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时指出,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这为山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特”“优”战略的实施一靠人才、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为山西实施“特”“优”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力量,山西省按照“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的总体要求,精心谋划、全力推动,以教育培训为路径,以评价颁证为手段,以从业增收为目标,持续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和师资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晋城市乡村美景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王维彪为培训班授课张建国开展技能培训以农民需求为导向 形成精准培训新常态 入冬以来,大多数农村进入农闲时节。对于农民来说,这个季节该干什么?11月中旬,天镇县年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培训,在玉泉镇南河堡村芳芳生态专业合作社举办开班仪式,来自南河堡村及周边村从事蔬菜种植专业的从业者,共计50余人参加了培训。 据了解,这是天镇县农业农村局针对冬闲季节当地农民的需求,开展的乡村振兴带头人种养加技能培训。这次培训采取专家授课、现场观摩、线上教学和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让参训人员全面了解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大势,提升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技能有新的提高,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带头人,为巩固全县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为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山西省农业农村部门结合山西省实际,制定山西省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培育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培训重点等内容。按照计划,山西省今年需培育高素质农民6.5万人,5.2万人取得高素质农民技能证书,持证率达80%以上。 要实现培育目标,必须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开展有目的的培训。今年以来,聚焦夏粮丰收专项培训行动,山西省成立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在冬小麦主产区,开展小麦促弱转壮、强化春季田间管理等技术培训,下达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训配套资金,为夏粮丰收提供技术支撑;围绕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山西省编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手册》及技术模式挂图,按农时季节分段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针对重点区域产业带头人的实际需求,山西省在太谷、临猗两个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培养高素质产业发展带头人;针对“机田证”一体化实施项目,山西省将高性能农机、高标准农田、高素质农民融合,培训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农机操作手;结合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在全省培育名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有效提升农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能力…… 在全省“十四五”转型出雏形、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之际,山西省精准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统筹实施农业经理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带头人、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和种养加能手技能提升等专项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 让各类人才展才华 打造耦合培训新平台 今年10月下旬,省农业农村厅对今年遴选出的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金牌教师和技能农民进行公示。公示显示,经县市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今年全省共遴选出50所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省级田间学校)、98名高素质农民培育金牌教师和名高素质农民培育技能农民。 这次遴选活动是山西省在培育高素质农民方式上的一种创新。 近年来,通过整合全省科教人才,省农业农村厅将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家、科研院校教授学者、市县两级农技站专家、龙头企业主、乡村土专家纳入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师资库,围绕现代企业制度、资本运作、品牌创建、风险防控等新知识整合全省社会师资资源,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渗透到培训体制中,满足高素质农民培训需求。 同时打造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省级田间学校),让基地与课堂耦合成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实践平台。 这种创新方式让一批专家学者、龙头企业主、乡村土专家纷纷走向“讲台”,依托产业布局和业务优势,针对学员实际开发精品课程,以集中学、分组研、现场练等方式,推进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用土话谚语将专业知识娓娓道来,确保学员“听得懂”“用得上”“有收获”。 59岁的王维彪,年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朔州市右玉县农业局工作。近年来,他受朔州市怀仁市等县区农业农村局聘请,为朔州市各县粮食生产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授课。他根据培训内容及学员实际,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或小组合作,或展开辩论,或大胆想象,着重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带领学员思绪“起飞”,被学员们亲切地称呼为“财神爷”。 大同市广灵县“巧娘宫”柳编技艺的传承人张建国,因地制宜紧抓就业扶贫这一主线,深入全县8个乡镇送技术、送服务下乡,开设非遗手工编织就业培训45期,精准培训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人,真正达到“非遗培训、带动就业、脱贫致富”的效果。 山西省商务厅电子商务专家、省科协评估评价中心专家、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师张秀英,采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在电子商务O2O模式教学过程中,她让学员打开手机中“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或“腾讯地图”等导航APP,通过“新增地点”的方式,让学员练习把自家开的农家乐、养殖场等地图中尚未标注的地址,添加到这些导航软件中,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用户引流…… 为人才储备注动力 构建系统培训新机制 “近年来,我们还建立了以学时制为基础的教学制度、培训过程监管制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培训效果双向考核制度、评价颁证制度等系列制度,实现了培育体系建设的制度化管理。”省农业农村厅科教负责同志说。 山西省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的机制建设,实行教育培训、评价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经营管理、专业生产、技能服务“三类协同”推进,并建立了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由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实施,财政部门保障培训经费,人社部门做好农村劳动力建档立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加快出台标准规范,与团省委、妇联联合开展高素质青年农民、高素质女农民示范培训,与退役军人事务厅开展“兵支书”致富带头人培育……顶层设计了山西特色的培育制度体系。 为确保高素质农民培训走深走实见效,山西省形成了全过程、分阶段、重评价的有效机制。着眼一个“严”字,严格落实训前审核、训中监管、训后跟踪制度。注重一个“活”字。采取分段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培训。突出一个“细”字。举办“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使用与管理线上专题培训”,邀请农业农村厅项目中心人员对各市县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负责人和培训机构负责人进行培训。务求一个“实”字。对全省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开展培育环节质量效果评价。 由此,山西省形成了“两精、三教、四结合”的培育模式。所谓“两精”,是指创新培训内容上突出精准培育和精细培训,通过村镇+专业协会推荐,农业、畜牧、农机、果业等部门精准锁定培育对象;结合山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精细化制定培训规范、培训课程、培训标准,实行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所谓“三教”,是指创新培训方法上突出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时施教。根据职业农民不同的能力素质要求开展差异化培训;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行“菜单式”和“订单式”培训;按照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所谓“四结合”,是指在创新培育工作理念上突出培训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训与农民需求相结合;培训新型经营主体与兼顾普通农户相结合;培训与评价扶持相结合。 与此同时,山西省制定评价标准体系,发布了玉米种植、生猪养殖、中药材栽培等20个高素质农民生产技能评价地方标准和23项新业态评价规范,实现从农业主导产业到农村社会治理、传统产业到新产业新业态评价标准规范全覆盖。并将技能评价颁证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重要环节和考核衡量培训质量的重要依据,纳入山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每年省委1号文件及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 有什么样的培育机制、什么样培育机构、什么样的培训师资,就有什么样素质的农民。山西省紧扣高素质农民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建机制、出政策,一大批“思想水平高、生产技术高、管理能力高、经营水平高”的高素质农民通过培育脱颖而出,成为山西省创新创业的领头雁、产业振兴的排头兵、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更多的乡土人才,正在山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机制下,孕育成长,破土而出…… 本报记者柳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