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倾圮的老屋前 文/陈志友 自从把年迈的父母接到县城来住,老家的房子已在孤独中熬过了八个春秋。老父常念叨,说百年的土屋如果没人居住,就会很快倒塌。我有些不以为然,毕竟是一座房子,哪能那么快就倒掉呢?但为了证实父亲的担心是多余的,周末我便回了一趟老家。 然而,当我走进这座生活了几十年的院子,眼前的景象把我惊呆了,熟悉的面孔已彻底毁灭:老屋的顶盖已全部坍塌,椽和檩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浓黑而苍老的面孔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坍塌的屋顶将那方承载着我少年梦想的土炕彻底掩埋,只剩下那裱糊的炕围画,还在经久不衰的“演唱”着四十多年前的革命样板戏《朝阳沟》;后墙中央曾经送往迎来的两面镜子,如今却能盛装着“日月之行”“星汉灿烂”;门前青石缝中齐腰的枯草还在执著地守着老屋过往的故事;唯一“完好无损”的是老父亲用柴垛搭建的马棚,仍然孤独地证明着小院昔日的喧哗;而院子东南的断壁残垣却日夜寂寥地倾听着墙外行人的脚步! 我呆立在院中央,望着这满目疮痍的凄凉,眼前幻化出往昔的影像…… 时间倒流回四十多年前。父亲决心结束父子两代几十年租房的尴尬,利用在南山牧羊数年的人脉,攒下了足够的木料,准备盖三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无奈势单力薄的他总是在村委会批宅基地的时候靠边站。于是退而求其次——买房!可又因手头拮据而屡失良机。终于有一天,房东下了逐客令,一家四口面临露宿旷野的窘境,父亲终于一咬牙,决定动用爷爷留下的唯一遗产——九十块“袁大头”,那是大伯下矿井因瓦斯爆炸而丧命后发给祖父的抚恤金! 经过四处打听,他相中了村北一处陈旧但坚固的砖瓦房。不过这样的大事,母亲认为应先征求在她看来智如诸葛的姨夫的意见。姨夫被请到我家,俨然是一位阅世颇深的长者,思忖片刻,便说出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你看准的这房子住过大户人家,你是放羊娃出身,命贱,那房子硬,会克你家的。莫如考虑村北李家的那三间土房,虽破,却能与你家相配,且还比那房贱一百元呢!”…… 再后来,我们一家四口住进了主墙已严重倾斜的三间土屋(外加一间仅容一人行走的南房),而父亲为实现两代人的梦想艰难积攒的木料,质量好的以白菜价被舅舅和姨夫瓜分,剩余部分在我成家时被卖掉。 看着眼前的情景,我的心感到一阵剧痛——为大伯的鲜血,为爷爷的节俭,更为父母的愚钝! 脚步又下意识的移到那方被屋顶掩埋的土炕。由于西屋阴暗狭窄,全家数十年都在相对明亮宽敞的东屋居住。这间地面有点凹凸不平的小屋,承载着我家几乎全部的悲喜忧乐。搬进房子的那一年,我刚满十二岁,由于房子四处漏风,我的脚被多处冻破,父亲看着心疼,老实憨厚的他竟然铤而走险,从自己看管的粮仓处偷偷拿了几块煤,却不幸被人告发,灾难骤然降临。村支书私设公堂,将父亲屈打成招,硬是让他承认偷了仓库的斤公粮!接下来便是白天游街示众,晚上不间断地肉体折磨……我去看父亲,那群爪牙说:“你爹正在里边喝酒吃肉呢,你滚回去吧!” 半个月后,父亲被放了回来,全身到处是鞭伤!当然,肉体的伤痛过不了多久就好了,但留给他和我心灵的伤痛却刻骨铭心! 不变的老屋,多变的人世。其实,父亲最大的伤痛还是这座用大伯的鲜血换来的危房!许多客人来到我家,看到那堵东屋与堂屋相隔的极度倾斜的墙,坐上一会就告辞了。父亲对姨夫和舅舅耿耿于怀,常把愤怒迁移于母亲身上。多少年来,家庭不断续写着一曲永不和谐的悲歌!大吵一四七,干戈三六九,有几次差点生出不可挽回的悲剧。那扇破旧的门和同样破旧的窗户也不知补换了多少次。在这个阴霾不散的环境中,我学会了吞咽眼泪,咀嚼孤独,用书籍填补少年内心的忧伤! 当然,在那条一丈见方的土炕上,也吟唱过几多短暂的欢歌。最大的乐事莫过于一九八三年夏天村委会的一次报喜,那时我以全县文科第四名的成绩达到大学本科录取分数线!另外两次就是我和姐姐的婚礼庆典,规模虽小,却让这座百年老屋在沸反盈天的喧嚣中绽放了难得的笑脸! “爸,我们该走了!”儿子忽然的提醒打断了我关于老屋的记忆。我最后环顾了一下眼前面目全非的家园,想:故乡正在一点点沦陷,村东养育了几代人的小河早已被不断拆掉的旧房填平;村西那片宽阔的树林,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读书游戏的乐园,也曾经让多少穷孩子做着飞天的美梦,然而现在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一处崭新的派出所!村子主路两边的一排排杨树,早已换了岗位,成了人们新房的木料。故乡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而现在,在故乡沦陷的大背景下,我的家,我的积淀了自己许多情愫的老屋也已陷落! 青年的梦想是外边的世界,而老年呢?人生的轨迹是一个完整的圆,青年从原点出发,老年再回到原点。故乡永远是晚年一个解不开的结!那熟悉的鸡鸣狗吠,那亲切的袅袅炊烟,那缓缓流淌的小河,那棵记录岁月的老槐树……这一切会让一个人孤独的晚年找到灵魂的归宿。可是十年、二十年以后的我还能找到这个归宿吗? 走出村口,我突然想到了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会是我未来回乡的写照吗?我不敢再想,但愿我的故乡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张名片!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陈志友,男,广灵县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山西省骨干教师,大同市教学标兵、模范班主任。教学之余偶有笔耕,以抒性灵、发体悟。 赞赏 人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