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5/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DSP广告投放运营招聘QQ群 http://www.huiwenxuexiao.com/chaoliu/xinchao/3035.html
疫情期间读了点大同地方志,做了点笔记,其中的风土部分很有些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下文中,黑色粗体字是原文,斜体字是我的评注,绿字是译文。我的古文水平也很有限,算是和同好者共同探讨吧。)这篇是明代正德年间张钦纂修的《大同府志》中关于风土的部分。张钦,明顺天府通州人,字敬之,号心斋,正德六年进士。曾奉使为钦官(明代官制,由皇帝亲自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代藩(坐镇大同府,实际是监督封藩于大同的代王)。在职期间他编写了《大同府志》一十八卷。关于这个张钦,也是个有故事的人物,他作为御史巡视居庸关时曾冒死谏阻正德皇帝出关游玩,留下一段文官佳话,《明史》中专门列传记载。有机会另写一篇吧。

《大同府志》卷一风俗篇

风俗,为政务之先也。政固因俗以为变革,而俗之美恶实由乎人。观赵广汉治颖,而民多怨仇;黄霸治颖,而狱无重罪。政体、风俗相因以为隆污者,不可偏视之也。大同即古恒代之地,自石晋后沦于左衽,有不足道。入我国版图百五十年,文教浃洽,民俗丕变。今采诸旧志,并询之士夫,采之闾阎田野,即其好尚习染之风,志以示后。自今莅政于斯者,因其善而鼓舞作兴,使升之于大猷之世;其未善者,训诲戒饬之。力尚有望焉。《云中郡志》曰:俗尚武艺,风声气习自昔而然。《大同县志》曰:民性质野,少好争讼。《怀仁县志》曰:人性质朴,无妙武健讼之风,有务农勤本之实。《朔州志》曰:其民敬老慈幼,节用恭俭,勤于耕耘,务于牧养。《马邑县志》曰:民贫俭啬,惟务力田。《应州图经》曰:人民淳厚,垦田为生。《应州志》曰:风淳事简,俗素俭啬,乐于农事,少事商贾。《山阴县志》曰:人多俭约朴素,唯务农业,鲜好文字。《浑源州图经》曰:四民气禀淳厚,各守所业而不变,以勤俭相能。《浑源州志》曰:民好俭啬,性亦淳美,近山者采木为生,近川者力田为务。词讼简少。《蔚州志》曰:民淳俗俭,勤于稼穑,渐于文字。《广灵县志》曰:人民俭啬纯实,勤于耕种。《灵丘县志》曰:其民鄙朴,好务稼穑。《广昌县志》曰:民性俭朴,勤于农事。大同地方广袤数百里,僻州山县,士农之家,人尚勤俭,有古之遗风。其郡城内藩府有常禄之供,将士有世禄之养,商旅幅辏,货物涌贵。虽曰穷边绝徼,殆与内郡富庶无异,而奢靡过之。如元旦,贫富家皆极力办祭祀酒食之类,以丰丽相尚,老幼欢赏,越元宵后方止。五月十三日,民间祭飨关王庙。有幼儿女者,锁枷其项,以为免罪。凡三日,城中鼓声不绝。虽藩府亦然。七夕,婚姻之家馈礼,果肴外,又作泥美人,高二三尺,名莫和乐,无此则不成礼。端阳馈粽。中秋馈瓜。重阳馈糕,宗藩官宦或婚姻之家,彼此往来,颇为扰费。如中秋市瓜者,总计值银三二千两。衣服以锦绣为常,贫家妇女,必得纱罗,人乃不笑。

译文和评注

了解风俗,是地方官搞好行政事务的前提。行政事务固然可以根据当地风俗做出变化与革新,但是风俗的好与坏其实是可以人为引导的。回顾历史上汉代赵广汉治理颖川这个地方时,民众大多怀有怨恨;等到黄霸治理颖川的时候,牢狱里几乎没有重罪的犯人。政体、风俗是相互影响而共同达到好与坏的对比结果的,这个事实不可以不给予重视。大同就是古时候的恒山、代郡这片地方,自从五代十国时后晋的石敬瑭把它献给辽国,落入游牧民族之手后,风俗不风俗的就不值得一谈了(严重的民族歧视,不过那个时代的文人,也不奇怪,事实上好多风俗正是来源于这个时期)。重新归入大明国版图一百五十年来,民众普遍受到文明教化而变得和谐融洽,民间风俗大变(这笔法真眼熟,正能量满满)。现今我搜集各种以前的地方志,同时询问访谈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观察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事物,近距离接触时尚流行的风气,记录下来以便给后人了解。从现在到往后在这里做地方官的,希望发现风俗中好的方面,加以倡导鼓励发扬光大,使它上升到治国大道的地位;发现其中不好的方面,就训导、教诲、禁令和整顿它。努力推崇希望还是很大的啊(用心良苦,语重心长)。以下是张钦从各种旧地方志中搜集摘录出来的关于地方风俗的描述。说明一下,明代大同府所辖,与后来和今天有所不同,下面提到的,当时都属于大同府辖地。《云中郡志》曰:俗尚武艺,风声气习自昔而然。《大同县志》曰:民性质野,少好争讼。《怀仁县志》曰:人性质朴,无妙武健讼之风,有务农勤本之实。《朔州志》曰:其民敬老慈幼,节用恭俭,勤于耕耘,务于牧养。《马邑县志》曰:民贫俭啬,惟务力田。《应州图经》曰:人民淳厚,垦田为生。《应州志》曰:风淳事简,俗素俭啬,乐于农事,少事商贾。《山阴县志》曰:人多俭约朴素,唯务农业,鲜好文字。《浑源州图经》曰:四民气禀淳厚,各守所业而不变,以勤俭相能。《浑源州志》曰:民好俭啬,性亦淳美,近山者采木为生,近川者力田为务。词讼简少。《蔚州志》曰:民淳俗俭,勤于稼穑,渐于文字。《广灵县志》曰:人民俭啬纯实,勤于耕种。《灵丘县志》曰:其民鄙朴,好务稼穑。《广昌县志》曰:民性俭朴,勤于农事。差不多描述得都相同相近,不再一一翻译,总之都是在说,这个地方各州各县的民风,淳朴、勤俭、吝啬,吃苦耐劳;再就是头脑简单,头硬,倔,就好种个地,不喜欢做买卖,不喜欢打官司。话里话外露着鄙视,三个字:没文化。大同府的管辖范围方圆数百里,属于偏僻边远和山区居多的州县,民众大多数是军人和种田的人家,崇尚勤俭节约,很有些老古人的美德。城市里边的藩王宗亲和地方官员们有朝廷制度化、永久性的俸禄供养,驻扎在此的军队将士们(数量巨大,但只有高级军官的家属可以住在城里)有一代传一代的军俸养活(明代实行军户制度,也就是职业军人制,而且是世袭的,由国家直接供养),所以商业很发达,商品丰富而且价格比较贵。虽然说起来是最边远的的地区,但是与内地一样富庶,甚至奢侈享乐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畸形繁荣,纯消费地区,至今如此)。比如过年,不管穷人家还是富人家都极尽全力置办酒和食品,以花样多数量多相互炫耀,上下老小高高兴兴地享乐,一直要到过了元宵节才算结束(现在好像也还是啊)。五月十三日,,民间流行去关帝庙上香献贡品。家里有小孩子的,用(布缝的或金属的仿制)锁链戴在脖子上,用这种方式祈求免去这孩子前生今世的罪恶。一连三天,城里击鼓(向神献戏的鼓乐声)的声音连绵不绝,就连藩王的府第里也是一样(代王府,王府有自己的戏台)。七月初七七夕节,儿女亲家之间互相送礼,水果、食品之外,还有一种泥塑的美人儿,有两三尺高,名字叫做“莫和乐”(怀疑有替身的用意,特别是女方家长,希求能代女受过),不送这个就算失了礼。五月初五端阳节互相送棕子。八月十五中秋节互相送西瓜。九月初九重阳节互相送糕饼(正值秋收之后,新谷新面新油,其实还是应时应季的礼品,农业社会物产还是严重受限的),宗室藩王、官宦人家或者儿女亲家之间,彼此往来送礼,确实成为了经济上的一种负担。比如中秋节买西瓜,算下来要花费二三千两银子(不知我理解的对不对,这数字有点不太相信。不过大同送礼之风,至今犹甚,不同的是现在主要送领导、送客户,对了,还有就是送老丈人)。穿衣方面,绸缎锦绣算是很平常的,就算贫苦人家的妇女,也必须有几件纱罗衣服,才不至于被别人笑话。(这一条真是太真实了,直到今天也没什么改变,只不过纱罗换成了貂)今人看古人,难的是客观。前边评注可能多有不敬之辞,但其实我还是很敬重张钦的。帝国时代地方官修志,算本职工作的一部分,但真正肯做的而且做到了的,并不多,何况严格说起来张钦不算地方官。顺便说一下,好多文章说他是大同知府,我也曾经以为,其实闹拧了,他的职位相当于钟继伟驻同特派员,品级不高,也不参与地方政务。明代官制很复杂,好多个系统并行,乱得一比。不管怎么说吧,这人很勤勉,还很有情怀,是那个时代的四有青年。他所描述的大同风土,今天都还有影子,可知万事有源,有些东西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且不能有倒退和反复。(本来这里还有好多吐槽,想想不能和翟港抢地盘,就删了。一笑)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年部分重印了张钦纂修的这部《大同府志》,必须说这是个很有文化的事儿,对得住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致敬所有校订人员,致敬当时的领导,致敬那个逝去的黄金年代吧!痴旅人的赞赏账户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