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 点击下方地名,进入自已的家乡 新荣区平城区 云冈区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5月9日,人民日报5—8版“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山西篇”专版报道了山西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把转型发展蹚新路作为工作指南和逻辑起点,全面实施“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以新气象新作为创造新业绩,在新起点上开创了新局面,在历史性赶考中交出了新答卷。 山西坚持“四为四高两同步”—— 努力蹚出转型发展新路子 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山西写出的答题思路,即实施“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四为”即坚持转型为纲、项目为王、改革为要、创新为上;“四高”即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崛起、高标准保护、高品质生活;“两同步”即到年山西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山西省转型综改的纵向主轴。手握“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金字招牌,能源革命正走向深入;国企改革在“提标扩容”的同时,更加注重产生“化学反应”;信创产业、大数据产业、新材料产业加速推进…… 实现高水平崛起,是山西省转型综改的横向坐标。这是一个涵盖产业、创新、科技等领域的系统工程,是转型的关键一步。 营商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今年5月1日,《山西省一枚印章管审批条例》施行,各地市以项目为牵引,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人才要素是高水平崛起的关键。太原市委组织部部长赵忠保介绍,太原市在宏观经济、科学技术等六个领域成立市委专家智库,聘请60名知名专家学者为智库专家,去年累计为名引进人才发放补贴3.5亿元。 为加强环境的高标准保护,山西省较早探索排污权交易。“山西省明确排污权永久使用,企业间交易优先,让二级市场变成排污权交易主要市场。”山西省排污权交易中心主任张保会介绍。 “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治理。”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袁同锁说,“抓住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重点推进‘五个百万亩’工程,构建‘三屏四群五区’林草生态建设新格局。力争在年,全省实现基本绿化。” 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这是山西省交出的脱贫答卷。 山西群众正在迈向高品质生活,各地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降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电商旅游火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的喜人景象。 脱贫后稳得住。“莫道农家无三宝,遍地黄花是金针。”在大同市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从10年前的不到2万亩增至17万亩。黄花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如今,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黄花的深加工产业链条已形成。 这几年,宁武县城乡医疗一体化改革进步明显:乡镇卫生院的人才和设备得到补强,县级医疗集团逐步实现财务、绩效、人事等要素“六统一”,“小病不出村”正在慢慢实现。 宁武是山西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的缩影。目前山西医院牵头的医联体60多个,省级专科联盟40个、城市医联体19个,县级医疗集团全部开通远程诊疗。 山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加强基层党建夯实组织基础 山西省总结脱贫攻坚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政策经验,在保持人员、政策连续性的前提下,着眼破解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出台《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实施办法》,为持续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山西省有关部门提出,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不仅派书记,还要派班子,而且一届一届地派、持续地派,作为长效机制坚持下去。截至目前,全省共选派名干部到个村任职,覆盖16.5%的行政村,其中对个长期软弱涣散村下派3人以上,进行整建制配备。 选派机关事业干部到村任职,大幅度改善了农村“带头人”队伍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这一举措,补充了村级党组织的人才缺口,为其注入新鲜血液,更解决了偏远艰苦地区“引才难、留人难”的问题,形成了人才向一线流动、干部向农村集聚的良好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山西省高度重视优秀人才引进,大力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围绕压实党管人才政治责任、精准引育急需紧缺人才、激发企业引才育才动力、扩大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等6个方面提出12条改革创新举措,着力破解当前人才工作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制度性问题,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环境。 山西省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高等院校、医院、科研院所人事管理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高等院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自主制定用人计划、自主开展人才招聘、自主分配绩效工资,有效激发人才活力。 同时,山西省探索建立“揭榜挂帅”的智力资源引进机制,面向优秀人才广发“英雄帖”,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为经济转型提供科技创新动力。目前,无人化智能开采、煤层气开采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 紧抓党建这一事关全局的“牛鼻子”,山西省用高质量党建为“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强大的动力支撑。 山西日报记者 山西:转型发展蹚新路表里山河焕新颜 5月9日,新华社“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神州巡礼”专栏播发文章 太行山再高,也高不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吕梁山再深,也挡不住人们跨越贫苦日子的脚步。 在山西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万干部群众铆足一股劲接续奋斗,战贫困奔小康,让三晋大地富起来秀起来。乘着新时代的发展东风,这里的人们重整行装再出发,踏上转型发展蹚新路的新征程。 摘掉穷帽子,黄土地不再“贫瘠” 谷雨过后,吕梁山草木吐翠,春意盎然。 “五一”前的一天,吕梁市柳林县薛家湾村村民胡在忠在儿孙的簇拥下庆祝百岁生日。在宽敞亮堂的二层楼房里,看着一大桌子精心准备的菜肴,胡在忠感慨万千,给孩子们讲起自己过去不同时代心里的愿望:吃一碗白面、穿一件新衣、盖一间砖房、买一辆车子、来一次旅行…… “少年时一家人挤在山坡上的破旧土窑洞里,经常饿肚子,衣服上全是补丁。”胡在忠回忆道,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乡村教师,每次开学,都要步行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去黄河岸边的学校。 时光如梭,胡在忠家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穿不愁、盖了新房、孩子们开上了小汽车,还坐上动车和飞机出门旅游……“过去的心愿全都实现了。”胡在忠说,现在的愿望,就是要多享几年福。 过去几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晋大地处处发生着像胡在忠家一样的嬗变。 太行、吕梁两山夹峙的山西,一度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年全省贫困发生率达8.33%,近一半的县是贫困县。赵家洼、椿树沟、万年饱、如意洼……一个个存续了千百年的贫困村村名,无言地诉说着老百姓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西近5万名干部奔赴贫困地区,跟群众一起想出路、建设施、忙搬迁、兴产业。短短几年间,全省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过去住在沟洼峁梁里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渴望吃饱肚子、过上如意生活的老百姓终于圆了梦想。 脱贫后的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村民周明则当起了护林员,学会了编织,还迷上了唱歌。上山巡林的路上、游客聚集的村头、 作为一个易地扶贫移民村,宋家沟如今已被打造成AAA级旅游景区,“五一”期间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周明则每天帮着执勤,从早上六点忙到晚上七点半,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 披绿装补短板,表里山河重焕风采 不久前,太原市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内的25万株樱花竞相盛开,形成一道“醉美”春景,吸引了众多市民。 这座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公园,10多年前还分布着众多石膏矿、小煤矿,采矿形成的山体破坏面有多处,矿产废弃物及各类城市垃圾形成了7个大型垃圾场,是太原市区粉尘的重要源头。 引水上山、修复山体、遍植绿树……经过不懈治理,这里变成了综合性生态旅游公园。“我每周末都会来这里转转,不仅是看风景,也是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太原市民王凯说。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之痛在于生态环境。缺林少绿、水资源不足、河道断流、水体污染、多座城市“上榜”严重污染城市,一段时期内,山西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生态之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经济强起来、百姓富起来,生态环境也要好起来。近些年,山西践行“两山理论”,聚焦山、水、气、城等领域存在的突出生态短板,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让表里山河重焕风采。 在太行山、吕梁山等重点区域,山西掀起造林绿化高潮,仅“十三五”期间就造林多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2.4%提高到年底的23.18%,历史上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昔日“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到今天“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山西筑起了坚固的京津绿色屏障。 为破解水资源困局,山西大规模建设应急水源工程、大水网工程。在有效解决水源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的基础上,又重点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加强“两山七河五湖一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经过努力,汾河、桑干河等流域生态全面改善,晋阳湖、漳泽湖等省内主要湖泊得到有效治理,“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等措施,山西重点城市、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也明显好转,去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值同比下降9.9%,优良天数比例较上年增加8.3个百分点,涌现出“大同蓝”等诸多城市新名片。 厚植生态,就是厚植未来。“五一”期间,全长75公里的太原汾河公园自行车道开通运行。蓝天白云下,众多市民在绿树掩映的碧水岸边骑行,尽情享受生态向好带来的红利。 让高质量发展成为三晋最强音 作为煤炭大省,山西产出的煤炭曾经“点亮全国一半灯”。然而,长期以来“一煤独大”的资源型经济,不仅造成过度依赖煤炭的粗放发展方式,而且挤出了改革、挤出了创新、挤出了人才、挤出了山西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转型发展蹚新路,成为摆在山西面前的一道新的“时代考题”。 为此,山西提出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做强做优基础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以基础产业的有效支撑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赢得时间空间。 山西同时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近几年,山西瞄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在国资国企、行政审批、科技体制、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教育布局优化调整等众多关键领域大力度推进改革,有效释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今年以来,出现在山西多地防疫卡点的“气凝胶零耗能小屋”颇受 “这间18平方米的小屋使用了气凝胶保温墙板、石墨烯发热膜地板和能发电储能的光伏板,全都是华阳集团自主研发的新材料。”华阳集团宏厦三建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惠荣说。 华阳集团的前身阳煤集团曾是知名老牌煤企。在去年山西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这家老煤企告别传统煤炭业务,专攻新材料产业,成为山西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典型。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今年一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均明显快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部分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经过持续发力,山西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大数据、半导体、光电、光伏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也在加速形成并产生效益。 新征程,再出发。 从“一煤独大”到“八柱擎天”,从过度依赖要素驱动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肩负着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使命的山西,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奋勇前行。 在右下角点“在看”扩散给更多人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