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诊疗体系 http://m.39.net/pf/a_4358150.html

题记:年9月,在甘肃榆中县北山给地主家当长工的一个放羊娃遇上了过路的红军,不满16岁的他经过观察与判断,决定追随红军而去,于是他把羊群与自己一起交给了红军,开启了他一生的光明之路。他一生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会宁会师,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唐山大地震救援,为中国人民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放羊娃逐渐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在他的影响下,四个儿子全都参了军。他经常给子女讲:“子弹是胆小鬼,它单欺负怕死的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塑造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火焰山前不低头的精神品格。他,就是甘肃靖远县平堡籍的老红军、老革命、享受正军级待遇的离休老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67军副军长温安仁。

正文:

天南地北平堡人系列报道

温安仁:从放羊娃到副军长

温安仁年回平堡探亲时兄弟姊妹与老母亲的合影(中间坐者为温安仁母亲王定芳,后排右一为其二妹温康姐、右二为温安仁、右三为其大姐温顺姐、右四为其弟温耀安、右五为温耀安妻陈德凤)。

温安仁戎装照

师师长温安仁(第二排右二)

人物简介:

温安仁(.01.19—.08.28)同志年1月19日出生于甘肃省靖远县平堡乡温家庄子,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一方面军一师一团一营三连班长,师独立团通信排副排长,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师一团团部通讯排排长,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一营一连连长,晋察军区司令部警卫营营长,晋察军区二纵队6旅16团副团长、团长,师副师长、师长,守备20师师长,年8月担任67军副军长。年8月率军赴天津、唐山参加大地震救援,圆满完成任务,受到济南军区和中央军委的好评。年享受正军级待遇离休,年进入青岛干休所。年8月28日12时1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解放军第医院逝世,享年94岁。

温安仁同志是我党我军的优秀党员干部,红军时期参加过山城堡、大东北骑兵第六师等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义马岭、涞源、广灵、王安镇、大龙华、容城、百团大战、黄土岭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新保安、解放张家口、察南、绥远、平津、正太、太原等战役战斗;抗美援朝时期参加了金城阻击战、成山防御战等战役战斗。年,在海阳县指挥部队取得击毙美蒋小股匪特2名、俘虏17名的重大胜利,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三级独立勋章等,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民族独立解放和新中国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年10月,被中共靖远县委、靖远县人民政府授予“靖远骄子”荣誉称号。

温安仁年8月率67军赴天津、唐山参加大地震救援,圆满完成任务,受到济南军区、中央军委的好评。图为67军副军长温安仁指挥抗震救灾(左二)。

温安仁年7月从新疆参加观看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后,顺路请假回老家探亲时在平堡吊桥留影。

人物故事:

(一)参军:13岁的温安仁在榆中县园子岔大墩子村一户姓魏的财主家当长工,干的主要是放羊、放牲口及其它零活。年9月,红军的队伍从榆中县园子岔路过,地主老财听到风声赶忙躲起来了,不满16岁的他经过观察做出判断,红军就是他要追随的部队!于是,他就把羊群连同自己一起交给了红军......

温安仁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温运贤(-,享年47岁)、母亲王定芳(年腊月初五日-3年农历八月初九,享年94岁)。温运贤夫妇共育四个子女:按排行大小依次为长女温顺姐(民国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年农历四月十五日)、长子温安仁(.01.19—.08.28)、次女温康姐(健在,生于民国十二年二月十九日,平堡村大滩王克忠之母,现年96岁),次子温耀安(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年农历十一月初三日)。

温安仁遗物: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手表

温安仁是年9月红军从金县(当时榆中县的名字)园子岔路过时追随红军而去的。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时,他是红军一军团一师一团三连战士。

温安仁参军前家里很穷。为了混一口饭吃,9岁的温安仁便到榆中县园子岔一位亲戚家帮忙干些零活。13岁时,这位亲戚介绍他到园子岔大墩子村一户姓魏的财主家当了长工,主要是放羊、放牲口兼干其他零活。温安仁在这里饱受折磨,挨打受骂是家常便饭,脚上有镰刀剁的伤,腿上有铁叉戮的洞。苦熬了三年多,直到年9月红军路过园子岔。老财主听到部队来了的风声赶紧带着全家人躲起来了,临走时把羊和牲口全部托给他,要他赶进山里躲红军。那时温安仁对红军不了解,但他想,地主老财要躲的,也许就是他自己要找的。果然,他第一次见到红军就感到他们和蔼可亲。他和红军战士聊天,问红军打不打人,红军战士告诉他,在红军队伍里,大家都亲如兄弟,红军有纪律不许打人骂人。与红军接触两天,经过观察与判断,温安仁下定决心要追随红军去了。他把地主老财的羊和牲口从隐藏的山洞里赶出来交给了红军,同时他也把自己交给了红军!当时他还不满16岁。

红军从园子岔出发了,第一个宿营站是离园子岔不远的疙瘩村。温安仁的三姑夫家就在疙瘩村。温安仁的三姑夫正好从红军队伍里看见了他,那时刚参军,他没有军装,还穿原来放羊时穿的破衣烂衫。温安仁的三姑夫让他跑掉去!温安仁的心却已经在红军队伍里了,谁说啥他也不离开红军了。红军第二站到了温安仁的老家平堡中村。宿营地是平堡小学原老校长白焕仁家。因为离家很近,熟人多,温安仁怕被人看见就一直躲在屋子里面的一口大缸旁边。当时平堡老家有他的爸爸、妈妈、二妹和二弟温耀安。温安仁年离家后年第一次探家时他母亲问过他,你要当兵去,离家只有那么近,你也不回来看看!他回答,我要是回家,你们还会让我跟红军去吗?红军从平堡沿黄河走到靖远河靖坪后一路向会宁行进,参加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去了。

温安仁遗物:望远镜

温安仁一去杳无音信,家里人还以为他在财主家干活呢。这一年腊月卅日,他没有按惯例回家过年,他的父母预感到可能出事了。

第二年春天,温安仁的父母带着不满七岁的小儿子温耀安翻山越岭去地主老财家找人。虽然不到百公里的路程,但比蜀道更难的盘山羊肠小道,加上温安仁母亲的小脚、温耀安年幼,还是跋涉了好几天才到了温安仁干活的地主老财家里。

温安仁的父母见到了魏姓财主说来找儿子,财主讲,你儿子赶着我的羊和牲口跟着红军跑了,你们跟我找人!我还准备跟你们要我的羊和牲口呢!温安仁的父母也从温安仁的长工同伴那里证实了这个消息。在一些好心人的力劝下,老财主最终同意把温安仁当年的工钱(干长工一年结一次工钱)兑换成粮食,让人赶着牲口、驮着粮食送温安仁的父母和弟弟回到了老家平堡。

(二)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空着肚子放船的温运贤被无情的黄河水冲走了,年仅47岁;温运贤至死也不知他的长子温安仁尚在人世,并且参加了红军;温安仁不满13岁的弟弟温耀安帮着妈妈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

长子温安仁参加了红军,温运贤家里生活更困难了。温运贤常年给财主家干活养活一家人。据说,在此期间,他曾挖到过一家财主家埋财宝的坛子。但他分文未动,他认为财宝是人家的,拿了是不义之财。只有凭自己双手挣来的钱用起来才理直气壮,才是干净的。可见温安仁的父亲是一个铁骨铮铮、人穷志坚、做事光明磊落的硬汉子。

温安仁遗物:挎包

年黄河发大水,当时靖远地下党发动黄河沿岸百姓上书,促成伪县政府出钱修黄河沿岸大堤。温运贤为了挣钱养家糊口用船和其他一些穷兄弟们一道从乌金峡口放石头到北湾一带筑堤。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温运贤同往常一样,拖着饥饿的身躯,把船逆水拉到乌金峡口装满了石头。船顺流而下快到北湾时一排大浪打过来,把船推向北岸码头,船被撞破了,穷哥们有的抱着船舵、有的抱着撞破的船板都得救了,唯有温运贤随着装满石头的破船被黄河水无情的吞没。温运贤的水性很好,但早上他把妻子给他的糠菜饼留给了不到13岁的小儿子温耀安。而默默地和同伴们一起拉船、装石头,他已经将自己全身的力气都用完了,再不能和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拼搏了。就这样,温安仁的父亲温运贤走完了他47岁的短暂一生。直到被黄河水吞没时,温运贤也不知道他的长子温安仁尚在人世间,并且参加了红军。实际情况是:温安仁尚在人世,而且这时已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警卫营营长,正在华北前线和他的战友们抗击日寇、奋勇杀敌呢!47岁的温运贤去了,他没有给家里留下任何东西,就连一件旧衣服也没留下,他的遗体也随着东流的黄河水不知流到了哪里。他的穷兄弟们在黄河两岸找了几天都没找见。就这样他的一切都随着黄河东流而去,但他遇金不昧的美德在平堡传开了。他当初挖到财宝坛子的财主家也悄悄地给温安仁的母亲送来了粮食和衣物。这也许是对温运贤一身正气、人穷志坚、遇金不昧的安慰吧!

丈夫温运贤走了,长子温安仁不知在何方,温安仁的母亲王定芳悲痛欲绝。不满13岁的温耀安懂事了,他要帮助妈妈肩负起生活的重担,决不能让妈妈因挨饿受冻而过早地离他而去。他始终相信有一天他的大哥温安仁会回来找他们。他开始四处找活干,走到哪里把母亲带到那里,哪怕不给工钱都行,只要让母亲和他吃上饭就行。世上还是好人多,这期间温耀安母子得到过许多好心人的帮助。后来,温安仁的母亲王定芳生前多次对孙子温世新讲过在他们受冻饿威胁时接济过他们的人。温耀安也曾感慨地对长子温世新说:“要不是那些好心人(接济),恐怕我和你奶奶早就不在人世间了。”

温运贤走后的的几年里,温耀安母子始终没有忘记温安仁。王定芳逢庙求谶、见算命的就问她的长子是否还在人间。说也奇怪,不管是求谶还是算命都是一样的结论:尚在人世,飞的高,落的远。当时她们对这些话理解不了,但坚信温安仁尚在人间,总有一天会见面的。

(三)辗转寻亲:温安仁写了三封信,费尽周折才联系到亲人,他不知道,父亲温运贤已经在黄河中遇难了。

年8月,改天换地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当年的红军、而今的解放军来了。温耀安母子期盼温安仁的心更加迫切了。

师师长温安仁

年初春,一封由河北省秦皇岛市发给靖远县北湾区负责人的信被当时北湾区负责人拆阅了。信的内容是让北湾区负责同志帮忙查找“平堡文家庄文运贤”一家人的。信中详细介绍了温安仁参加红军前家里人的情况及他的舅父、姑姑和他大姐家的住址和基本情况(温安仁参军前他的大姐已嫁到灰土涝池,即现白银西北铜加工厂所在地)并注明如家中有人,请将此信转交并回信。如家中无人请北湾区负责同志通过上述亲戚家了解“文运贤”一家的去向。信的落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华东、华北野战军20兵团67军师团团长文安仁”。信经北湾区核对除姓氏音同字不同外,其他情况与温耀安家吻合。北湾区派专人将此信送到温耀安家中。听说15年没有音信的大儿子温安仁来信了,温耀安的母亲哭成了泪人。当时温家庄的亲朋、邻居都到温耀安家去听信。在场的人都激动地落了泪。新中国成立后温安仁的第一封家书就是这样收到的。后来才知道这是温安仁写给亲人的第三封家书。第一封信把靖远县名误写成“泾远县”被注明没有此县而退回。第二封信由于姓氏、地名不对(把温家庄写成文家庄)又被退回。前两封信被退回后温安仁猜测,他参军前家里很穷、弟弟年幼,快解放时国民党的部队到处抓“壮丁”当兵,弟弟很可能被抓了兵,父母亲也许因冻、饿不在人世了。于是,他第三次写信给北湾区负责同志寻亲。

接到温安仁的信后,温耀安母子请人迅速写回信告知了家中近况,但温运贤在黄河中遇难之事被有意隐瞒了。几封家信都不提父亲温运贤的情况,温安仁就在来信中询问父亲的近况。家里才去信将他父亲年在黄河中遇难之事告诉了他。

(四)年6月中旬,温安仁入朝作战;年秋回国后,他被安排到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年秋以优异成绩毕业。

温安仁年在朝鲜战场研究地图(右一手指地图者)。

温安仁年11月在朝鲜洗元市中村与功臣们合影。前排两人中帽子发白者为温安仁。

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向朝中边境推进,轰炸我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授助。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温安仁随所在的部队于年6月中旬进入朝鲜。据《白银市志》载:九月在坚守金城前线、高地战中,与美军第七师、二十四师前沿相持,七天内击退了敌军5次强攻。10月13日,美军第七师以3个团的兵力猛攻团阵地,温安仁指挥全团官兵击退敌军8次进攻。毙伤敌军多名,守住了高地。10月16日,敌以3个团再次抢攻高地,温安仁指挥全团官兵以残存工事、弹坑为掩护歼敌多名,守住了阵地。为此,温安仁荣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和三级独立勋章。

温安仁在朝鲜金城防御战胜利后留影。

(五)温安仁以前没上过一天学,参军后便经常在战斗间隙刻苦自学......年秋,温安仁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军部安排他到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年秋,他以优异成绩毕业。

年秋,温安仁从朝鲜战场回国。军部安排他到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年秋,他以优异成绩毕业。

温安仁在南京上学期间,他弟弟温耀安曾去南京看望过。当时通信困难,交通不便。温耀安背着毛褡裢,装着哥哥小时喜欢吃的黄米瓦坨子(大碗形状的黄米饭团),一路上的艰辛不用说了,毛褡裢装的黄米瓦坨子也变了味。据温耀安后来回忆:温安仁在南京上学很刻苦,很珍惜部队给他安排的学习机会。参军前没上过一天学,参军后温安仁便经常在战斗间隙刻苦自学。夜晚有月亮时,借月光在地上学写字;冬天下了雪,在雪地上学写字。温安仁虽然文化底子薄,但却因个人的刻苦努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期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授课的苏联军事教员为温安仁刻苦学习的精神折服,称赞他很有军事天赋,是作战的好指挥员。苏联军事教员哪里知道,温安仁的祖先是明代成化年间从陕西来到甘肃靖远平滩堡(当时的哨马营)戌边的军户,且几代先祖均有军功。

温安仁在南京军校上学期间其弟温耀安去南京看望时照片。右一温安仁、右二温耀安、后排为温安仁妻子靳信。

(六)年秋,军校毕业的温安仁被任命为师副师长。上任前他休了20天的探亲假,专程回平堡老家探亲......他的双脚终于踩在了平滩堡老家的土地上。

年秋,温安仁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总高”毕业后,部队命令任命他为师副师长,上任前他特地请了20天探亲假回了一趟平堡老家。从回到老家到重返部队,他在老家仅仅停留了9天时间。

温安仁年探亲时与弟弟温耀安在平堡老宅留影。

温安仁年回平堡探亲时与侄儿温世新合影。

当时交通不便,火车只能到兰州,从兰州到白银每天只有一趟汽车跑客运,车票往往是几天前就预定完了。温安仁回家心切,找到车站领导说明情况后,领导照顾他,安排乘坐上了当天的客车顺利到了白银。那时的白银到处是荒山、荒坡、荒滩,杂草丛生,仅在郝家川(当时白银公司郝家川建设委员会还在兰州办公,未迁到白银)有为数不多的住户。温安仁在郝家川的农户家里雇了头毛驴,驮着探家的行李。他步行近60里才来到四龙口。跨过黄河后便是他阔别20年的、令他魂牵梦绕的平堡老家。

温安仁一路步行到杨湾时碰见了平堡老家的第一位亲人温耀义(他与温安仁是同一高祖的孙子)。俩人一路走着,说话间才知道是兄弟(温安仁参军时温耀义尚未出生)。离家还有十多里地,有堂弟温耀义带路,温安仁很快到了四龙口。隔岸相望能看到平堡的老家了,温安仁激动万分。

温安仁、靳信夫妇年轻时代合影照

温安仁、靳信夫妇老年合影照

此时,岸边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扛着羊皮筏子走过温安仁面前。温安仁一下子认出那人是他最小的爷爷——人称“十三爷”的筏子客。(温安仁的祖父亲兄弟八人,人称“八只虎”,温安仁的爷爷排行老大,“十三爷”是他最小的爷爷)。时隔20年祖孙二人在黄河岸边相见,“十三爷”高兴地老泪纵横。他把筏子放在水面说:“孙儿上筏子吧!不要怕,你尕爷我几十年来风里来、浪里去,多大的风浪都经过,也曾渡过不少的达官贵人。今天我孙儿回来,爷爷我会安全地把你送到家里。”温安仁给“十三爷”说:“爷爷有你在,孙儿多大的风浪都不怕。”当时河水很大,“十三爷”在前面划,俩孙儿在两旁拿着桨板帮爷爷,从北岸上游到南岸大约垂直距离一公里的地方上了岸。至此,温安仁终于回到了阔别20年的平堡老家!

(七)离休以后的生活:坚持读书学习,关心国家大事。他严于律己,严格要求家人,坚决不许子女搞特殊、享特权。

温安仁是年9月份当兵,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在甘肃会宁会师,他就是见证人。他是跟着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走的,当时团长是杨得志。年“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八路军下设、、三个师,温安仁当时就在师独立团。师长是林彪,政委是聂荣臻。年9月,聂荣臻率领师独立团进入山西五台山地区并继续向察南、冀西、平西挺进。在八年抗战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3.2万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温安仁一直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作战。作战区域包括察哈尔、内蒙古、河北、热河、山西等。年,晋察冀军区组建二级军区——冀察军区,温安仁先后担任了晋察军区第二纵队6旅16团副团长、团长。年2月,第2纵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温安仁所在团改为第67军第师第团,他任团长。团是师主力团,年6月至10月之间,团奉命在河北境内作战,取得了“十战十捷”的伟大胜利。年10月,又参加“清风店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两次战役荣立集体大功,成为赫赫有名的“双大功团”。年6月15日,团奉命随67军入朝作战,参加了金城反击战、成山防御战等战役战斗。

温安仁与战友合影

年温安仁回国,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两年毕业后来到师。在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师作为步兵第一方队迈着雄健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检阅。温安仁于年担任了师师长。温安仁于年担任守备20师师长。20师作战任务是海岸守备,担负着保卫祖国边、海防重要使命。温安仁的最后一仗就是在山东省海阳县打的。年9月28日国民党派遣“山东反共救国军独立12纵队”向我山东沿海窜犯,温安仁临前线指挥作战。参战部队在民兵的密切配合下,彻底、干净全部歼灭登陆之敌。年8月,温安仁调任67军副军长,主管军事。年底,温安仁全家搬到了青岛。年,温安仁去北京参加全军干部学习班学习,和全体人员一起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年3月,67军军部从青岛调防到淄博市,温安仁随军部到淄博市工作,主管全军炮兵、装甲兵、生产、营建等工作。年唐山大地震,温安仁带领67军部队亲临天津灾区,参加地震抢险救援和灾后的援建工作。他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用一身正气和刚正不阿的良好形象,展现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部队官兵和当地民众的尊敬和爱戴。温安仁在山东淄博工作了11年,一直担任67军副军长,直到年离休,享受正军级待遇,年进入青岛干休所休养。离休后,他始终坚持读书学习,主动关心国家大事,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人民群众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时,都会积极捐款捐物,慷慨解囊。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身体不适正在住院。从新闻中得知灾情后,他不顾身体极度虚弱坚持回到家中,亲自取来几千元捐款交到了干休所领导手中。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温安仁又给震区灾民捐款数千元。

温安仁与妻子靳信是在到了河北经人介绍认识的。靳信是河北省涞水县人,年参加八路军,也是抗战老兵。年经组织批准,温安仁与靳信结婚。他们生育了四儿一女,分别是长子温光明、次子温光辉(2年7月28日病故)、三子温光荣、四子温光武、女儿靳帆。在他的影响下,四个儿子全都参了军。温安仁经常给子女讲:“子弹是胆小鬼,它单欺负怕死的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塑造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火焰山前不低头的精神品格。

年春节温世新夫妇赴青岛探望伯父母时留影。前排为温安仁(右一)及妻子靳信(右二),第二排为温安仁侄子温世新(右一)及妻子白元春(右二),后排为温安仁的四儿子温光武。

年春节温世新夫妇赴青岛探望伯父母时留影。前排坐者温安仁及妻子靳信,后排右起为温安仁四儿子温光武、侄子温世新及妻子白元春、温安仁女儿靳帆、温安仁三儿子温光荣。

温安仁一生清正廉洁,不争名、不争利、不争权。当年他家从山东省海阳县搬家到青岛时,全部家当只用了一辆吉普车和一个不足三平方的拖斗。他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无论他在哪里任职,都坚决不许子女搞特殊、享特权。他的公车从不允许家人使用。他一贯注重名节,严于自律,任何事都要求子女自己去努力,不会为他们讲人情、姑息迁就。他离休之后很少给子女们讲他的事迹。关于他的革命事迹,子女们是读了军史才知道的。

他对党对祖国无限忠诚,对军队无比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参加大小战役上百次。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把为党、为军队工作作为人生的追求,始终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利益面前不伸手。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他永远是子孙后辈们学习的好榜样。

温安仁78岁手迹(7年9月16日写给其弟温耀安的信)

温安仁78岁手迹(7年9月16日写给其弟温耀安的信)

温安仁7年9月16日写给其弟温耀安的书信的信封

后记:

戊戌年春节,我与“乡味儿平堡”的主编吴鑫民商定,今年要挤时间挖掘整理出平堡老红军温安仁的故事。可是一转眼半年过去了,搜集到的资料很少。在6月份采写温耀伯的故事时,从温广银那儿打听到了有关温安仁的一点儿线索,知道老人家活了94岁,年已经去世。8月初,只见过一面的我的表姐夫温世新先生(他是我表姐白元春女士的爱人)联系到了我,而他正是温安仁的亲弟弟温耀安的长子。通过他牵线介绍,我又联系到了现居山东青岛的退休干部温光荣先生,他是平堡籍老红军温安仁的三儿子。温世新先生现居白银市平川区,退休干部。作为温安仁的亲侄子,他与伯父温安仁感情甚笃,曾多次前往青岛看望伯父母。年8月28日,温安仁与世长辞。温世新作为平堡老家的亲属代表专程前往送别。基于他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和讲述,我的面前逐渐立起了温安仁这位平堡籍老红军鲜活生动、可亲可敬的形象。从平堡放羊娃到67军副军长,温安仁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历程?钢铁到底是怎样炼成的?读了平堡乡贤温安仁的人生故事之后,也许会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

感谢温世新、温光荣二位先生的大力支持,也感谢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提供珍贵史料和照片,使我能够利用一个月的业余时间整理出平堡籍老红军温安仁的故事以飨读者。

温安仁、靳信夫妇与子女的全家福合影(年9月)。

特约作者简介

别署天下正心堂主人、余地等,田中出力者,七零后。甘肃靖远人,现居金城,服务于政府机关。自幼酷爱文学,好读书不求甚解。大学研经济学,兼习心理学,著有《正心堂文集》之散文随笔卷《余地啊余地》。

年发起《天南地北平堡人》系列采访,目前已经完成多位平堡人物采访。

采访联系方式:

邮箱:

qq.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