面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还做过一些古建筑的实地测绘和数字重建。这些都跟幼年打下的烙印不无关系。这次行程匆忙,虽然近在咫尺也没能去瞻仰一下,有点遗憾,等以后再来了。 错过了大同的古建筑跟交通不便有不少关系。我报名后订机票时才发现杭州到大同没有直达航班,就订了一个联程,计划7.1下午4点前到大同,这样还有几个小时可以去看看古迹。结果是第一段航程延误了一个半小时,导致第二段航班没赶上,在西安滞留了几个小时。西安到大同没有直达火车,只能先高铁坐到太原(买到了最后一张一等座票),再坐绿皮火车到大同。踏上大同地面已经差不多早晨6点了。 ▼大同的凌晨 大同地处高原,海报多米,昼夜温差大,空气质量好,夏季凉爽。 工信部和大同市政府都很重视这次活动,邀请了若干参加过设计扶贫的专家学者分享经验。听过之后,以前一些想当然的印象(好的或不好的)有了不少改观。 上午开完分享会,下午即各自分组下乡。广灵县距离大同还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一路都是荒山和丘陵原野,这种地貌确实不像能滋长设计的土壤,但也有可能是最需要设计的地方。 广灵县以农业为主,主要工业是风能和水泥,除了建筑和自然景观,剪纸是不多的文化亮色之一。 广灵县有一个湿地保护区,跟杭州的西溪湿地大不相同。这里是太行山与恒山的交汇处,远处三种显著不同形态的山脉连成一片,拔地而起,横在天际。空旷辽阔,人迹罕至,一派豪气干云的北国燕赵之风。 ▼广灵湿地 广灵地处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接壤之处,离北京也只有多公里,但高速要到年底才通车。希望交通的便利能给广灵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离开广灵之前参观了水神堂,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兰若,风景非常美。 ▼水神堂 广灵其实不缺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都不缺,整合发展极有希望打造成一个有特色的IP。 2.剪纸之乡广灵县政府准备打造“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作为农业和工业之外的文化产业特色之一。因此我们第一站就去了剪纸博物馆。 ▼广灵剪纸博物馆 这个剪纸艺术之乡……说实话,不是很乐观。剪纸博物馆是个产业园区,大约创建于7年,随后成为省级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目标是“定位山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广灵传统剪纸 博物馆有若干个展厅,陈列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剪纸作品。据剪纸非遗传承人张先生讲,公司(应该是博物馆的法人)以前的生意尚可,自从年反腐后就开始走衰,因为很大一部分销路是政府作为城市礼品赠送,这条路被堵死之后对广灵的剪纸产业打击很大。这暴露出了所有非遗都面临的两个典型问题:一是作为礼品的狭窄定位;二是政府的角色撤出之后,路该怎么走?他们也有自己的门店和网店,但销路似乎都不算太好。 据他们自己说,目前剪纸的设计和生产方面没有大问题,主要的困难还是销售,其中产品出口是短板。年的“山西风情展”是个很好的展会。他们参加了展会,并把产品面对面展示给客户,这是广灵剪纸的第一次出口尝试。广灵剪纸在太原有48个实体店,但是缺少专业销售人员。政府的作用仍然非常关键,这种纽带作用目前尚无其他途径可以替代。生产与销售的对接做的不好(应该是以销定产、来单定制没做上规模)。广灵剪纸也做过产学研,跟大同大学、山西理工大学等学校有合作,还长期开办“走近非遗、体验生活”项目,让大众亲自动手制作自己剪纸作品,体验传统工艺的全部流程。但是这种推广的努力对销售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公司有自己的设计师和制作艺人,应该都是师徒传承下来的,在这种偏僻的地区招聘职业设计师困难很大,这也是很多非遗现状第一个主要成因——并非师徒传承的模式有多好,而是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年轻人不想干,老人干不动,典型的非遗延续性问题,尤其是原产地、原生态最有本质特色的非遗。 对扶贫队的要求,广灵剪纸的传承人张先生倒也没有很多奢求,表示哪怕能解决一个很小的问题也行,一步步来。 非遗转型很多人都在讲,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自然也谈到了这个。同行的几位老师表示,非遗保护的常态并非靠政府主导将非遗供起来就完了,还是要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完成“当代化和现代化”的转型融入才有持续的生命力。产品转型需要找到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新定位,实现活态转化。而不是让大家看西洋景、看稀奇,那不是非遗真正的需求。具体做法有很多,比如可以与其他类型的产品打包,如灯具、服饰、包袋等,到处都有可以体现的载体。这些都是常规套路,很多问题要操作起来才能有精确的应对方案,就像他们开发的精密剪纸作品,只有走近才能看清细节,才能知道那是剪纸,不是照片。 另外,如果把广灵文化打造成一个整体的IP,把剪纸、旅游、农产品等打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文化品牌统一推出,则剪纸可以在这个IP内部与其他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比如作为农产品包装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有这个实践了)。剪纸图案本身已经非常丰富,推广应用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到底如何与当地生活中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 3.产品我们在博物馆看到了丰富的产品,刷新了我对剪纸的一贯印象,也纠正了一些想当然的概念。 ▼广灵特色的彩色剪纸 广灵剪纸很注重刀工。博物馆的导游告诉我们,广灵剪纸不是“剪”,而是“刻”,最多一次可以刻透75层。博物馆进门处里最显眼的位置真的有两个剪纸师傅正在现场加工,一个刻纸,一个上色——染色剪纸是广灵剪纸的特色。我看了下,用订书机钉在一起的75层宣纸其实很薄,不到2毫米厚,雕刻起来并不特别费劲。染色的师傅也是若干层宣纸叠在一起上色,色彩可以透过上层染到下层。他们提出了一个色彩方面的技术难题是:彩色剪纸总是褪色。随行的杨老师建议他们换种颜料,不一定要用传统的淀粉颜料,有很多现代化工颜料保色效果很好,也是无毒无害的。但是他们似乎对染料并没有很多研究,也没有做过太多不同的尝试以供比较。 ▼工作中的剪纸艺人 雕刻师傅的刀具有很多,都是自己制作的。能一次性刻透这么多层纸,想必很锋利。我问导游他们会不会伤到自己。导游说是的,但他们更担心的是伤到刀子,因为这套工具十分宝贵。所以他们在宣纸下面的桌上垫了一层牛油垫(?)以防刀子折损。我告诉她网上有卖一种美工切割垫板,很好用,上面还带有标尺。他们好像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