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广灵县 > 广灵县环境 > 糕之趣

  • 时间:2021/8/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糕之趣

    作者:任建国

    蔚县有一别名――糕国,这是因为蔚县人特爱吃黄糕的缘故。要细说起来,种黍子吃黄糕的地方虽然不是太多,可也有几个地方,主要集中在与蔚县毗邻的阳原县、山西省的广灵、灵丘、浑源、阳高、天镇等县,这几个地方的人也种黍子也吃糕,但没有把黄糕做为主食,也没有蔚县人对黄糕那么喜好钟情。那么蔚县人究竟有多爱吃黄糕呢?一时很难说得清楚,但自古以来蔚县人出门在外三、五年不能回家时,你若问他最想什么,他不说想父母,也不说想妻子儿女,第一句话就是说想饱饱吃一顿黄糕。就连清朝康熙年间的刑部尚书魏象枢,在京师官居高位,每天也离不了黄糕,每年总让妻兄李恒岳从家乡蔚县给他捎糕面,这在他著的《寒松堂全集》中有记载。

    黄糕是用蔚县特产的黍子做成的,具体做法是先把黍子去皮碾成黄米,然后把黄米磨成面,用水和好上锅蒸,蒸熟后放盆里用手蘸冷水猛揣,揉来捣去,越玩弄越筋。在蔚县有“揣黄糕,越揣越筋道”的谚语。黄糕吃起来香甜可口,筋道耐饿,是蔚县人的主食。蔚县人常说:“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馒头饿断腰。”就是说吃馒头走二十里路便饿得不行,而吃黄糕走四十里路也不觉饥。至于蔚县黄糕的筋度有多强,有一个民间传说最能说明问题。说的是从前蔚县有一妇女做熟黄糕后,正烩菜时,盆里的黄糕被一条狗叨了一口就跑,妇人回身看时狗已跑到院外,而黄糕却被拉成了一条绳,妇人急忙用刀将糕绳砍断,那糕一半弹回到了盆里,另一半却像蛇一样将狗紧紧缠住,动弹不得,被妇人生擒活捉,煮了狗肉。这一传说虽然有点夸张,但蔚县黄糕的筋道的确是令外县人吃后叹服的。

    黄糕有多种吃法,但最出名、最上讲究的当属油炸糕了。油炸糕的做法是将蒸熟揣好的黄糕切成一些小块,包上糖、豆沙或枣泥等馅后,再上油锅炸,待炸成外焦里软,黄里透红时捞出来,便可食用了。这种美食在以前只有来了尊贵客人或是结婚办喜事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平时一般没人舍得吃,能吃上黄糕就不错了。蔚县人为什么爱吃黄糕呢?这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由于蔚县地处塞外,土地脊薄,十年九旱,自古以来就是靠天吃饭。又因为无霜期短,霜冻频繁,种植大日期作物难成熟,而黍子这种作物耐旱,生长日期短,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所以就成了蔚县这方土地的特产了,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正是这个道理。

    蔚县人不但视黄糕为美食,而且对其有着特殊的感情,如果每天不吃一顿黄糕总觉得不对劲,浑身不自在,似乎缺点儿什么,这感情是自娘胎里就有的。有个笑话就将这种感情诠释的淋漓尽致。说的是有一孕妇正在生孩子,可这孩子到了生殖口后就是不想出来,孕妇痛的是呜哇乱叫,老娘婆(接生婆,蔚县人称老娘婆)累的是满头大汗使出了浑身解数孩子仍然不愿出来,一时也束手无策没了办法,一家人在屋里急的是团团乱转。这时,邻居家正蒸熟了黄糕,一缕黄糕的香味飘进了屋里,孕妇的丈夫闻到糕味后急中生智,跑到邻居家挖(蔚县人读崴wai)了一铲子黄糕,在孕妇的两腿间一晃悠说:来,老小(蔚县人对孩子的昵称),出来吧,给你黄糕吃。话音刚落,那孩子便“哧溜”一声连滚带爬地跑出生命之门,跌落到炕上,“哇哇”哭着要黄糕吃。这虽然是个夸张的笑话,但足以说明蔚县人对黄糕的特殊感情和爱好,那是在娘肚里就形成的,也就是说胎里带的啊。

    蔚县人还把吃黄糕的多少做为标准和尺度来对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和为人处世进行衡量。在以前,不管你去到哪里或是干什么,只要你说能吃得了半升(二斤生面)面的糕,人们就会对你敬佩有加,另眼相看,知道你干活有把子力气不偷懒,是好样的。如果吃饭时一看你只吃一两小铲儿黄糕,便能一眼看到底你,知道这人不顶事,是个冉秧子(蔚县方言:打蔫儿不精神的意思)。但是,你即使能吃得了半升面的糕,可你干什么都不行、不懂、不会,拿不下活儿时,人们同样会嗤笑你,说你是赖糕贼(蔚县方言:赖是吃的意思,也就是说吃干饭)。假如你去到一个新地方,在你还没有开展工作或干什么活的时候,人们不明着说,大伙只在背后议论你:不知这个人是赖糕的还是降妖的。等过一阶段后,人们看你工作能力很强,干什么都有两下子,人们就会说:看来这个人是降妖的,不是赖糕的。同时也会非常的尊重你,否则便会看不起你,说你是个赖糕贼。

    做黄糕的原料是黍子。在蔚县,这黍子也很有讲究,品种很多,有大紫杆、二紫杆、黄瓜头、白玉籽等。由于地性(土壤)、籽种、施肥的不同,收获的黍子也就有了软硬之分。蔚县人吃糕,最讲究的是又黄又软又筋,人们将这样的糕视为上品,受到多数人的推崇。当然,也有爱吃硬糕的人,但比较少,所以,在蔚县买卖黍子(或糕面)时,也最讲究的是软乎,假如说不小心或看走了眼,买到了硬黍子(或糕面),那就会认为是上大当了。因此还有一个粜黍子的笑话。说的是有一个人到集市上粜(卖)黍子,这个人的黍子做出来的糕是硬的,他想粜了后再买点软乎的自己吃,于是就背到集市上来粜。集市上人很多,这时有个人过来想买他的黍子,就问,你这黍子咋说,软乎吗?他连忙滔滔不绝地吹嘘说自己的黍子是多么的软乎多么的筋道。那人也很直爽,就说,好吧,那就倒进我的口袋里吧。于是谈好价格,秤了分量就从他的口袋倒进了那人的口袋里。正在这时,卖黍子这人的一个远方亲戚看到了他,他二人就热情地聊起了家常。那个买黍子的人几次想给他钱,可他与亲戚聊得全神贯注就是不理,那卖黍子的见状心想,给你钱你还不要哩,那就对不起了,便扛起口袋溜走了。等卖黍子这人与亲戚拉呱完后才想起没收黍子钱,再四下里一瞅,那买黍子的人早已没影了。于是他气急败坏又自我安慰地“啪啪啪”在自己的脚上摔了摔口袋里的土说:哼!不就是一口袋黍子吗?吃你那硬糕去吧。这一笑话充分说明了蔚县人对黄糕软硬的嗜好讲究。

    黄糕虽是蔚县人的主食,但过去由于黍子产量低,人们种植面积少,所以人们平常舍不得吃,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来了客人的时候才吃一顿黄糕。平时只吃带皮磨成面的的黍子糕,俗称“毛糕”,因而外县人将蔚县人讥讽为“毛糕汉儿”,把蔚县话也贬为“毛糕调”,就连蔚县秧歌(也叫蔚州梆子,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县命名的地方剧种,曾被郭沫若先生誉为“百花丛中一点红”)戏也被说成了“毛糕腔”。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蔚县黍子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且产量也由过去的亩产50公斤增长为现在的多公斤,现在的蔚县人吃黄糕成了家常便饭,毛糕(黍子糕)再没有人吃了,那已成了艰苦岁月的象征。但把蔚县话说成“毛糕调”这一说法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并将继续延续下去。

    作者简介:

    任建国笔名:渔舟人、渔舟才子、仁在江湖。男上个世纪50年代末出生于蔚县白乐镇,自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已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文学等作品30余万字,有多篇(首)作品入选各种选本和作品集。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

    雪绒花原创文学,以独特的文字表达个体独到的发现,尽现汉语言文字之美、思想之明,提倡自然、朴实、本真、唯美。欢迎广大文朋诗友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