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看起来像年生的前辈,可我真的生于。那一年,在中国是个“大年”。 这是城市小康之家的陈设,我家直到年才有了长城牌黑白电视机。不知道父母如何节衣缩食,才把这个重器请回家。当时,电视里正播放《武则天》。 买电视机之前,一到晚上就想去邻居家看电视,人家脱裤子捂被了都不走。邻居家是松鹤牌。 华杰电子表,是初中以后才戴上的。奢侈品。 白鹭墨水,倒是常用,可是“英雄”好像更普及。 街上卖冰棍的大爷,交出五分钱,换回“干净利洒白,开水糖牛奶”。 这种雪糕的“暖壶”,应该不放在家里,只有卖冰棍的才有呢。 我家电冰箱用的很迟,雁北地界,不大用得着。 压水壶,电话,那是城里的富裕人家才有的,我们家也是很晚才有,很快被时代淘汰。 初中以后,我家买了录音机。母亲喜欢听歌,我们也因此文艺。每到周日,哇哇放一早上。就那几盘磁带,反复听。还有一盘王爱爱的《劝宫》,听了无数次。当年农村流行李小文的歌,我问过城里长大的同事,他们没听过。 十几年前,我家还是这样。枕头套,旁边还放一家用电器手电筒。 我家也有这种马,不过色儿不一样,是父母从河北蔚县赶会买的。老放在立柜顶上。 这一套,不是全民所有制父母双职工的家里,真还未必有。 那个铝锅,父母曾骗着我和姐姐的压岁钱买了一个。 这个小猫的喷壶,普及到我家,估计每个家都有。既是实用器,也是陈列品。 父亲会裁剪,母亲会缝纫。一到腊月,忙个不停。除了自己家孩子,还有亲戚家委托的。大年三十,新衣服盖到被子上,初一早上一起来起来,里外全新。 据说最好的是“蜜蜂”,可我家是“蝴蝶”。 电烙铁啊,放时间长了会把衣服烧了。 这都是奢侈品,我家一样都没有。 芳芳洗洁净了解一下。直到现在,丈母娘还把所有的洗碗日化用品都叫做“芳芳洗洁净”。 这是富裕起来的城里人的厨房。 这个橱柜,比我家现在的都好。 这个摇把绞肉机,历史不算长,估计很多人家还有。 这个红椅子,一定是领导干部家里才有的,起码小康。 母亲轧套子,父亲买木料、弹簧、海绵,和大舅一起做沙发。和这一代人比,我们都是废物。 不瞒您说,我之所以喜欢上文学,就是因为听评书。估计很多人都是从收音机的评书中掌握文史知识的。 这种三轮小车,我没腚福骑。我们农村孩子,骑骡子的比较多,不过骡子我也没骑过。 组合柜,估计得年代了。去年我家还用着。 吉他是大学装逼男生标配。并西商场对面的巷子里有个卖红棉吉他的,年暑假,一个亲戚给了块钱,果断买了一把,直到现在,都不会弹。 “发挥能源优势,发展太原经济”,这是当年太原火车站标志性的雕塑。可是,不知道哪个市长看着不顺眼,给弄走了。据说被一个晋城人收购,现在几百万都不卖。这是个微缩版。每想到这事,我就呵呵。你妈的。 从太原出发到灵丘,七个小时。从灵丘做小巴到广灵,一个半小时,再从县城坐各种交通工具回村里,来回都得折腾一天。现在回老家开车四个小时。我爱新时代。 小时候的梦想是放羊。有一天老师说,你们长大是想穿着布鞋锄地,还是想穿着皮鞋上班?我想上班可能更省劲儿。于是果断放弃了放羊的理想。 这个展览的“回响”,是有些人当年的现实,大部分也都是我们曾经的梦想。看着今天的孩子们对着老物件一脸懵懂,我觉得,挺好。 四十年,忽然而已。 焦中栋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