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6/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铭记与出发

任翔宇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8日恰逢端午小长假首日,“赓续文脉同享非遗”大同市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在大同古城纯阳宫广场启幕。(《大同晚报》6月9日)

赓续文脉,同享非遗。这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里,非遗武术展演、非遗购物节、非遗体验活动等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非常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形制与规模往往与同期社会政治文化存在对应,因而对探寻我们的文明文化、历史脉络及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往往能见微知著。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资源,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和价值观。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常存于心、常践于行,才能保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

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文化同生活并不遥远。这次的非遗购物节上,现场展示了大同铜器、广灵剪纸、煤雕、结艺、绳编等30余项非遗项目的文创产品,众多市民和游客现场学习和制作,跟着非遗传承人进行剪纸、绳编、面塑等非遗项目互动体验,亲身感受着大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无不说明,只要搭好桥梁,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就能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有效转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真正让文化和自然遗产活起来,让非遗“火”起来。

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需要时代感。大同铜器、广灵剪纸、煤雕、结艺、绳编等非遗项目,以及梅花五势、24式太极扇、八法拳、龙形拳等非遗武术项目均已经有了相当量级的粉丝、爱好者和参与者,但是大同的非遗项目不仅于此,我们国家的非遗项目不仅于此,还有很多面临失传、面临后继乏力的窘境。如何让当下的年轻人也喜欢非遗、参与非遗、推广非遗,就要研究保护传承路径,创新保护传承方法,让文化和自然遗产获得时代新生、绽放独特魅力,通过创新发展,让市民从精神深处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认同。

大同铜器的非遗传承人李安民老爷子已经年过八旬,广灵剪纸、非遗剧种耍孩儿等的非遗传承也都不年轻,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亟需吸引更多有热情、有潜力、有特长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结合,壮大非遗传承的人才基础,需要通过研修培训、实地展演、直播交流等方式,为传承人提升技能艺能搭建平台、提供机会。

非遗也需要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尤其是一些展示品、实用器类的非遗项目,需要组织技术攻关,完善时代特色设计,推进产品升级,使非遗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传承、保护、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产业模式,才能让非遗项目开枝散叶、枝繁叶茂。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源泉和内核,非遗项目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下发展振兴文旅业的重要支柱。这些文化符号和文化印记不仅仅是我们审美溯源和精神动力,也是体现美好生活的时代价值。我们需要这样日子来铭记,我们也同样需要这样的日子来出发,只有这样,才会在下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的时候,能欣然面对,能壮志豪情。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