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从北京一路向西,若没有太行山脉崇山峻岭的阻隔,河北蔚县仿佛近在咫尺。作为曾经著名的“燕云十六州”之一,蔚县保留着太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风俗。尤其是到了过年,贴窗花、唱大戏、打树花,穿梭于古城中的蔚县人依旧遵循着几百年前的过年习俗。如今漫步在石板街道上,浓浓的怀旧古早味儿扑面而来。

踏雪寻至暖泉镇

就在河北、山西交界之地,暖泉镇古朴的城墙和民居赫然出现在眼前。

据史料记载,暖泉古镇在尧、舜时期属冀州,商周时属代国,战国时期为赵、秦等国角逐之地,从此暖泉便成为了蔚县西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现在镇内保存较好并有独特风格的古寺庙、古民居、古店铺、古城堡、古戏楼等余处,其中古居民宅院余处。“正是由于暖泉镇这种原汁原味的明清文化,这些年吸引了好多影视名人到访,当年姜文的《鬼子来了》就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

既称暖泉,水源必有独到之处。古镇的水源共有两处,一为镇中心的逢源池水,一为华严寺前佛镜之水,两处泉水一年四季水温均为摄氏度,寒冬腊月水面也是积气如蒸。而《蔚州志·渠道图》中则记载:“出城西三十里暖泉堡中,泉之源以石瓮分东西流”,又说“其水澄清如鉴,三冬不冻,故云。”

推着独轮车卖豆腐干

走在暖泉镇的街道上,沿途有不少散落着的小吃摊儿。当地人坐在路旁,手里端着一碗粉坨儿,虽然只有零下10摄氏度左右,但依旧吃得津津有味。当地人也买了一碗,他边往里添辣椒油边说,这种粉坨儿一般都是用豌豆面制作,香味浓郁,特别顺滑,汤水放好后,必须再浇上几勺儿暖泉辣椒油才香。

“豆干,熏豆干咧”,迎面一个身穿军大衣的老爷子推着独轮车,架着一大盆熏豆干朝我们走了过来。往盆中细瞧,切成长方小块的豆腐条儿冒着热气,散发出一股香味。“我这豆干都是用自己家磨的豆腐做的,直接吃就行,要是嫌味儿淡,回家可以再蘸些辣酱。”别看老爷子是个地道的暖泉人,但叫卖起来却有股绵软劲儿,颇像山西人那种略带“酸味儿”的婉转。蔚县方言独具特色,语气温和,声调婉转。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和山西广灵一带有些相似,难怪有文章称蔚县方言“低如燕子呢喃,高似画眉对歌”,连街头巷尾小贩的叫卖声也是“跌宕起伏拖腔长久”。

古街巷里是关不住的年味儿

被誉为“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的西古堡也坐落在蔚县的暖泉镇内。古堡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续建于明末清初,是古蔚州庄堡中最为独特,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例。高高的堡墙由黄土夯筑,南北堡门布局对称,地面上铺的青石板,经多年沧桑,留下了两道很深的车辙沟。

踏着石板路走进堡门,再过瓮城,南北镟门洞之间形成了一条主街,东西还有三条小街巷,明清时期建起的古民宅就坐落在这些街巷两侧。这些民居的窗户都开向本院,对巷不开窗。虽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但其粗壮厚实的木料石材,美丽精细的砖雕木刻,古朴典雅的油饰彩绘,仍显示着当年的繁荣与风采。登上堡门楼南北俯瞰,民宅民居鳞次栉比,庙宇、城楼峭拔雄劲,一派古城风韵。随意走进一家民居,有正在炸豆腐的、有做灯笼的、有刻窗花的,有时屋里挪腾不开了,街道上还能看见色彩鲜艳的小灯笼摆在路旁。“再过几天就是小年儿了,第五届蔚县民俗文化旅游节也已在腊月二十三开幕,到时候各地的游客都会来蔚县、来暖泉过大年。”蔚州人在年节民俗文化上创造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活动,年味儿特别浓,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写春联、贴窗花、挂花灯、点旺火、闹社火、唱大戏、打树花、拜灯仙、点杆等民俗活动将轮番上演,演绎出一场传统民俗主题的“中国式狂欢节”。

夕阳下演员粉墨登场

太阳眼看落了山头,西古堡里的人们开始往南瓮城里涌去。跟随着人流来到南瓮城内,一座小巧精致、飞脊斗拱、彩绘纷呈的古戏楼出现在眼前。这座戏楼虽然只宽十几米,但独特之处是戏楼两侧各有一耳房,造型美观大方,据说这种设计形式在蔚县近座古戏楼中是独一无二的。“一会儿就开始,演员都在后台扮着呢!”一位当地摄影协会的大哥正帮着村里的工作人员调试灯光,同时还不忘了招呼几个摄影爱好者赶紧挑个好机位。

自发前来的观众基本都是附近的村民,老少皆有,小朋友们在台前嬉闹玩耍,老人们则点上根烟,扯着家常等着开演。天色逐渐暗淡下来,城外的山冈上还能看到些许积雪,瓮城内的胡琴也拉了起来。西古堡地方虽然不大,但是艺人们一出场,身段、唱腔拿得却有板有眼,服装、道具也不含糊,惹得台下老乡们不住喝彩,边看边跟着哼唱。马年的6场古堡年戏,吸引了上万名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这种人文景致非常难得,西古堡瓮城、魁星楼、双耳戏楼、地藏寺这些古建筑群,与戏曲艺人的表演浑然天成。”同时,记者还了解到,从正月初三到初六,再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七,蔚州署、暖泉古镇都会唱大戏,其中蔚县秧歌剧《姐妹易嫁》、《剪纸谣》,晋剧《花枪缘》、《七奶奶闹朝》等都是难得一见的剧目。

3厘米的纸上拉出83根胡须

走进周广老先生的家中时,他的几个徒弟正在忙着刻窗花。“一到腊月,剪纸的需求量就特别大,整个县城过年期间估计要做出好几百万张剪纸。”周老先生兄妹几人都做剪纸,周广自己是老大,今年已63岁。他告诉记者:“我父亲周永明当年拜中国著名民间艺术师,也是蔚县剪纸开宗立派的人物王老赏为师,我9岁跟随父亲开始学剪纸,也算是王老赏的第三代传人了。”

其实蔚县剪纸距今已经传承了多年,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现在快过年了,除了刻生肖以外,一般还采用象征民间吉祥喜庆的‘连年有余’、‘岁岁平安’等图案。”周老说:“作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有其独到之处,我们这里能做彩色的多层剪纸,它不会褪色,而且还有倒拉胡须的‘刀技’,不到3厘米宽的纸上能拉出83根胡须。”

“现在来蔚县学剪纸的人挺多的,连老外都有。如果简单点儿的图案半个小时能刻成一块,要是复杂的就不好说了,原来做过一次清明上河图,9米长,前后一个人忙活了20多天。”周老感叹,现在确实应该想办法让这门手艺更广泛地传承下去才行。

打树花手艺仅“三个半人”会

由于晚上要打树花,暖泉镇的王大哥下午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他先带着记者来到树花广场,那里的工人们已经在忙着烧炭了,“以前的打树花是在暖泉镇的古堡城墙上进行的,因为场地狭小,又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赶来看热闹,这些年镇上专门新修了树花广场用于表演。”王大哥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而暖泉人也借此祈福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离开树花广场,王大哥又来到一户专门刻木勺儿的人家。“这就是打树花时候用来舀铁水的大木勺儿,每次都得提前刻好备着。”王大哥说,原先就是腊月、正月打得多,现在游客多了,平常的周末也会有表演,练习也不能断,而且必须拿真正的铁水在城墙底下练。“墙体是冷的,铁水0多摄氏度的高温一碰着城墙就炸开了,我们站的角度、泼的角度和手法,怎么才能打出各种花样儿,这都要练。光一勺铁水就五六斤,打一场下来浑身都是汗。现在全镇真正熟练掌握的就三个人,还有一个年轻徒弟正在学。”

铁水在墙上化作灿烂树花

晚上7点多,气温已是零下十几摄氏度,天空中能看到点点繁星。树花广场上聚集了不少人,超大鼓风机正在高速运转,火苗子在大型炼铁炉里蹿得老高,师傅们还不停地往炉膛里添炭加铁。王大哥这会儿已经穿上了羊皮袄,打树花每次差不多要用掉一千来斤铁,用料主要是铁锅、生铁炉子这些废品铁,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冶炼”,就成为了金灿灿的铁水。

在打树花正式开始前是一段民俗歌舞表演,待演员下场后,滚烫的铁水也被倒进城墙前面的盆子里,王大哥戴着斗笠就上场了。只见他把手中的木勺伸向铁水,火苗子瞬间蹿了起来。当他把这勺铁水奋力抛洒向城墙的时候,一颗颗珍珠般大小的红色水珠“哗”的一下,炸成了一簇簇小伞状的金黄色火花,顺着城墙向远处四散开来。而在火花还未散尽时,王大哥又接连再泼上几勺铁水,让火花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真如枝繁叶茂的金色树冠一般。

从明末至今,打树花在暖泉镇已经有多年历史了,这种别具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不仅是一项不外传的手艺,更传承了一份蔚县人红火的过年气氛和对来年生活的美好向往。

来源:蔚县在路上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儿童白癜风治疗方法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