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山西云媒体山西云媒体收录于合集#小村“出圈”记31个 历数五谷,唯粟可当。从康熙时期的贡米,到如今走上百姓餐桌;从推着板车叫卖,到如今口口相传供不应求;从抗战时期的“小米加步枪”,到如今农民增收的“利器”……广灵小米演绎了米业品牌化、跨越式发展的传奇。 有“身份”的小米 好山好水出好米。 南房村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塞外高原,境内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无霜期可达天左右。独特的地形地貌,肥厚的土壤土层,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有着不可复制的古贡米资源,使得南房村产出的广灵小米在众多小米品种中脱颖而出,独具特色。 ▲拥有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的广灵小米种植基地 说起来,远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南房村就开始了谷子的种植。 清代康熙时,曾作为朝廷贡米进京,遂有“御米”之称。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南房村村民为首的广灵人民更是以极大的热情,发展生产,选优去劣,使得广灵小米的生产推陈出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的广灵小米 年,广灵小米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 年,广灵小米申请成功地理标志产品。 年,广灵小米获得中国粮食有机产品认证。 年,广灵小米通过奥组委审查入选北京奥运会专供米,并进入中南海。 目前,广灵小米经过不断的提纯复壮,现已培育成一种耐水、耐肥、抗倒伏、防鸟害、产量较高的粮食作物。 有“情怀”的小米 “浓、香、油、润,我们村产出的广灵小米是原汁原味的地道农家粗粮健康食品,勾得不少外乡人慕名前来购买!”南房村党支部书记郭宏伍笑得合不拢嘴:“我家种着10亩小米地,一亩地能产来斤谷子,由于小米是复播轮作种植,一年能产2斤小米,每年等不及国庆节前后收割,初秋就被提前订走了。” 对于广灵人来说,孩提时小米粥的那缕馨香是记忆深处的一抹乡愁。 ▲在外游子熬制的广灵小米粥 郭宏伍的儿子郭鹏园常年在外打工,每每说起老家的味道,总忘不了那口小米粥:“想家时,拿出从老家带过来的小米,煮上一碗香喷喷小米粥,嘬上一口,就点小咸菜,稠厚而又柔软的米油,带着一股小米特有的香气,从口中滑入胃部,真叫个人间美味!” 游走在南房村,闻着香味便来到了一户人家。桌上除了摆着寻常人家经常熬制的小米粥外,小米松饼,小米锅巴,小米发糕,小米蒸肉丸,小米疙瘩汤也一应俱全。“今天家里人都在,赶赶时兴,做一顿小米宴。”种植大户乔肥说。 ▲由广灵小米制作的小米宴 今年60岁的乔肥,种植小米已经40来年了,靠着家里的20亩谷子地,养活着家里7口人,一年收入能达10万余元。 “庄稼人,靠天吃饭,我的谷子品质好,靠着口口相传的口碑打响,一斤能卖到15块,就这也不够卖的。”乔肥憨憨地笑着。 有“责任”的小米 好产品还得看大产量。 “为了实现一粒米带富千万家农户。我们县按照“企业+基地+种植大户”的模式,以南房村为基点,带动周围5个乡镇,30余个村子农户加入小米产业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目前,全县拥有规模不等的谷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小米加工企业共30余家,小米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广灵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君表示。 ▲山西禾卓伟业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小米加工厂生产车间 5月31日,走进山西禾卓伟业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小米加工厂,四处飘散着小米特有的清香,生产车间内机器声轰鸣,一袋袋包装整齐的小米从流水线上诞生,已加工好的小米整齐码放在车间一角。“现在我们生产的就是每公斤富硒含量达微克的‘晋灵香’富硒小米,是我们采用“农家肥+硒元素+有机土壤”精耕细作而来的。”山西禾卓伟业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富贵自信满满地说道:“目前,我们种植基地有余亩,生产园区达亩,接下来我们将在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上大做文章,开发生产小米油、小米锅巴、小米酥、小米饼干等。” ▲山西禾卓伟业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小米加工厂生产园区 当然,在广灵县,像山西禾卓伟业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多家小米加工厂,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众多就近就业的舞台:基地从事管理谷田、种植小米等工作,厂房里从事小米加工、包装和装卸等服务工作,共同助力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规模。 ▲工人筛检优质广灵小米 怀着一颗执着的初心,不负自然的馈赠,无论是小米种植户,还是基地谷田管理者,还是加工厂负责人,他们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将广灵小米推向全国市场。 采写/任慧 制图/郝珈 SVG/刘佳敏 编辑/孙齐 审核/薛琳 欢迎转载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