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讲白癜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403155607430765&wfr=spider&for=pc 字说大同之“墙” 任翔宇 川普还在台上的时候,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墨西哥墙”,尽管半途而废中道崩殂,但是从公布伊始,还是肉眼可见的一道壮观风景。 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中国没有长城的话,大家几乎会觉得这是人类的一个奇迹。 很可惜,长城才是,“墨西哥墙”,不过是个笑话。 长城很长。长城在山海关老龙头的地方有个孟姜女庙,门口的对联上说,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对联的气质和长城很搭,又绕又长,还透着一股子不可名状的优越感,远观有威,近看仰止,明明是放缓了身段儿的防御姿态,偏偏又生的雄姿卧龙模样,尽是一派壮阔景观。 长城蜿蜒两万多公里,几乎北方诸省都有遗迹,不过大同是个神奇的地方,和北京的居庸关、甘肃的嘉峪关、河北的山海关相比,甚至是和玉门关、喜峰口、金山岭、角山、慕田峪、铁门关这些同样不乏传奇的关隘相比,大同的长城才更像是当年的长城,静默,警惕,忠诚,边贸,守国门。 大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同自古就是南方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分割线,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长城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都有长城遗迹,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隋长城、金长城、明长城、清长城都有迹可循。年公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数据中,大同市境内明代长城达到了.千米。大同地处农牧交错带,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碰撞和融合的最前线,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历史上,农、牧两大经济和文化类型,虽然冲突不断,但一直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由于大同地处农耕和游牧的交错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大同在中国民族融合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曾先后有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在这块塞外热土上留下他们的生活足迹。这些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权在大同碰撞、交流,不仅让大同在历史上呈现出一种多民族和多元的边塞文明,还留下了长城这个世界文化遗产里最层次丰富、样式完整的批量遗存。大同是唯一夹在内外长城之间的城市,也就是说,大同是不折不扣名副其实的“长城文化博物馆”。 大同是长城线上的重要军事重镇,历代为兵家所争,因所处地理位置重要,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北部缺少高山险峻,北方骑兵可以从阴山南麓的孔道一路南下,因此大同可谓扼守着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要路,正所谓“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归京师之屏藩”,其军事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同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军事重镇,赵国派人将李牧驻守防御匈奴,并修建长城及众多的烽燧,“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其遗迹在今广灵、灵丘县境内尚能辨识,赵国曾“杀匈奴十万余骑,灭澹林、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里继设雁门郡,秦始皇将北部长城连为一体,“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汉代自高祖开始便一面行和亲之策,一面筑塞外亭障,汉高祖七年,匈奴围马邑、攻太原,刘邦亲自帅兵作战,于平城白登被围,七日不得解救,即著名的“白登之围”。其后匈奴愈发猖獗,汉只得以“和亲政策”笼络匈奴,同时加强雁云等地的防守。汉武帝元光二年,匈奴贵族侵扰代郡和雁门一带,汉军诱敌深入,在马邑设伏,准备乘机歼灭匈奴主力,然而被匈奴识破。此次尝试虽然失败,但揭开了西汉对匈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北魏时期为了保卫平城免受威胁,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七年(年),“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止于河,广袤皆千里”。这条北魏长城自北京门头沟、河北涿鹿、蔚县进入广灵县,经浑源、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五寨、岢岚、止于兴县魏家滩镇西坡村村南,墙体石砌或土石混砌。北齐天保六年(年),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沿用了北魏的“畿上塞围”;七年,自西河总秦戍(山西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于海,以备突厥。 隋唐云中一带为抵御突厥的要地。隋大业三年(年),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次年,筑长城,自榆谷而东。 辽金大同作为西京,是防御西夏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与南京成掎角之势,共同防御北宋。 明代,大同作为京师的西北屏障,设山西行都司,大同镇更是九大边镇之一。尤其是土木之变后,更成为北部边疆面临军事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 抗战时期,大同依赖其山地地形,成为重要的敌后战场,在延缓日军向内陆进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平型关战役即发生于此。 如今我们在大同最常见的,就是明长城。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也是明长城。 明朝建立后,开始大规模修筑北部长城,并置大同镇于此。为了对抗蒙古的馀支,明军多番出击,同时也沿前线修筑长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条石,置敌台、堡垒、关隘以作守备,同时,沿边建立长期世袭服军役的卫所制度,使他们世世代代守卫边疆。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多位明帝为保护自身的安全,又加建内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使防御体系更趋完善,长城、烽堡又得到增固。 沿山西内蒙交界之处的长城为外长城,东起天镇,西至偏关县,又称“大边”。在左云县和新荣区境内,另有一段长约40公里的长城,称为“二边”。而从偏关向东经平鲁、神池、朔州、宁武、原平、代县、应县、繁峙、浑源、灵丘至平型关的长城,则为明内长城,是明代山西镇所管辖的范围。所以,在今大同市域范围内,有南北三道明长城。大同境内的长城大多是夯土制,间或重要地段有砖包或石墙,明代多次重修,包括成化年间余子俊修大同中路至偏头关段,嘉靖年间毛伯温、翟鹏修墙壕、增筑靖虏堡至丫角山段,翁万达、周尚文修阳和至宣化段边墙一百二十八里,万历年间郑洛主持修大边五百六十余里等。 大同的军事防御体系,绝非单纯是以线性要素而存在的长城,还包括众多以卫所、堡寨、墩台为代表的点状要素,构成一个复杂、多层级的网状系统。首先,在边墙之上,每隔数百米设有敌台一座,跨墙而设,或空心或实心,墙面开有门窗,供瞭望和射击。敌台,是边墙上的防御重点。 其次,与边墙相伴而存的,是城和堡,边依托堡,堡以守边,二者相辅相成。城堡陆续设立,到军事防御体系成熟后的万历年间,各路共有官堡和城共56座。另外,在官方军堡之外,还有极为大量的乡堡或商堡,是民间百姓为了防御外敌自发修建的民间堡子,相当于在乡村外围筑墙成堡,较小的村落或一两个或两三个村落合建一堡,大的村落则独建一堡或分建几堡,大同镇所辖范围内,已知乡堡约座。每个官堡负责管理一段边墙,同时还负责周边的墩台若干。墩台主要分边墩和火路墩,是大同军事防御体系中的最小单位。墩台大多选在台地等视野辽阔之处,相互之间间距一二里或二三里,每墩驻兵九名,主要任务是瞭望哨探,通风报信。边墩沿边而建,火路墩则是纵向深入内地,构成边区消息传递的纵横网络。 而这复杂而遍布北边的边墙-城堡-墩台系统之所以能够顺利运行,是以一套同样复杂的军镇管理体系作为支撑的。明代大同的空间范围内,存在两套与军事相关的管理系统,一为山西行都司,一为大同镇。山西行都司是大同境内的军事管理机构,下辖卫、守御千户所、千户所、百户所等,各卫所官兵平时屯守,战时作战。行都司官员主要负责管理军户日常屯田操练和各项行政事务,兼理辖区内的民事,而不直接参与指挥作战。具体的作战和守边任务,由大同镇负责。大同镇基本形成了“镇-道-路-城/堡-墩台”的管理模式,大同镇下辖大同巡道、阳和道、大同守道、大同左卫道等四道,各道下辖有路,路下则是城或堡。 卫所、城堡、墩台的选址,也是充分考虑到军事防御的需要,因山设险、以河为塞,各有不同的考虑。墩台多位于山顶制高点上,作警哨与联络之用;位于边防前线的军堡,多分布在山高路险之地,以险戍防;位于腹地的军堡,会选择在交通要道上布防;卫城和所城,则多选址在地势较为平坦的盆地或平原内部,适于大规模屯田和屯兵。如大同镇东路天成城,位于南洋河边,右卫城和威远城都位于仓河边上,平鲁卫和井坪所城均位于陆路交通之处设关,大者曰城,小者曰口。 长城在英语里是一个特别直白乏味的词,伟大的墙。这可能源于老外们最初的直观印象,壮观,高墙,但实际上,长城在国人心里,还是充满了人文情怀的复杂词汇。走遍大同的乡村田野,你会路过不少“堡”、“口”、“台”、“墩”,这些守口堡、得胜堡、李二口、镇川口、圆墩、三墩、镇口台、八台们如草灰蛇线,伏笔千里,不仅形成了大同独特的人文风貌与民俗文化,也成为长城带给后人的丰厚文化遗产,适宜游中参研、旅中体味。大同境内的长城大多是夯土制,间或重要地段有砖包或石墙,畅游在这些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雄关隘口,不仅可以深深体悟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还可以鸟瞰大同文旅融合的发展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