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黄金周马上就要到来,我们的官微关于辖区内景点攻略和绕行措施的已经介绍过很多了。为避免重复,山西高速交警二支队结合当前正在热映的《舌尖上的中国2》,一起来给您介绍下晋北的传统美食,在您出游饱览晋北美景的同时,记得品尝下当地的美食,一定会让您觉得不虚此行,下面我们开始吧。 大同兔头: 大同菜是晋北菜的代表,口味偏咸,菜肴重油重色。大同菜虽没有自己的菜系,却集各个菜系之大成。在大同,街上最多的是饭店。在火车站附近、云冈附近都有较多不错的特色餐厅。 大同兔头闻名于世,十几年前就已美名远扬。有一条街叫帅府街,又叫司令部街,自兔头在这条街成为气候,人们更习惯称它为兔头一条街。据说,大同兔头日销能达四万只,足见人们对此不是一般喜欢,而是一种嗜好。这种令食客交口称赞的美食也并不难做,用姜、葱、辣椒、八角等十余种香料红焖兔子的脑袋,熬的时间约莫3小时以上,直至入味。 “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人们爱吃兔肉,既是风俗习惯使然,又有近几年科技工作者揭示的兔肉营养丰富的诱惑。据《本草纲目》记载,兔肉性寒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养胃利肠之功效。现代科学家研究证明,兔肉具有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消化率、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的特点,是一种“三高三低”的食品,食之可预防高血压、肥胖症、动脉硬化等现代文明疾病。 大同羊杂: 吃羊肉的习惯,汉人和有些少数民族也有不同,少数民族只吃羊肉,把羊下水全扔了。而汉人吃完羊肉之后,还把羊头、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故称羊杂。而大同的羊杂汤和太原的羊杂割又有所不同,太原的做法为现将羊肉煮好,用老汤烫粉。而大同的羊杂汤采取炒制的做法,里面掺些山药粉条,有荤有素,油而不腻,质醇味美,捞出锅来热气腾腾,香气袭人,吃起来味道鲜美,具有明显的驱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较好的食疗保健食品。凡是外地人来到大同以后,必须品尝一碗又辣又香的羊杂粉汤,方不虚此行。 大同刀削面: 大同的刀削面之所以独树一帜,主要与它的做工有关系,首先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莱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 大同刀削面物美价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独特的大同风格,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大同,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一些本地游子,在回到家乡之后,都要先赶去削面店,去吃一碗刀削面,来解日夜思念之情。在大同,刀削面店比比皆是,比较出名的也有很多,如:东方削面、七中刀削面、东关刀削面、小南街刀削面、老柴家刀削面等。其中“东关刀削面”是大同刀削面里最出名的一家,很多外地客人宁可舍弃大鱼大肉的豪华宴席,也要来这里专门品尝。据说,最热闹的时候这个店一天就用掉18袋白面,卖出碗刀削面。由此可见刀削面在大同的魅力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广灵豆腐干: 五香豆腐干是北部地区广灵县的传统名产,已有多年的制作历史,享誉雁北、大同、河北等地。这种五香豆腐干为条状,色泽白里透黄,质地硬中有韧,成香耐嚼,越嚼越香。在年山西省副食品鉴定会上,获出口产品第一名。 提起广灵豆腐干,人们自然联想起它那筋、韧、香、五香调味齐全的许多特点,它是山西省大同市的一道特色小吃,是宴席中拌凉菜、炒热菜之上乘佐菜。广灵豆腐干可分成咸的和熏的两种。咸的又分为豆腐干和豆腐筋。 大同黄糕: 黄糕是一种汉族地方性糕类食物。主要流行于山西大同、朔州及周边县周边县以及村庄,陕西榆林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蔚县两地。是用黍子去皮俗称黄米,磨成面粉为主要原料(可选择性的掺杂少许玉米面或小米面或不掺),用水拌成粉团状(软硬视个人及家庭成员口味而定)在锅里蒸制而成,然后用手(可蘸少许凉水)揉成块儿状!最后可在糕块儿上面涂少许食用油!这样就是面性黄糕。吃法:拿这个当主食,配着可口的菜去吃,好比大众吃的主食大米饭一样,不过当地人习惯伴着菜大口不嚼的吃下,黄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起来松软可口,十分味美。 大同涮羊肉: 山西省大同涮羊肉有四大特点:味香、肉嫩、质鲜、外形美,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涮羊肉的原料,遍布大同各地,其中以广灵的大尾巴羊和朔州的五花羊肉最为闻名。这种羊肉,由去骨的绵羊前腿、后腿、大排、肉块四个部分各自冻成肉块,想吃肥的,拣后腿和肉块;想吃瘦的,拣前腿和大排。这种冻羊肉要求达到肉质量洁净、色泽鲜艳、有红有白、外表美观。厨师将切好的羊肉薄片放在盘内,吃的时候,只须用筷子将羊肉往烧开的火锅里一涮,翻几个过便可捞出来,再蘸上芝麻酱、辣椒油、酱油、香油、味精、香菜、海米、韭菜花、腌糖蒜等作料,佐以云冈啤酒,吃起来味香扑鼻,十分可口。吃腻了,再涮些细粉丝、白菜心,更是荤素爽口,不腻不淡。 大同莜面: 莜面在我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属塞北高寒农作物。莜面是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地区,以及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及阴山山地、乌兰察布市南部的特色食品,主要生长在无霜期短的山地区域。 相传,汉武帝时期战事不断,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骚扰汉地,造成了大量的人畜损失,人民苦不堪言,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继续。消息传到中央,汉武帝大怒,随即命大军前去征讨。可是游牧地区的匈奴大军忽东忽西,作战不定,给汉军造成极大损失。军队屡战屡败,加上汉军的补给全靠长安从内地及各郡征调,补给环节薄弱很容易遭到打击。而游牧民族的骑兵,靠掳掠为主,随军自带干粮,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战越勇,令汉军十分头痛。于是武帝采纳了大将军卫青的建议,命随军驻地垦荒,以供军需,并从各郡征调大批劳力调往当时的河套地区,使汉军的实力大增。当时别的农作物在当地产量有限,大量种植,此种一经播下,生长迅速产量很高。汉军食后,军力大增、耐饥寒,经酷暑,最后大获全胜。汉武帝非常高兴,亲自率众到河套地区,犒劳三军,并封敬献谷物的大臣莜司为大将军。并亲自为这种谷物取名为为莜面。 莜面的营养成份是其它面粉营养成份的七倍以上,可与精面粉媲美。莜面对于常常处於紧张状态的上班族来说,是一种兼顾营养又不至於发胖的健康食品。而对于心脑血管人群,肝肾功能不全者,肥胖者,中年人,还有想要减肥的女性更是保健佳品。 浑源凉粉: 浑源凉粉是山西浑源的汉族特色美食。在夏季,凉粉是老百姓喜欢吃的食品之一,而山西浑源人爱吃凉粉,不分春夏秋冬,街头上,一年四季都有那么几十家摆凉粉摊的。山西浑源地处我国道教圣地北岳恒山脚下,以山美水美人美闻名于天下,而很多人了解浑源却是从一碗普通的凉粉开始的。吃过浑源凉粉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独特的味道。在浑源的每一个凉粉摊,你都会看到那里除了碗坨状的凉粉外,还有十几个小盆,那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调料,主要的有醋、蒜水、葱花、黄瓜、香菜,而使浑源凉粉之所以称为浑源凉粉的就是其特有的莲花豆、豆腐干和辣椒油。莲花豆香酥可口,豆腐干嚼得过瘾,而辣椒油则口感香辣,不同于其他辣椒的干辣。浑源凉粉以土豆淀粉为原料,加入适量的明矾,搅成糊状,在火上滚熟,凉冷倒出即成,故又名粉砣。浑源凉粉又白又细又利口,象猪皮冻似的“筋颤”,拿在手中“滑溜溜”。地道的浑源凉粉的辣椒油是按照独特的配方、加工、研制而成的。它以清而不腻、辣而不涩、朴而奇香、香而纯正的特点倍受消费者欢迎。浑源县的凉粉出名,不仅在凉粉的质量上,更主要是好在调料上。从解放前,卖凉粉的有三调料罐子:醋罐子(有的加入姜丝)、生葱熟油盐水和辣椒油罐。在夏季还搭配点黄瓜丝、水萝卜片之类的佐料。卖凉粉的除了三罐调料外,还必备些豆腐干和莲花豆作为辅佐品,这样吃起来味道格外香。(下期为秀容篇)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