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惊蛰, 春雷始鸣,气温回升, 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中国古老历法一次次验证: “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 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 弱于雨水,衰于惊蛰, 完于春分,灭于清明。” 历史上, 山西就是疫灾的多发地带。 但每一次, 人们最终都战胜了瘟疫。 如今, 惊蛰已到,万物复苏, 静等春暖花开。 本期推出的是,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 康乾宇、张沁平 撰写的文章: 明中后期山西的疫灾与社会应对 ▲电影《大明劫》剧照 影片讲述了明崇祯十五年全国瘟疫横行的事情 历史时期的山西是疫灾的多发地带,特别是明中后期,山西疫灾呈现出频率高、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 早在正统六年,山西的解州等地区已出现小范围的疫情,之后的成化、弘治、正德等朝也屡有零星疫情的出现。大规模的疫灾潮主要出现在嘉靖、万历、崇祯三朝。 嘉靖六年时,山西爆发大规模疫灾,由平阳府蔓延至蒲州府、太原府、汾州府等地。万历七年至万历十六年,山西爆发了严重的疫灾。这次疫灾的种类,主要是大头瘟和“喉痺”瘟。大头瘟的症状是头、颈肿大。“喉痺”瘟的症状是吐血而亡。疫情最初缘于孝义,万历七年,“孝义大疫,死者甚众。”此后,疫情呈现出快速的蔓延态势,万历八年,“彗星见于东南,秋七月,雨雹,太原、太谷、文水、岢岚、清源大疫。”万历十四年至十六年,疫灾达到高峰,“太原、平阳、汾阳、汾、泽、潞安等属大旱,赤地千里,饿殍盈野,疫疠死者枕籍。” ▲明嘉靖二十九年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甘肃省图书馆藏。 《黄帝内经》提出对瘟疫要早发现早治疗, 治疗后防止复发。 崇祯年间,疫灾更是连年不断。崇祯六年至崇祯十七年长达十二年的疫灾更是直接影响到了明朝政权的灭亡。此次疫灾的名称各地不一,有称之为“疙疸病”,也有称之为“探头病”,还有称之为“羊毛瘟”,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一核,或吐啖血即死,不受药饵”。 有学者曾作出统计,“明中后期发生在山西的瘟疫集中在晋南、晋东南一带,尤其以晋南的运城市为代表。嘉靖之后,瘟疫共发生23次,波及县区达10个之多。晋东南长治市为代表,其下属9个县区共遭遇17次疫情,可想当时晋人生存之悲惨。除此之外,晋北疫情也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