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人们通过种种形式祈龙赐福、表达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 风雨顺,又丰收。 大仓满,小囤流, 好年景,春开头。 抬头看看天, 不为别的,只为完成一项壮举, 龙抬头 中国人过年,自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 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 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及传统习俗 你又知道多少呢? 二月初二剃龙头 二月初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农历的二月初二,无论是走在乡间集市,还是城里的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人都在排队理发!人们认为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做“剃龙头”,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俗话说“龙不抬头,天天下雨”,人们祈盼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 二月二摆围仓二月二围仓是村民勤劳的象征。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所有的粮食都找出来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着当年的大丰收,粮食已经多得茓子和斗都盛不下了。有的还要画上囤梯,意思是粮食丰收了,必须加高,用梯子才能上的去,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吃龙食,讨采头 二月二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二月二,带姑娘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停止一切家务活 停止针线活,恐怕“伤了龙目”;还要停止洗衣,恐怕“伤了龙皮”等等。其中对于属龙或蛇的人来说这个日子是要特别在意,在二月初一的晚上家里有石磨的就要把石磨掀起来,说是不要影响了“龙抬头”,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如果不掀起来,属龙或蛇的人这一年就抬不起头来,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引龙钱”是山西特有的习俗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二月二,又曰踏青节 冬去春来,外出踏青,一举多得。一来春游大多在田地里进行,能借此除去田间杂草,保证农田正常生长;二来可以吃野菜,不仅营养丰富,还可清热败火;三来能遛百病、恢复体能、陶冶性情。 今天就是二月二 外出踏青春游,散散霉运 龙抬头,就开始走好运啦! 和家人一起踏青去吧!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