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奎(—),广灵县蕉山乡西蕉山村人,固体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早年在加筋板壳强度和稳定性研究方面有先驱性贡献。70年代以后,大力倡导新型复合材料与结构的应用和研究,为航空、航天结构的研制作出了贡献。他还是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王俊奎,字醒园,年4月24日出生于广灵县蕉山乡西蕉山村。少年时家境贫寒。在二祖父(清末举人)的鼓励和父母的支持下,他发愤读书,以高小连续两届获全班第一的成绩被选拔到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就读。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只得在赵县第十五中学任教一年后才进北京大学学习。年,日军侵占东三省并染指华北,王俊奎积极投身于华北爱国救亡运动,被推选为北京大学南下示威团副总指挥,带领同学去南京游行示威。游行时,王俊奎遭到当局逮捕,并被押送回北平(今北京)。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飞机不断在北平上空低飞,示威挑衅,王俊奎深感科学技术的落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痛苦,于是决心去美国学习航空技术。年,他公费留学考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世界著名力学家冯·卡门(T.vonKármán)指导下,于年和年先后获机械工程和航空工程双硕士学位,继又获得清华大学驻美办事处所发的奖学金。年,他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家铁木辛柯(S.P.Timoshenko),于年获工程博士学位。 世界著名力学家铁木辛柯 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一般不允许外国人接触的飞机工厂工作。年在美国康沙德梯-沃提飞机工厂任高级应力分析专家,参加了教练机和轰炸机的设计工作;年又到诺斯拉普飞机工厂担任高级结构研究工程师和组长,参加了世界上第一架夜间战斗机“黑寡妇”和“飞翼”飞机的研制工作。 由于王俊奎的毕生志愿是将所学的知识贡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所以在年太平洋恢复通航后,便毅然决然地放弃美国的高级职位、优厚待遇和科研方便条件,返回祖国。临行前,他向所在工厂要了一架崭新的“黑寡妇”夜战机(后因无运费,未成)和一整套“战时科学研究报告”(余本),以及各种飞机照片带回祖国。 回国后,王俊奎积极投身于教育和科技发展事业。在西北工学院任教授和航空系主任,讲授空气动力学,同时还兼任西北农学院教授,讲授结构力学。年,在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马大猷的多次函电邀请下,到北京大学工学院担任了机械系教授和系主任。任职期间由于能任贤荐能,使该系迅速发展起来。同年暑期,王俊奎受西北工学院的邀请,到该校讲授板壳理论,这是在国内首次开设的重要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察哈尔省(年撤销,分别并入河北、山西两省)政府主席张苏亲自到王俊奎家中,聘请他去该省工作。年,王俊奎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签署的任命书,先后担任了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同年,担任华北大学航空系教授和系主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聘请了许多高水平的教师,其数目超过了过去国内任何一个大学的航空系。 年全国院系调整后,王俊奎带领华北大学航空系师生来到北京,于年参与创建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学院之所以能在四五年内从一个狐兔出没的旷野荒丘,建设成一个能容纳数千人规模的、具有国内一流实验室和教学楼的大学,与王俊奎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 年6月组建北航的航空系领队合影,左三为王俊奎 50年代末,王俊奎担任了正在筹建中的热强度研究室主任,在无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他领导全室成员经过几年奋战,建成了全国高校中一流的热强度试验室,为航空、航天器结构的研制发挥了重大作用。 70年代以后,王俊奎虽已年逾古稀,但他为教育和科研事业奋斗的雄心未减,又致力于复合材料力学方面的研究。 此外,年至年,他还担任了北京市政协委员、常委,至年,曾任《航空与航天工程学报》主编,年任《复合材料学报》主编,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固体力学分支学科编写组主编等职务。 致力于青年的培养教育王俊奎始终把培养教育青年一代作为自己的毕生职责。年轻的王俊奎在从师范学校毕业踏上中学讲台后,就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例如,上三角课时,他用亲自动手制造的“土”测角仪,带领学生去野外实地勘测。教物理时,他以自己设计的静电发生器让学生亲身感受静电效应。尽管他当时还没有上大学,但已经编写了《几何题之解法》一书,对几何教科书中的问题分门别类地提出解题思考方法,避免学生解题时漫无边际地瞎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曾利用寒、暑假先后翻译了平面几何、三角学、大代数和解析几何等5种当时常用的教材,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他的导师铁木辛柯让他到自己家中的图书馆参观,铁木辛柯指着书架上的书对他说:“你看我的书有英、俄、德、法、日文的版本,就是没有中文版。”铁木辛柯的著作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许多著名的青年固体力学家都是沿着他的著作阶梯攀登上力学高峰的。王俊奎决心在回国后将铁木辛柯的著作翻译成中文版。年,他翻译出版了《板与壳学》(第一版),以后又完成了《板壳理论》(修订版)的翻译工作。 王俊奎回国后,在大学任教期间,他讲授的课程大多采用自编教材。例如,在西北工学院时,他编写了《空气动力学》《板壳力学》,以后又编写了《材料力学》《应用力学》和《结构力学》等教科书。在此基础上,他还完成了《板壳的弯曲与稳定》《弹性固体力学》等著作的撰写工作。后者将经典弹性力学理论与近代的断裂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在国内外均不多见。 加筋壳结构稳定性研究的先驱年,王俊奎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时,曾以《加筋筒壳轴压稳定问题》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他的研究工作得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重视,他所建立的“加筋筒轴压临界应力公式”在NASA总结报告RB3J2B中被称为“王氏公式”。之后,美国的一流刊物《应用力学学报》(JAM)和《航空学报》(JAS)等发表了他的一系列论文。王俊奎成为当时加筋壳稳定性研究的先驱者。归国后,他继续进行杆、板、筒壳和锥壳稳定性的研究,为我国飞机、火箭结构的分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倡导中国复合材料力学的研究70年代,王俊奎认识到新型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将成为当代高新科技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他努力钻研新科技,在许多设计或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和工厂中积极宣传从事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多次组织材料、工艺、力学、结构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复合材料力学等方面的学术交流。为了更有效地推动我国复合材料科学的发展,他还发起并组建了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担任该学会首届理事长。 为科技推广和交流作贡献王俊奎认为,高新科技的推广和交流是使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至年,在他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期间,受学会理事长钱学森的委托,多次主持学术讨论会。在王俊奎的发起下,年成立了中国航空学会,年又成立了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他创办的北京航空学院《科研资料》《北航学报》和《航空知识》都是国内最早创办的一批科技刊物之一。为了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他带领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的复合材料学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从而使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更加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年9月15-21日,中国航空学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杭州举行,王俊奎任秘书长 由于王俊奎在力学研究和教育上的重大贡献,年,他被评为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年5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责编:彦利 单辉祖马和中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