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城市水系规划、河道综合治理、滨水景观、城市公园 关键词:水系规划,滨水景观、滨水产业规划、湿地运动公园、河道治理、旅游规划、城市风貌规划,旅游综合体,滨水生态文化园,城市绿廊、绿带、绿道,郊野公园、城市门户景观 项目概况: 项目以“水脉串灵泉,一湖映新城”为水系规划设计理念,在规划设计上以该区域城市特征为大方向。 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并结合城市周边自然景观与人文遗产,打造独具北方特色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科学的“湿地之城”。 设计构思: 通过对现状地形、水系的自然界定,确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绿道体系进行连接,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城市生态安全网络。 提倡为居民创造一个理想的生态居住环境,水与城共生,形成绿色的、生态、健康、安全和人文的城市生态水网体系。 设计理念: 核心理论------理想城市下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策略------以水系构建生态基础设施、形成安全生态的城市水网络 一、以水系构建生态基础设施 用以水为主的生态基础设施构成城市的基本肌理。构建生态基础设施,使雨水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净化雨水。 通过对不同的降水强度模拟来确定池塘和湿地系统的面积和类型,以便所有的雨水都能保留在原地并且对当地的水系统产生微弱的影响。 这不仅将减少地下排水管道的建造费用,同时还保护或创造了本土动植物和湿地植物生长的栖息地,比如莲花、茭白、荸荠、菱角和竹芋。 二、公共空间与生态基础设施组合 将公共空间与生态基础设施整合在一起。设计三种不同级别的绿色廊道或河道廊道:主廊道宽80到米,它能够在强降水时吸收来自整个区域中的径流。 次级廊道宽40到60米,它能够在中等强度降水时吸收来自分水岭支流的径流:三级廊道宽20到30米,可吸收小强度的降水。 三、生态绿道系统 设置纵横交错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使这个城市完全适于步行,居民可在廊道中穿行并获得多种体验。 当城市的区域间物质流动仍旧依赖交通系统和公路时,我们就开始运用生态基础设施为人们出行提供帮助。 四、城市形态确立 利用生态基础设施决定整个城市的形态。城市土地的价值由土地与生态基础设施的关系决定。 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将对生态基础设施影响小的土地优先用于住宅开发。 五、理想环境下的生活方式 利用生态、环保、低碳的景观与建筑创造符合新美学的环境和崭新的生活方式。采用本土物种,创造低维护成本、繁殖力旺盛的绿色空间。 在建筑物顶部设置屋顶花园,在墙面上覆盖绿色植物。基础设施接各个公共空间,绿中有水,绿中央公园模式开放空间大尺度的生态绿廊生态城市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一个强大的城市公园体系是扎根在强健的可修复的自然中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