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中国日报摄影记者朱兴鑫以清晰的拍摄思路,有计划地重点跟拍,镜头后的那双眼睛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把握最佳时机的敏感度,客观公正地记录着他的所见所闻,将一幅幅充满情感、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社会责任的作品呈现出来。

▲3月26日,载着孙晓明的医疗直升机准医院。

今年35岁的孙晓明从来没有坐过飞机,直到在3月26日那天乘坐了医疗直升机。

当昏迷5天的他被“空中救护车”转医院时,在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前来就医的患者及其家属都在围观这少见的一幕。

如果他从家乡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转运至北京城区,通过救护车而不是直升机,多公里的路程至少也要3小时。然而,通过医疗直升机只需要40分钟。

去年冬天,他开始出现呼吸不畅的情况,但并未放在心上。可没想到,病情持续恶化。在飞往北京的前一周,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持续高烧,甚至陷入昏迷。

“我平常工作很忙,经常熬夜。我还喜欢喝酒和抽烟。”孙晓明说,“可能长期形成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使我越来越肥胖。”

医院多学科医疗团队紧密协同配合,他接受了两台大手术——包括体外膜肺氧合和心脏瓣膜替换术,超过80多天的治疗才使他脱离了危险,还成功减了60斤体重,入院时是斤。

“由于我们是控制重度感染和发烧情况下对他进行的手术,医院的救治团队赢得了抢救时间。”医院副院长刘鹏说。

随着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临近,空中救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我国,直升机紧急医疗救护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十分迅速。

6月15日,孙晓明在术后身体状况恢复良好并康复出院。他是衡水市首位通过直升机转运获救的普通患者。

“感谢所有人的努力,包括我的老婆和医生!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他说。

▲3月26日,医务人员对转运昏迷5天的孙晓明进行紧急抢救治疗。

▲5月22日,外科医生林凡在手术前对孙晓明进行身体消毒。

▲医院副院长刘鹏在为孙晓明做心脏瓣膜手术。

▲护士在手术间隙帮助外科医生林凡清理脸上的血迹。

▲体外循环灌注师孙光在手术中监测孙晓明的各项生理指标。

▲6月3日,术后清醒的孙晓明查看自己的胸片。

▲6月3日,孙晓明的妻子王娟在病房为他测量尿液。

▲6月14日,医院院长王辰看望即将出院的孙晓明夫妇。

▲7月19日,孙晓明返回医院进行康复检查。

与时间赛跑的救援

杜涟猗

近年来,国内各大省市兴起的空中救援无缝式绿色通道有效地排除了交通、地形的影响,缩短抢救转运时间,对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转运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这组专题从一位河北呼吸危重症的患者乘直升机到北京抢救的小切口入手,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东风,利用北京、河北两地开辟空中生命走廊是地面救援的有效补充,直接反映出推动京津冀在医疗上的互联互通,对百姓来说有着现实意义。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摄影记者以清晰的拍摄思路,有计划地重点跟拍。从直升机降落一刻的救援紧迫感,到医生全力抢救病人的职业使命感;从术后患者目光和背影中流露出的焦虑重重,到逐渐康复后医患二者都彰显出的信心满满,镜头后的那双眼睛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把握最佳时机的敏感度,客观公正地记录着他的所见所闻,将一幅幅充满情感、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社会责任的作品呈现出来。作者运用平实的拍摄角度与表现手法,但看似平淡的拍摄,由于图片故事的连贯性和让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结尾,同样赢得大众的共鸣。医学有了生命的温度,摄影作品也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

由人民摄影报社与中共广灵县委、广灵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域美广灵杯“美丽中国”报道摄影大赛开始向全国摄影人征集优秀作品。本次比赛将历时一年,通过人民摄影报官方网站征稿。赛事详情见人民摄影网(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