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3/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朱载堉来到羊头山找寻佳黍,他的笔记里写到:“所谓羊头山,非指山岭也。盖指山麓云耳。本山磅礴数十村,围绕三大县。东北属长治,西北属长子,正南属高平,三县斫黍,皆名羊头山黍。”

神农炎帝没让他失望,羊头山不仅有佳黍,且有黑、白、黄三种不同颜色的黍。《隋·律历志》载:“南阳地黍白,北阴地黍红。”高平地界面阳,生长白色的黍,长子县为北,多生红黍。

《书断》曾载:“羊头山嘉禾八穗,炎帝乃作穗书,用分时令”。朱载堉想,既然老祖宗用黍分了时令,他也可以用黍分“十二平均律”的。

细心的朱载堉发现,“历代造律而致乐声,焦急其失,在黍不佳也。”

何为朱载堉需要的佳黍呢?

“须将格式预先议定。有格式、法程,而后可选也。上党黍纵累八十一枚,横累百枚,皆与营造尺八寸相合。”而要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然,此佳黍,亦自难得。若或不满营造尺八寸者,慎勿误用。”

羊头山是有朱载堉需要的“佳黍”,但“若纵累八十一枚,横累百枚,不及营造尺八寸者,虽产本山,亦勿误用。”

朱载堉惊喜地发现,“取羊头山最大黑黍八十一粒,用糊或胶涂尺上,纵累成尺,恰八寸也。”古籍也云黑黍“有异他乡,其形圆重,用之为量,定不徒然。”

朱载堉高兴得手舞足蹈,但此黍又实在难得。“千万黍中岂无佳者?是选取中式黍一千二百粒,天平称之,重三钱者,乃真正秬黍,但系或大或小,则不可。”由此可见朱载堉的严谨程度。“然此佳黍,亦自难得。又一年,八十二三粒不满八寸。又一年,七十八九粒已满焉。”

朱载堉为了得到研发“十二平均律”必用的工具“佳黍”,在羊头山足足等了三年。黍只在每年夏季才会成熟。三年之中的闲暇时间里,朱载堉把他所见的上党神农遗址遗迹,按照他的方式,一一进行了记载。为方便读者,现分类整理如下:

羊头山得名:

“其巅有石状若羊头,觑向东南,高阔皆六尺,长八尺余,山以此石得名焉。”

神农高庙:

“石之西南一百七十步。有庙一所,正殿五间,殿中塑神农及后妃、太子像、皆冠冕若王者之服。此殿以南,属泽州高平县丰溢乡团池北里;殿之西北属潞安府长子县义丰乡栅村里;殿之东北,属潞安府长治县八建乡施庄里,故俗说云:前檐滴高平,后檐滴长子,谓此也。”

神农城:

“殿西稍北二十步,有小坪,周八十步。西北连接大坪,周四百六十步。上有古城遗址。谓之“神农城”。城内旧有庙,今废。”

神农井:

“城下六十步有二泉,相去十余步。左泉白,右泉清。泉侧有井,所谓“神农井”也。二泉南流二十步相合而南。《寰宇志》云: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

五谷畦:

“后魏《风土记》云: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皆指此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种。相传神农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焉。”

朱载堉在羊头山清化寺见到一通唐碑,乡贡明经牛元敬,在碑文里详细记载了神农炎帝与羊头山的关系:

“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昔者摄提纪岁之后,燧人化火之前,穴处巢居,茹毛饮血,爰逮炎皇御宇,道济含灵,念搏杀之亏仁,嗟屠戳之残德,寻求旨味。以替膻腥,遍陟群山,备尝庶草,届斯一所,获五谷焉。记此灵奇,显其神异,石类羊首,遂立为名。于是创制耒耜,始兴稼穑。调药石之温毒,除瘵延龄;取黍稷之甘馨,充虚济众。人钦圣德,号曰神农。历代崇恩,峰亭享庙。其山也,左连修岭横巨蟑而峙沧波;右接遐峰列长关而过绛阙。烈山风穴泛祥气而氲氤;石鼓玉泉泄云雷而隐轸。芬敷花药,春夏抽丹;蓊郁松萝,秋冬耸翠。人天交集,仙圣游居。譬鹫岭之灵宫,犹鹿苑之佳地。播生嘉谷,柱出兹山矣。”

朱载堉又踏上了询访神农炎帝遗址之路,他来到了长子县发鸠山下,记录以下:

灵湫庙:

“又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间祷雨辄应,赐额曰:“灵湫”。盖浊漳水之源也。庙中塑如神女像三,旁有女侍,手擎白鸠,俗称三圣公主,乃羊头山神之女,为漳水之神,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使民觉而防之,不致暴溺。羊头山神,指神农也。”(灵湫庙主神为炎帝三女女娃,所塑三尊神像,是说该女有三生三世,即女娃——精卫鸟——灵湫。后人误解炎帝的三个女儿,更有误解为炎帝的夫人及两个女儿。)

朱载堉又返回高平,这次记录了神农炎帝的坟冢。

神农冢:

“山(指羊头山)之东南八里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拓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

朱载堉分析道:

“愚按《路史》: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参卢之后,政衰,其国浸削。此为先茔,理或有之。”

朱载堉非历史学家,对于自己不能确定的大事,从不妄断,于是,他所知道的信息都列举出来。

“又按:神农冢,天下有二焉。其一在湖广衡州府酃县,载于祀典,每三岁遣官祭。其一即此冢。元成宗大德九年,亦尝遣祭,禁樵采。然南北二冢,相去三千里,世代久远,是否真伪,莫知其详。今此坟侧有神农庙,有司岁时致祭焉。”

他处还还有没有羊头山?朱载堉也做了陈述:

“又按诸志,凡羊头山以形命名,随处有之。在冀州之城者有三:其一即此山。其一在汾州西北十五里,见《一统志》。其一在古谷远县,沁水所出,见《汉书》及《水经注》,今沁源县绵山是也。”

最后,朱载堉自嘲道:

“律家考秬黍,率曰羊头山,叩其详,多不知。附此以资谈论而已。”

朱载堉在羊头山住了三年,筹集到他所需的佳黍后就返回了河南沁阳,从此隐居在九峰山,号“九峰山人”。他从此闭门谢客,一心一意去完成《乐律全书》。文章中提到的酃县炎帝陵及同名的羊头山,没再去进行察验。

万历三十九年,朱载堉长眠在九峰山下,享年76岁。

也是这一年,高平乡民在神农冢前盖了一个木质碑亭,由所在乡的生员申道统,书写了一通“炎帝陵”碑。

不晓得这是巧合,还是涵有纪念朱载堉的意思在其中。朱载堉是河南人,即便对高平做出再大的贡献,按照地方志的范例,他不能载入高平县志,属一“不上志书”之列。

理想很丰富,现实很现实。

未来可在羊头山抑或炎帝陵内,专门建一个朱载堉纪念馆。这位布衣王子留下了宝贵的炎帝文化史料,这些资料可增添山西炎帝文化的厚重。

无需羡官羡富。那些有官不造福一方,有钱不公益社会者,他们的存在与社会进步无关,也与人民大众没关系。反倒是朱载堉这类做有贡献的人,值得我们去缅怀、感恩。

(下篇简述陕西宝鸡炎帝故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