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圣灵的天地气象

——大同古塔巡礼之广灵县

宜兴乡直峪村圣佛寺墓塔群

许玮

网络图片

  来圣佛寺看塔,我想到了曾“邂逅”过的一个梦境。

  

  二十多年前,或许比这更早,有一回在梦里,我进入一片一望无际的谷黍地,谷黍都快没过我的脖子了。那一定是秋天,否则谷黍不会那么金黄灿烂。天穹瓦蓝,大地金黄,生命的气象荡漾着一种成熟的芬芳。风吹过,穗子唰啦啦地起伏,随之有缕缕清香扑鼻。可能是被满眼丰收的景象震撼,我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看收秋的人们抱着一捆捆的穗儿从眼前穿梭而过。他们看着我,都抿嘴笑,像是在说:“这孩子,家里的大人一准儿也正忙活呢,要不怎么一个人钻地里了!”风从耳际吹过,吹来谷黍颗粒的清甜,也吹来男人女人们走过时扇起的汗味。面对着金黄的庄稼,我就那么站着,也抿着嘴笑。

  

  那一年,我可能还不到十岁,年幼的心性里,汪洋似海的谷黍地,让我在梦里嗅到了未来人生路上的甘甜。梦,总归不是真实,但梦里的场景却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梦里的山河,有时与现实是同样的意境。许多许多年过去了,我仍记着当年这个梦境。为了几座立于山岭之上的和尚墓塔,我来到广灵县直峪村,恍惚间,松涛便是起伏的谷黍的声响,猛地将我带进季节的丰盈。

  

  直峪村河道蜿蜒,山峦低矮厚实,水土的丰腴,最宜谷黍生长,是广灵县为数不多的几个产优质小米的村子之一。我想,一个出产小米的晋北乡村,还有古塔存留,自然会有许多故事里的谜底等着我——塔,是这谜底的直观存在。

网络图片

  

  圣佛寺位于直峪村西南的六棱山松林腹地,全称为“圣佛林山宝峰禅院”,今人又称其为“宝峰寺”。该寺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明代嘉靖年间有过修缮,清代又历次重修,由于屡经盗毁,现只存寺院的基址、残碑及墓塔。当年的圣佛寺,早已圮废,不见有香火,松涛声此起彼伏,似乎是断壁残垣的呜呜咽咽。关于此寺的前世今生,我没有可靠的资料可查,不敢妄写。明代正德年间纂修的《大同府志》对其仅有二十余字的记载:圣佛寺,在广灵县城西南三十五里。元至元二十三年建。上有灵塔三座。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年,那是元世祖忽必烈时代。一转眼,七百余年光阴斗转,直峪村的谷子地在播种与收割的交替中,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六棱山上,圣佛寺一定有过鼎盛香火,只是如今已不复往日景象,仅留得墓塔,还有圣灵的气象,让人循着历史的足音慢慢解读。

  

  古建筑研究大家罗哲文先生主编过一部《中国古塔》。“在许多历史悠久的寺院旁边,有成群的古塔,密集如林,被称为‘塔林’。”这是书中对“塔林”的界定。一般而言,数量较多且成片的墓塔便可称为“塔林”。塔林和墓塔群的区别就在于数量的多寡。我来看塔,能嗅得春的气息,本来令人欢愉,但心头却有说不出的伤痛。圣佛寺墓塔在山间荒置,比我想象的还要破败,盗洞遍布,砖雕碎了一地。墓塔旁的《直峪村宝峰十方院第二代和尚智远塔铭》模糊难辨,只能勉强认出现存墓塔系清代所建。从塔基的分布来看,圣佛寺曾有墓塔十余座,现残存六座(从损毁程度看,若干年后,可能现存的塔也将不复存在)。残存下来的塔皆有盗洞,砖石散落。墓塔为青砖所建覆钵式喇嘛塔,高者五米有余,低者两米,分别建在六角形和八角形的须弥座上;须弥座各边装饰有精美的花鸟纹砖雕;座上为一层或二层仰莲莲瓣承托的上粗下细圆柱形塔身;塔身上置刹座,上有十三重相轮环绕。墓塔群高低错落,松林掩映之下,尘世难得的清宁荡入心怀。

  

  智远和尚出家前姓甚名谁,已不可知晓。当年的他,双目炯炯,决定剃度修行,与佛前长明的油灯相对,灯焰忽闪,闪着他活在世上的最后一个心愿:出家。主意已定,没什么再能撼动的了。一转身,步伐沉稳地走进深山,人,归了佛门,心,从此也与尘世相隔。群山无言,佛门孤寂,余生在这孤寂里修行,留给后人一个个永远不可能解开的谜。智远和尚是广灵本地人吗,或者与圣佛寺有缘,远道而来,要把心守在此地,一守便是一生。木鱼声声,经文在指间翻过,字已不是字了,是心力的凝聚,是境界的升华。与智远和尚一样,在圣佛寺修行多年,身后又安葬于此的僧人,恐怕一生也没走出过大山。一盏油灯、几卷经书,寺已残破,但潜心守着的是心灵的净土。

  

  智远圆寂之年,六棱山上的松林在风的拂动下,呼啸于天地间。众弟子要修墓塔,他万般叮嘱,切不可糟践山上的一松一木,那都是有灵的圣物。弟子们谨遵师命,确不曾毁过一株苍松。塔起来了,松林葳蕤如初。塔在,松在,塔是前世的功德,松是塔的守护,纵有风雨飘零,僧人们的名字却不曾黯淡。

  

  从第一座墓塔开始,高僧们身后便都要筑塔安葬。岁月更迭,经过明清两代,墓塔在松林间渐成规模,天地气象历经几百载厚积而精深邃远。慢慢地,山下人进得山来,除了在圣佛寺朝拜,也会去墓塔周边走走。一传十,十传百,外面人也都知道了圣佛寺建有和尚墓塔,但嘴里说的不是对墓塔的敬畏,而是幻想着塔下埋有什么“宝贝”。“身后能筑塔的,想必曾是大德高僧,没个值钱的物件才怪呢。”传讹的人瞪着红眼,心头和手头痒痒,蠢蠢欲动。有人迷信,怕动墓塔会祸及后辈,但有“宝贝”的诱惑,啥后辈不后辈的,不是眼下的事了,于是便觊觎如何盗取那“宝贝”。

网络图片

  

  月朗风清之夜,几个人结伙攀山道挨近圣佛寺,走至墓塔边,墓塔清宁的境界将要结束了。参天的松林呼呼作响,山势狰狞,有那么一刻,他们感到了惧怕,担心天降灾祸,但事到如今,想得到“宝贝”的急切,还是让他们把抡起的[钅][矍]头狠狠砸向肃穆的砖塔。究竟有多么贵重的“宝贝”,想必谁也没见过,本来就是道听途说。盗墓者妄想从墓塔里寻得和尚的衣钵或是佛骨舍利,再转手文物贩子,那会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地下文物市场交易泛滥,填充的是人类的欲望和野心。依圣佛寺的规模和名气看,在此修行的僧人,大抵不会有什么世间珍奇。尽管如此,隐在松林间的几座小小墓塔,还是难逃欲望的黑手——智远和尚从此不得清宁,众位僧人不得清宁。

  

  若干年后,面对残落满地的砖石,我只能作如上这些猜想。

  

  从元代至元年间到清朝,期间,十余座墓塔不知惨遭过多少次盗掘,更不用说当代人的盗掘破坏。墓塔在山中,几百年寒暑交替,往事跟漫漶的碑刻一样无法辨认,更无法找寻。松涛起伏,有谁知道众位高僧身后的寂寞。谷子年年种,从破土萌芽到收割,天地间摇曳着生命的气象。然而,没有了敬畏,我们拿什么与这气象对话?

  

  群山不言,松涛声由远及近,等待着人类自身给出回答。

来源:大同日报

郑重声明:大同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所属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大同新闻网、掌中大同客户端、全媒体







































早期白癜风症状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