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地处晋冀蒙三省交汇处,是贯通西北、华北、中部的重要枢纽,是国家确定的区域重点城市,是山西省东向对接京津冀、融入环渤海的重要门户。现辖4区6县、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6个省级开发区,国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万人。年5月建市,年与雁北地区合并,年行政区划调整为现状。 大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大同有10万年人类繁衍史、多年建置史、多年城市发展史、年都城史,曾为秦汉名郡、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是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余处,其中仅国保单位就有30处。境内有长城公里,长度居全省第二,其中汉代、北魏和北齐长城共公里,明代长城公里。以云冈石窟、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华严寺、善化寺等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边塞长城、兵堡、九龙壁为代表的明清文化,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大同是一座资源丰富的能源城市。大同境内富含煤、铜、铁、锰、石墨等多种资源。特别是煤储量巨大,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市域范围内含煤面积平方公里,已探明煤炭储量亿吨,占全省储量11%,每年原煤产量在1.2亿吨左右。现有煤矿59座,其中生产矿井46座,建设矿井13座。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为全国输送煤炭达30多亿吨。也是全国重要的煤电基地之一,每年向京津冀地区输电亿千瓦时,北京市每6盏灯就有1盏是大同点亮的。年均日照小时,平均风速7米/秒,拥有发展光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特有条件,是首批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大同是一座交通优越的开放城市。大同是全国42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京包、大秦、同蒲、京原4条铁路干线联接华北、西北、东北及三晋腹地,5条高速公路直通北京、太原、呼市,大张客专和大西高铁成为贯通首都和大西北的交通大动脉。大同云冈机场开通国内国际航线达23条、通航城市达29个,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铁、公、机”立体化交通网络。大同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国际陆港功能日益增强,保税物流中心通过验收,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 大同是一座产业基础良好的潜力城市。大同是黄芪之乡、黄花之乡,是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市,是全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重点市,是京津地区“菜篮子”和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是全国三大优势奶业产区之一;大同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一煤独大的局面正在发生转变,现已基本形成以煤炭为基础,以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文化旅游、新能源四大战略产业为支柱,以通用航空、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羊毛纺织、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新兴产业为突破的“1+4+6”现代产业体系;大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5A级景区1个(云冈石窟),4A级7个(华严寺、善化寺、大同城墙、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恒山、方特欢乐世界、魏都水世界),3A级1个(广灵剪纸博物馆),2A级1个(万人坑煤矿遗址博物馆),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大同是一座设施完善的宜居城市。大同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健全,建成有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体育中心和美术馆五大场馆,建成永泰门、高铁站北、恒安新区3座具有游客集散和休闲功能的大型广场。医院6所,卫生机构个,床位2.3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4万人,改革开放后一直是同朔蒙地区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在校生42.44万,专任教师3.89万人。 大同是一座生态优美的花园城市。大同是国家园林城市,夏季平均温度20度、相对湿度50%,是名副其实的避暑纳凉“夏都”,是消夏养生、休闲养心、健康养老的“康养胜地”。近年来,大同持续开展“巩固大同蓝、建设大同清、厚植大同绿”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生态环境水平大幅提升,森林覆盖率达20.2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6%、绿地率39.15%、人均公共绿地16.39平方米。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稳定在天左右,PM2.5平均浓度常年保持在30微克/立方米左右,空气质量稳居北京周边公里范围内所有城市之首,“大同蓝”大气治理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